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這本記栽先秦道家李耳思想觀點的著作,其中講了許多養生之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家的養生觀。書中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家有悟于宇宙變化法則而用于人體自身發展的養生原則。“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說明人自身也必須陰陽調和,趨向統一,合乎自然規律,才符合長 生之道,《老子》還涉及: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去甚, 去者,去泰”,“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載營魄抱 一”,“治人事天,莫若嗇”等等。這些理論如用于養生之道,實大有捭益。老子本人是精于養生之道的,因而古代 治史比較嚴謹的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中也記栽著,“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 修道而養壽也。” 這套功法是先秦以來道家和歷代道門中養生長壽的術理和功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多少年來代代相傳,潛心探 索和不斷創造的結晶。從過去一些教學實踐證明,這套功法不僅由于它具有袪病強身等明顯功效,而且還由于它在功法的姿勢設計上別具一格,動作典雅古樸、柔韌囫潤、輕盈灑脫舒展大方,有不是舞蹈勝似舞蹈之感。所以學者通過認真鍛煉這套獨特的道家功 法之后,不僅可使體態健美,而且還會使身體的年齡更年輕、更有活力。 (一)操作 1.預備勢 (1〉自然站立,兩腳距離與肩同寬,兩臂垂于體側,呼吸緩慢,全身放松,頭正頸直,目光內斂,神態安詳,意念青春, 面含微笑。(圖1-2) 1-2 (2)雙手向兩側弧形上舉 過頭頂、合十(左右手掌、手指相合),兩腳跟相靠(左腳跟向右腳跟靠攏),腳尖自然分開,同時舉踵(腳跟漸提起,有些人一時不適應, 可不必急于舉踵),意念元氣自下而上緣督脈而行,意念靑春,面含微笑 。接著合掌下行,腳跟隨合掌下行徐徐落下,緩慢呼氣(圖1-3)。合掌繼續引氣從任脈而下,然后兩手掌漸漸分開(圖1-4),雙手掌漸漸移 至體側,如立正姿勢,呼吸恢復自然(圖1-5)。 2 服氣(圖1-6?11) (1)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全身放 松,呼吸緩悛,神態安詳,意念入靜。 (2)深吸氣:鼻吸口呼,吸氣時聳肩、舉踵(兩腳根 隨吸氣徐徐提起,提肛縮腎,頭微抬,頸徐伸,胸部舒展, 小腹自然鼓起,大口吸納新鮮空氣(圖1-7)。當感到吸氣 快吸足時,兩肩向后轉圓加深吸氣(圖1-8),然后緩緩呼氣:呼氣時腳跟徐徐下落并屈膝,身軀漸漸前傾(約45 度),小腹微收,兩手自然下垂于身前,使體內濁氣盡量吐 出(圖 1-9、10) 以上服氣,也稱吐故納新,一呼一吸為一息,可做8息,然后回復自然站立(圖1-11)。 3 虛靜(圖1~12) 服氣后保持預備勢(1)自然站立的全部要求,然后 以意念配合自然呼吸,導引全身內外放松入靜,即吸氣時 默念“靜——”或“我要安靜”;呼氣時以意導全身放松, 尤其是小腹放松。如此導引8息(一呼一吸為一息),身心逐漸趨向虛靜境界。 4 抖動( 圖1-13) 保持虛靜狀 態,然后意念由小 腹部開始顫動,帶 動全身臟捬肌肉作 有彈性而松柔地抖 動,如能自覺全身 上下越抖越松柔, 悠然自得,則收效越大。這樣的松柔抖動,每次做功時不要少于164次(約一分鐘時間),多至二、三分鐘,然后漸漸停止。 5.轉肩(圖1-14?19) 在抖動漸停后,做一次松靜呼吸(吸氣時意念入諍, 呼氣時全身放松),然后雙膝微曲,兩臂自然下垂,嘴微澉 張開,開始做左右轉肩 (1)左肩向下前方、右扁向上后方、腰漸向右轉,使 左肩轉向左前方約60度(圖1-15h) (2)左肩繼續向下前方、右肩向上后方、腰繼續向右 轉,使左肩轉向左前方約45度(圖1-16) (3)右肩向下前方、左肩向上后方、腰漸向左轉,使 右肩轉至右前方約60度(圖1-17) (4)右肩繼續向下前方、左肩向上后方、腰繼續向左轉,使右肩轉至右前方約45度(圖1-18), 6 收勢(圖1-20? 24) 雙手由兩側向襠前 合十,左腳跟向右腳跟靠攏,合掌沿任脈上提,舉過頭頂;同時舉踵、深吸氣, (圖1-20),合掌下引,腳跟徐徐放下,同時綏慢呼氣, (圖1-21),合掌經上丹田、 中丹田繼續沿任脈而下, 然后兩手掌從關元等穴處分開(圖1-22)兩手掌繼續分開于體側,如立正姿勢,然后呼吸平靜,恢復自然站 立(圖 1-23、24)。 文/塵世浪子 喜歡的朋友不妨點個關注,也希望大家評論區踴躍點贊、留言,共同探討學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