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黃帝內經》衛氣循行淺析

     健行zhz 2017-04-12
    原載:《中國中醫藥報》總2103期

    《黃帝內經》衛氣循行淺析

    山東臨沂市中醫院 周東浩周明愛

      關于營衛循行,中醫經典醫籍《黃帝內經》曾經進行過多方面的探討,但有關的敘述卻散在各章節,迫切需要進一步的總結。尤其對于衛氣的循行,后世醫家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衛氣的循行也就成了現代中醫理論研究的難點。因此筆者在此簡單總結一下《黃帝內經》關于衛氣在生理情況下循行的認識,以拋磚引玉。

      一、衛氣的升降循行———“衛出于上焦”,“行脈外”,“常與營俱行”  《靈樞·營衛生會》云:“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營出于中焦,衛出于上焦”;“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注手陽明,上至舌,下注足陽明,常與營俱行于陽二十五度,行于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會于手太陰矣”,認為衛氣出于上焦胃上口以后,上布于肺,循經脈路線,行于脈外而與營氣俱行一周后仍歸于手太陰肺經,再開始新的循環。這是衛氣循十二經脈次序循行的主路線,衛氣主要籍此流注身體上下各處。與此可以互參的尚有《靈樞·脹論》“衛氣之在于身也,常然并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等記載。這中間的問題是“衛行脈外”是不是只行脈外呢?大多數醫家反對這種教條的認識。依據《靈樞·衛氣》所說“陰陽相隨,外內相貫”,顯然《內經》作者認為衛氣也可以貫于脈中,“衛行脈外”的說法只是強調衛氣以行脈外為主而已。

    二、衛氣的出入循行———衛氣“出于目”,“晝行于陽,夜行于陰”  《靈樞·衛氣行》云:“愿聞衛氣之行,出入之合,何如?”曰:“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晝日行于陽二十五周,夜行于陰二十五周,周于五臟……陰陽一日一夜,合于奇分十分身之二,與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早晏者,奇分不盡故也。”與《靈樞·營衛生會》重點講述了衛氣的升降不同,這段文字詳細介紹了衛氣循行的另一側面,即闡述了衛氣的“出入”,也就是衛氣的表里循行,大致是早晨人剛睡醒的時候衛氣出于目內眥睛明穴,行于三陽,再從足心入行陰分,復合于目,晝行于陽二十五周許,夜則從足少陰腎經注于腎,按腎—心—肺—肝—脾—腎五行生克的順序循環,行于陰二十五周有奇,如此周而復始。《靈樞·邪客》“衛氣……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于五臟六腑”等經文可以與上文互參。  但是,關于文中衛氣循行的次序及其和天體星宿的運動(其實質即是時間)關系的理論卻一直受到后世醫家的質疑和非議,這不僅僅是因為這種聯系的基礎不明確,更重要的是似乎經文中自己就有許多自相矛盾的地方。《靈樞·衛氣行》后一節經文云:“黃帝曰:衛氣之在于身也,上下往來不以期,候氣而刺之奈何?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長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為紀,以夜盡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終而復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盡矣。”對這段經文,河北醫學院主編的《靈樞經校釋》提出疑問:一日一夜合二十八舍,也就是水下百刻的時間,若以“人氣行三陽及與陰分”四刻行一周,則每日夜只能行二十五周,這和前文“五十周”的說法相比,正好少了一半;況且,前一節經文言衛氣行于陽和行于陰各二十五周,這節經文卻是說衛氣行陽時間占總時間的3/4,而行陰時間只占總時間的1/4。因此認為“此段文字大有疑義,讀者宜詳之”,并引樓英注曰:“大與上節矛盾,蓋衍文也。”這代表了目前中醫界的主流認識,以至于使《靈樞·衛氣行》篇遭到了不公正的冷落,現在的中醫知道它的已經很少了。  其實,這個誤解的產生主要是對經文的文字沒有進行仔細的分析和鑒別的緣故。只要仔細地研讀《靈樞·衛氣行》經文,就會發現其中隱含的一些約定。如敘述衛氣“晝行于陽”時曰:“日行一舍,人氣行一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氣行三周于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氣行于身五周與十分身之四”,專門選擇了“日”和“身”等字眼;敘述衛氣“夜行于陰”時則曰:“夜行一舍,人氣行于陰藏一周與十分藏之八”,專門選擇了“夜”和“藏”這些字眼,而不再用“日”和“身”,并且隱含了兩者對比的意義。這一節經文最后一句曰:“陰陽一日一夜,合于奇分十分身之二,與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早晏者,奇分不盡故也。”更進一步提示了“身”與“藏”意義的顯著區別。通過不斷的重復,經文逐漸賦予了“日”、“夜”和“身”、“藏”這些字眼以特殊的意義,以后再言“身”時,即使不著重指明,就已經暗含指的是體表(陽)了,這就是解開經文矛盾的關鍵。  現在再看看后一節經文開始的點題句:“黃帝曰:衛氣之在于身也,上下往來不以期,候氣而刺之,奈何?”明確指出此節論述的是“衛氣之在于身也”,而不是在“藏”,也就是說,這一節講的是衛氣晝行于陽的情形,而并不包括夜行于陰的部分。針灸的穴位都分布于體表,衛氣在體表的運行規律和針灸的關系最密切,這一部分就必然成了《黃帝內經》所重點闡發的內容。在其后的分別論述中,經文從“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始,至“從房至畢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收束頓住,然后總括一筆“日行一舍,水下三刻與七分刻之四”,其中明顯不涉及另五十刻,即“夜行于陰”的內容。再看下文“日行一舍,人氣行三陽及與陰分”句,雖然沒有點出,但是根據上一段經文的分析,也可以得出“日行一舍”中的“日”字已經隱含了單指白晝的意思的結論。對此清代醫家周學海在其著作《內經評文》中明確指出:“陰分陽分統稱晝行于陽,內行五臟乃為夜行于陰”,此誠見道之言也!可見,所謂“衛氣行陽時間占總時間的3/4,而行陰時間只占總時間的1/4”,只是說的衛氣“晝行于陽”或者說“在于身”的情形,和衛氣總的運行規律并不相悖。衛氣夜行于陰時,是不是“行陽時間占總時間的1/4,而行陰時間占總時間的3/4”呢,《內經》沒有明說,也不好妄加揣測。但是衛氣行于陽時依然有1/4行于陰分是明確的。因此,所謂“晝行于陽,夜行于陰”并不是絕對的。衛氣晝日時并不是僅僅運行于體表,而是主要運行于體表,但也兼行于陰分;夜晚則是主要流行于內臟,但也兼行于陽分,這才是《內經》之旨。至于3/4、1/4的比率,筆者認為大可不必拘泥,《內經》特言其大略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內經》論述衛氣的出入循行規律主要是用來解釋睡眠的機理,和后世所謂的氣機出入有所不同,但兩者又是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的。另外,升降和出入是衛氣運行的相對統一的兩個側面,不可把它們截然對立,正如周學海《讀醫隨筆》所說:“分言之,為出入,為升降;合言之,總不外乎一氣而已矣”。

    三、衛氣的散行———“其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若霧露之溉”

      衛氣的升降出入是衛氣運行的主要方式,但真要讓衛氣到達身體的每一部分,行使其“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關節”及衛護的功能,還需要衛氣離經的散行。例如《素問·痹論》曰:“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剽悍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膏膜,散于胸腹”;《靈樞·邪客》云:“衛氣者,出其悍氣之剽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靈樞·決氣》:“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靈樞·脈度論》曰:“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榮其臟,陽脈榮其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等等,都提示了衛氣的散行。當然,衛氣的散行是作為衛氣循行的補充而存在的。

      《素問·瘧論》和《靈樞·歲露》還介紹了衛氣的督脈循行:“衛氣之行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尾骶,二十二日入脊內,注于伏膂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用以解釋瘧病的病理機制。

      此外,李志道君在《中醫雜志》1985年11期還提出了衛氣的應激運行的說法。如《靈樞·經脈》篇指出:“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靈樞·營衛生會》云:“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衛氣走之,因不得循其常道”,受激而走,不循常道,這是很有道理的,反映了衛氣循行的一些變化特點。

      《內經》中還有一些有關衛氣循行的論述,這兒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內經》對正常情況下衛氣循行的認識可以概括為兩大方面:升降和出入,此外再加上衛氣的散行作為衛氣循行的有效補充,就形成了一個關于衛氣循行的初步體系。雖然《內經》很多認識還很樸素,其中不乏牽強附會之處,但也蘊含著許多非常有用、非常深刻的道理,值得進一步研究和發展。


    -----------
    原載:《中國中醫藥報》總2107期
    《黃帝內經》衛氣循行淺析(續)——病理情況下的衛氣循行
    山東臨沂市中醫院 周東浩  周明愛
      筆者曾撰文總結了《黃帝內經》對生理情況下衛氣循行的認識,病理情況下衛氣循行的變化尚未論及。作為《內經》“氣”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病理狀態下衛氣循行的變化和臨床關系更為密切,也具有更大的價值,現總結如下,以使古賢大旨不至于埋沒云。
      一、升降失常
      1.衛氣運行受阻。邪氣入侵,客于經絡,衛氣正常的循經運行受阻,這是衛氣升降失常中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病理變化,幾乎涉及到臨床每一種疾病的病理機轉。當然《內經》中并沒有明確的“衛氣阻滯”的說法,而是以衛氣“不行”、“稽留”、“行澀”等字眼出現的。如《靈樞·口問》所說“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敗,經絡決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絡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就采用了“衛氣稽留”的說法。
      依據致病邪氣種類的不同,衛氣阻滯的具體情況及其臨床表現也各不相同,《內經》對此有很豐富和精彩的闡述。如《素問·風論篇》說:“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于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真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這是風邪客于“分肉之間”,阻滯衛氣郁而化熱,變生瘡瘍的過程,反映了“風為陽邪”的致病特點。至于寒邪,《素問·氣穴論篇》曰:“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素問·舉痛論》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素問·調經論》云:“寒濕之傷人奈何?岐伯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用“不通”、“不居”、“不行”、“去”等字眼來闡述寒邪對衛氣循行的阻滯,無疑要比風邪的“不利”阻滯的程度重得多,也提示了寒邪易傷衛陽、其性收引的致病特點。
      飲食不當也可導致衛氣運行受阻。由于飲食主要經過消化道,所以衛氣的阻滯也就表現出相應的部位特點。如果飲食過于偏嗜,可以導致衛氣阻滯而發病。如《靈樞·五味論》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氣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韭之氣熏之,營衛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這是“多食辛”使人“洞心”的例子,然而并不是“多食辛”直接使人發病,而是由于“多食辛”使衛氣的循行受到阻滯,“久留心下”的緣故。飲食過于生冷,也可致衛氣運行受阻而發病。如《靈樞·水脹》云:“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這是衛氣被“寒氣”阻滯于腸外發為“腸覃”的例子。
      同樣,情志失調也是通過導致衛氣運行紊亂而發病的。如《素問·舉痛論》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指出“悲”、“恐”、“思”可明顯地導致衛氣運行受阻,但我們也可看到,“怒”和“喜”對衛氣運行的影響和以上三者有所不同。
      依據衛氣阻滯的部位不同,所導致的疾病也有所不同(經謂“氣合而有形,因處以為名”,這是《內經》根據病位和病機的不同所確立的疾病基本命名原則,至今仍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筆者將另文詳述),由此衍生的臨床表現變化更加復雜,真有“視浮云,莫知其極”之感,在此只能擇其要者述之。如《靈樞·刺節真邪》云:“虛邪……摶于肉,與衛氣相摶,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摶于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 這是衛氣阻滯于皮膚以及分肉之間的情形;《素問·痹論》曰:“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這是衛氣阻滯經絡導致了“痹證”;《靈樞·衛氣失常》云:“衛氣之留于腹中,搐積不行,苑蘊不得常所,使人支脅胃中滿,喘呼逆息”,這是衛氣“留于腹中”的表現,等等。衛氣運行阻滯其實就是現在我們常說的“氣滯”,可是現在中醫提“氣滯”,已經不大說是衛氣阻滯了。現代中醫關于“氣滯”中“氣”的理解,可以說是眾說紛紜,實際上已經遠遠背離了《內經》關于“氣”的基本認識。
      2.衛氣向病邪侵入處聚集。衛氣從本質上說是對人體各種防御力量的概括性的說法,正如孫一奎在《醫旨緒余·宗氣營氣衛氣》中所說:“衛氣者,為言護衛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因此防御是衛氣最主要的功能。外邪侵襲后,除了衛氣運行阻滯的變化外,衛氣還會自動地向病邪侵入處聚集,以驅邪外出,這是疾病過程中衛氣循行變化的另一個特點,這在《內經》中也有很明確的闡述。如《靈樞·疽》云:“寒邪客于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靈樞·刺節真邪》說:“虛邪之入于身也深……有所結,氣歸之……有所結,深中骨,氣因于骨”,用“歸”字闡述了衛氣向病邪侵入處聚集的過程。《素問·瘧論》更有瘧邪致病與衛氣關系的詳細論述:“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故邪中于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則復病也。”進一步舉例說明了正邪交爭中衛氣循行的變化,特別強調了衛氣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從以上引文還可以看出《內經》認為整個衛氣系統是層層設防的,類似于現代軍事上說的縱深防御。這種防御的層次縱深和衛氣定向向病邪處集中的變化特點極大地增強了人體抵御外邪的能力,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3.衛氣逆行。衛氣升降失常除了前行阻滯外,還有可能逆脈而行,《靈樞·五亂》就曾論述了這種變化:“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于胸中,是謂大悗。故氣亂于心……亂于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治宜)徐入徐出,謂之導氣。”這種衛氣逆行的變化根據氣逆的部位以及所影響的臟腑不同,各自表現的癥狀和疾病也有所不同,而通過審查這些異常征象,就可以推知衛氣逆行的部位和態勢,確立診斷。《內經》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這個“來往”的“道”指的就是衛氣循行的途徑。治療則應該著眼于使衛氣的運行恢復通暢,如此逆氣自平,《內經》稱這種治療方法為“導氣”。而不宜單純治其逆氣,妄施補瀉,“是非有余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補瀉無形,謂之同精”,不補不瀉之中有真義存焉,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
      4.絡絕則徑通。《靈樞·動輸》還記述了衛氣升降失常時循行的另一種變化:“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今有其猝然遇邪氣,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脈陰陽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岐伯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黃帝曰:善。此所謂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此之謂也”。在此,《內經》以“絡絕則徑通”來解釋營衛運行阻滯時氣血循行維持的機理。由此可見,氣血阻滯時,其部位主要在“絡”,像四街這樣大的經脈還是保持通暢的。
      二、出入失序
      衛氣循行出入的失序和睡眠異常密切相關。其失序有下列幾種情況:
      1.營氣衰少,衛氣內伐。《靈樞·營衛生會》云:“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這種“衛氣內伐”的提法《內經》全文只出現過一次,用來解釋人衰老時“晝不精,夜不瞑”睡眠失常的機制,這對現在中醫睡眠和衰老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2.陽不入陰。《靈樞·邪客》曰:“黃帝問于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伯高曰:……衛氣者,出其悍氣之剽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于五臟六腑。今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這是《內經》用“陽不入陰”以解釋失眠的原理,另有《靈樞·大惑論》云:“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于陽也久,故少瞑焉”可以互參。
      3. 衛氣留久于陰。《靈樞·大惑論》云:“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于陰也久,其氣不清,則欲瞑,故多臥矣……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留于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服湯,衛氣留久于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留久于陰”是《內經》在衛氣循行規律的認識基礎上對嗜睡原理的解釋。
      4.陰陽相引。《靈樞·口問》曰:“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衛氣晝日行于陽,夜半則行于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于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陽氣盡陰氣盛,則目暝,陰氣盡而陽氣盛,盛則寤矣,瀉足少陰,補足太陽。”以“陰陽相引”來解釋哈欠的機理。
      從以上引文可以看出,在《內經》作者看來,無論是睡眠過多還是睡眠過少皆與衛氣出入循行失常密切相關,一言以蔽之,衛不和則臥不安,這才是《內經》睡眠理論的主要觀點。《內經》衛氣出入循行的認識奠定了以后中醫睡眠醫學的基礎,可是現在,隨著營衛學說研究的冷落,這一點提的反而很少了。
      三、小結
      總之,《內經》關于衛氣循行的認識大致可以概括為這幾個方面:從生理方面說,衛氣有升降、出入和散行,病理上也主要表現了升降和出入的異常。《靈樞·禁服》曰:“衛氣為百病母”,既然衛氣這么重要,為什么我們不去深入研究它呢。
    -----------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藏,灑陳于六府,乃能入于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藏,絡六府也。
    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

    周末通讀了《五十營》《營氣》《衛氣》《衛氣行》《邪客》《衛氣失常》等篇
    以及張志聰的人的集注。有以下思考:
    1.為何有營氣、衛氣之說
       為了表述一起流行的方便。內經中,對氣的稱謂一向是按所在位置稱謂,如以內外表里寒熱分為陰氣 陽氣,在肝(肝經)曰肝氣或木氣,在脾(脾經)曰脾氣或土氣,在心(心經)經曰心氣或火氣,……這種稱呼對于一起流行的表述不太方便,走一步,換一個名字,實在是容易讓人糊涂,所以,需要擬定一個統一的名字。當然,最統一的是“人氣” 或“神氣”,“正氣”,分為陰陽即是:營氣和衛氣。

    2 關于營行脈內,衛行脈外
       這個應該是個一般說法,要知道,陰中有陰,陽中有陽。營中衛,衛中有營。營衛不是絕對獨立的兩個。而是一體兩面,不能割裂。凡衛氣所到之處,營氣亦至,反之亦然。就像氣與血一樣:血依氣行,氣依血立。二者相將而行,須臾不離。

    3.營衛相互轉化
       即內外出入

    4. 營衛周流、出入不暢,就是病。與日月運行(天氣變化)不合拍,也會生病
    也有一些還難以理解的地方:
    1.《五十營》中以28脈比28宿,以人氣周流比太陽運行
    但一日一夜:
    人氣沿28脈運行50周
    太陽繞28宿運行一周
    這個不好比啊。

    2《五十營》的這種循行規律與《營氣》每晝夜循十二經運行一周,這兩者之間的關系?

    [ 本帖最后由 無動于中 于 2009/11/16 14:50 編輯 www.med126.com/jianyan/]
    -----------張志聰集注《動輸篇》中說的比較明白:

    夫營氣行于脈中,衛氣行于脈外,宗氣兩行營衛之道,此經脈外內之氣,相為和平,而有形之營血.分行于外內,亦相為勻等者也。
    夫沖脈起于胞中,上循背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至胸中而散,充膚熱肉,潛滲皮毛,此下伏于胞中之血,半隨沖脈而行于脈內,半隨沖脈而散于皮膚,
    又足陽明之脈,與沖脈于臍左右之動脈,而出于腹氣之街,
    沖脈與少陰之大絡,循陰股而下出于脛氣之街。
    夫精專者二分行于經隧,隨沖脈者二分出于氣街,是經脈外內之氣血相為勻等矣.

    皮膚之氣血,從指井而溜注于營俞,脈中之血氣,從本標而外出于膚表,從道往還,莫知其極矣。

    伯言氣之離臟,卒然如弓弩之發者,謂五臟之氣,至于手太陰而變見于寸口者。應手而動。若弓弩之發弦,上于魚際則動氣衰而無動脈矣。其余氣衰散以逆上者,謂余氣分散而上注于手陽明大腸之經,故其脈上魚而其行微緩也。此言五臟之氣,因胃氣而至于手太陰,腹走手而手走頭,頭走足而足走腹,常營無已,終而復始,環轉之無端也(眉批:臟腑通于十二經脈,十二經脈外合于三陰。三分行于脈內,三分充于皮膚。二分行于經隧,二分出于氣街,則經脈外內之血勻等矣。此乃營氣之行,與應呼吸漏下之行各別,故帝復問而伯復答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久久婷婷综合色丁香五月| 无码欧亚熟妇人妻AV在线外遇| 久久人人玩人妻潮喷内射人人| 在线中文一区字幕对白| 亚洲最大的熟女水蜜桃AV网站| 公喝错春药让我高潮|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天堂偷窥| 内射口爆少妇麻豆|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播放| 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加勒比无码人妻东京热| 老熟妇性色老熟妇性| 免费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蜜桃| 国产精品普通话国语对白露脸 | 日韩国产中文字幕精品| 强开少妇嫩苞又嫩又紧九色|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激情视频| 强奷漂亮少妇高潮伦理| 亚洲日韩性欧美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日本 | 亚洲a∨国产av综合av| 午夜性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最近中文字幕国产精选| 日本大胆欧美人术艺术| 亚洲色欲色欱WWW在线| 亚洲AV日韩AV不卡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人视频在线观看| 人成午夜免费大片| 一二三四在线视频观看社区| 国产97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国产乱啊有帅gv小太正| 狠狠噜天天噜日日噜| 午夜成人无码免费看网站| 无码福利写真片视频在线播放 | 人妻 日韩 欧美 综合 制服|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 69天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