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風范(3) 東漢和帝年間,有一個叫楊震的,做荊州刺史,刺史是多大的官兒?我猜想,大概相當于現在的地市級干部吧。后來他又調任東萊太守,在赴任的路上,路過昌邑縣,恰逢這個昌邑縣的縣太爺 王密先生就是他當年舉薦的“茂才”(有才干的人),于是故事就來了: (楊震)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故事說的是,楊震曾四次升調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在他去東萊郡上任時,路過(山東)昌邑縣,就住下來了。恰巧過去曾在荊州任上舉薦過的茂才王密,就在這里做縣令,聽說老師來了,就來拜見他。到了晚上還揣著十斤黃金要送給老師楊震。楊震說:“作為故人,我了解你,你卻不了解我。為什么會這樣呢?”王密說:“黑夜里,沒有人會知道的。”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說沒人知道呢?”王密聽了,非常慚愧地退了出來。 我們看,這位王先生不是為求人辦事而送禮,是為了報恩而送禮,這比那些知恩不報,或將恩作仇的“中山狼”似的人物要好得多。而且,他受到老師的批評以后,還慚愧地走了,知錯就改,應該還是個可救藥的好同志。 只是他送的禮太重了,“十斤黃金”,甭說現在,就在當時,也不是個小數目啊!哪里來的?是俸祿所得,還是刮地皮所得,抑或是受賄所得?而且,你是純粹為了感恩嗎?所以楊震先生斷然拒絕。 仔細推敲起來,楊震的那句“故人知君”(我了解你)的話,還真值得商榷。也許想當年該同志還不錯,還是個“紅小鬼”,可隨著地位的升遷,變了呢?何況,“知人知面難知心”,你怎么就那么確定了解那廝呢? 但不管怎么說,老師的話還是語重心長的,其境界依然是令人欽佩的。按說學生送禮,又是為感恩而送禮,又是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送禮,收下它既情有可原,又無可非議。這比那些“吃拿卡要”,啟發人送禮,張口索禮,借口斂財,甚至逼人送禮的主兒,要高尚得不知幾多倍。 而他斷然不受。為什么呢? 因為,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一句話,振聾發聵! 這“四知”,叫人記住了楊震,也因此使他名耀千古、光照華夏。這是什么?這是良知,這是敬畏,這是大境界! 人都有私心,只有具備良知、懂得敬畏的人,才能“拒腐蝕,永不沾”,才會是無敵于天下的人。倘若我們的“公仆”們都能如此,哪里會出現那么多蒼蠅、那么多老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