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上小學時,班上有個皮膚黝黑的男孩子叫Ian,父母都是白人,一看Ian就是領養的。他的父母從不忌諱,而且逢人便說他們是多么幸運在越南的孤兒院領養了Ian,這個孩子改變了他們的生活,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快樂。有一次,Ian跟兒子一起玩耍時,興奮地告訴兒子,他的媽媽幫他找到了他的親生母親,并將帶他去越南認親。他說他有兩個媽媽,臉上滿是自豪。 無獨有偶,女兒的班上也有一個這樣的孩子,父母是荷蘭人,建筑設計師,他們從中國湖南領養了Abby,平心而論,Abby的相貌實在不討喜,皮膚黑、頭發黃、眼睛小、鼻子塌,是個不折不扣的丑小鴨。然而就是這只丑小鴨,在班上無比活躍,大膽勇敢,極具號召力。她告訴我女兒:“媽媽一直告訴我,我就是一只美麗的天鵝,從來都不曾丑過。”那充滿自信的表情令人動容。 在我們的校園里更有一對英國教授夫婦,他們有一對漂亮的兒女,但是幾年前他們在香港又領養了一個又瘦又小叫“丁丁”的男孩。男孩的父母是吸毒者,被強制戒毒后,放棄撫養權。丁丁剛出現在校園時,因為長期營養不良,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很多,眼神充滿恐懼,在兒童樂園跟其他小朋友玩時有暴力傾向,完全沒有征兆就狠狠地上去咬別人一口。他的英國媽媽經常要領著他去挨咬的小朋友家道歉,并一再跟家長解釋:孩子是無辜的,正因為他曾經生長在一個充滿暴力的家庭里,他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之后的幾年,他們為更好地照顧丁丁,多請了一個保姆,并教育自己的兩個親生孩子,任何東西不但要跟這個弟弟分享,而且要愛他更多,因為他小的時候不曾有過愛和關懷。丁丁在這對夫婦的關愛下長高了,臉圓潤了起來,他拉著媽媽的手和哥哥姐姐一起去上學,笑容幸福燦爛。 和中國人相比,這些老外對領養的高調態度令人肅然起敬,愛孩子不問出處、美丑,就是愛了,沒有任何附加條件。曾經在媒體上看到一個故事:本來是很和諧的一家,一個偶然的機會,父母發現當年在醫院意外抱錯孩子,養了多年的孩子不是親生的,態度大變,感覺自己都在幫別人撫養孩子,多年的心血付之東流,懊惱怨恨甚至不惜一切拆散家庭。現在的親子鑒定更是成了熱門的服務,每個家庭的悲歡離合似乎都跟血親有著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故事。 我有一個女性朋友已經四十歲出頭了,仍未能生育,十年來不停地求醫問藥拜神仙菩薩,做著各種試驗,一次次接近自己所能承受的極限仍然義無反顧。在終于被告知自己的身體狀況已經不適合受孕時,開始頑強地尋找代孕機構,只是為了給婆家一個親生的交待。 另外一個朋友選擇了領養,但對兒子的身世三緘其口。為了怕兒子長大意外了解,數次遷居,不惜同之前的朋友斷絕往來。 更看到一個已經絕經的勇敢母親因為經歷了喪女之痛,挑戰極限,以祖母的年齡懷孕產女,就是為了要再做一回親生母親。如今,女兒們尚年幼,自己已經垂垂老矣。 于是,不難理解為什么國外的很多大企業公司的高層都少有自己的孩子親屬安插其中,參與公司的決策,而中國內陸、香港、臺灣不少都是“老子英雄兒好漢”的家族企業,血緣情結是大多數國人心中過不去的一道坎。 【原載《深圳特區報》】 ○海倫 |
|
來自: 木子4kfvyzepq8 > 《雜文選刊文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