1.原文: 陳元方遭父喪,哭泣哀慟,軀體骨立。其母愍之,竊以錦被蒙上。 郭林宗吊而見之,謂曰:「卿海內之俊才,四方是則,如何 當喪,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吾不取也!」 奮衣而去。自后賓客絕百所日。 翻譯:父親去世后,陳元方哭到死去活來,因哀傷過度而瘦得形銷骨立,母親可憐他,偷偷用錦被為他卷住身體。 郭林宗來吊喪,見到陳元方這個樣子,指責說:你是四海之內的俊杰英才,卻在父喪而被錦??鬃诱f:“‘穿著錦被,吃著(上好的)米飯,你心里安心嗎?’我絕不會這樣做的!”于是郭林宗拂袖而去,一百多天內都沒有賓客敢上門拜訪。 2.這個故事一方面體現了古代禮的重要性以及禮的代表方 郭泰這些人享有極盛的影響力,陳元方是漢末大名士陳寔之子,素有清名令譽,被郭泰一番指責后竟至聲名掃地,一百多天“ 門前冷落鞍馬稀”,名士尚且如此,其他人更可想而知。魯迅所謂“漢末士流,已重品目,聲名成毀,決于 片言”的議論,用在郭泰身上真是恰如其分。 3.另一方面體現了陳元方是 性情中人。顯然對親人孝不孝,不能以當時是不是被錦而斷定,那種講究形式忽略真情的虛偽做法,一直就是陳元方所不齒的。舉個例子說,我所見到過的附近的農村,尤其是那些至今苦寒的 小山村,多少年來因為窮困,老得喪失了勞動能力的老人有很多被兒女推來擋去,不肯養“ 吃閑飯”的人。老人在世的時候大多 衣食不周全,物質精神缺乏良好照顧,一到去世,兒女們披麻帶孝痛哭流涕,請戲班,請和尚道士輪番做法事,做 紙扎元寶,買豬頭 蒸祭供(祭祀用的面點),如此驚天動地大鬧幾天乃至半月個把月,花費數萬。鄉人樂得大看幾天熱鬧,亦以喪事是不是大辦了,來評價做兒女的是不是孝敬。 儒家文化固然博大精深,但是一個“孝”字兩千多年來卻被折騰得面目全非,很多的虛偽假借著所謂的“道義”堂而皇之登堂入室,由此導致了許多人性禁錮許多的心靈扭曲,也導致了許多虛偽甚至刻毒的故事,甚至成了民族 劣根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
來自: 一簾幽夢2hg1nj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