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震(?——124),字伯起,東漢弘農郡(今陜西省潼關縣安樂鎮水峪口楊坡村)人,幼通經史,博覽群書;中年從教,有弟子三千,多成棟梁之材,人稱“關西夫子”、“關西孔子”;五十歲入仕途,官至太尉。一生剛正不阿,勤勉清廉,調任東萊太守路經昌邑時,昌邑令王密為答謝楊震知遇推薦之恩,深夜以10斤黃金相送。楊震不受,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謂無知!”“四知拒金”的故事從此千古流傳,后人稱其為“楊四知”、“四知太守”、“四知先生”。 楊震典故 “四知”美名留青史 楊震一生為官清廉,不謀私利。每每被人們說起的便是,他在由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路經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也就是他在任荊州刺史時舉"茂才"提拔起來的官員,聽說楊震途經本地,為了報答,特備黃金十斤,乘夜深人靜,打算送給楊震。楊震不但不接受,還嚴厲批評了王密。 王密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更不會影響到老師的人品。”楊震說:怎么會沒人知道。你頂天而來,天知道;踏地而來,地知道;攜金而來,你知道;贈金與我,我知道。既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為不知。而從此“四知卻金”的故事,就傳為千古佳話。 楊震“暮夜拒金”的故事,流傳至今,影響很大,后人因此稱楊震為“四知先生”。后來楊震官至太尉,依然秉承清廉的作風。 “四世三公”守家訓 翻閱楊震后裔的人生軌跡,他的子孫們深受做“清白吏”的家風影響,個個都博學而清廉。他的五個兒子都以“清白吏”而譽滿天下,特別是楊震的三子楊秉自律極嚴,尤以“三不惑”即不飲酒、不貪財、不近色而聞名于世,人們贊其為“淳白”。據《后漢書·楊震列傳》記載: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代代“能守家風,為世所貴”。楊氏宗親點擊加入全球楊氏群 楊秉之子楊賜,官至司徒、司空、太尉,同樣具有楊震清正廉潔、慷慨激昂、無私無畏的氣概。《后漢書·楊震列傳》中載有楊賜的奏章。在文中他彈劾貪官,鋒芒畢露。楊賜從政前,“退居隱約,教授門徒,不答州郡禮命”,從政后“切諫忤旨”,人生軌跡和人格追求都繼承了楊氏祖上做“清白吏”的家風。楊賜之子楊彪,亦官至太尉。公元179年,楊彪時任京兆尹,毅然決然地處死了宦官黃門令王甫。公元189年,相國董卓想遷都關中,百官無敢反對者,司徒楊彪挺身而出,唇槍舌劍,董卓臉色大變,隨后楊彪便被董卓上奏免官。楊奇是楊震長門曾孫,“少有大志,不以家勢為名,與英才俊杰為友,不和豪強富貴者來往”,又精通經學,“才情聰明敏銳,門徒常有二百人”,漢靈帝時為侍中。他不獻媚求榮,敢于直言,漢靈帝曾說他:“你脖項硬直,不低頭屈項,真正是楊震的子孫,死了后一定也會把大鳥招到你的墓前。” 清白家風代代傳 天下楊氏出弘農,弘農是天下楊氏的發源地。楊震被公認為是楊氏家族的發脈始祖。其“清白吏子孫”的家規,也成為楊氏家族代代相傳的家風,不僅影響著楊震的后人,也對整個楊氏家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楊姓后裔活躍在中華民族的舞臺上,其文韜武略,載入史冊者,歷代不乏其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大師楊時,一生官顯名揚,但他非常廉潔,奉法愛民,“不枉費公家一錢”。他一生沒買過一畝地,沒蓋過一間好房子。南宋愛國詩人楊萬里,也是一個清正廉潔的好官。他退休回鄉后,家里只有父親留下的一棟老屋,僅可遮風避雨。宋寧宗看后非常欽佩,稱他為“當今廉吏”。楊士奇,曾輔佐明朝四位皇帝,可謂官高權重,可他從來不謀私利。他雖在京為相幾十年,但他的妻子卻一直在老家以農耕為生。北宋抗遼名將楊業也是楊震的后裔,以楊業為代表的楊家將,精忠報國,滿門忠烈,個個都是清明正直的英雄。 楊氏后人都以“清白傳家”、“四知家風”作為祖訓,制定懸掛了形式多樣,內容相近的家規家訓。以楊震“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遍布海內外各地。如浙江、福建、廣東、河南、重慶,甚至在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國都有楊氏后人為紀念楊震所建的祠堂,楊震精神早已超越了國界。 楊震家風家訓 尚學篇 震少好學,受《歐陽尚書》①于太常桓郁②,明經博覽,無不窮究。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 ——摘自《后漢書·楊震列傳》 【注釋】 ①《歐陽尚書》:亦稱《書》。儒家經典之一。為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書中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傳由孔子編選而成,事實上其中有些篇是后來儒家補充進去的。 ②桓郁:(?~93),字仲恩。東漢沛郡龍亢(今安徽懷遠西北)人。桓郁是當朝九卿之一的太常,主管宗廟禮儀和選試博士,曾為漢章帝和漢和帝講授儒經,是當時既顯赫又有很高學術威望的經學大師。 【釋義】 楊震從少年起就特別聰明好學。他拜桓郁為師,深鉆細研《歐陽尚書》。在桓郁的教授下,他通曉經傳,博覽群書,對各種學問無不探根究底。所以,當時人們就稱楊震為“關西孔子楊伯起(后人亦稱其為'關西夫子’)”。 清廉篇 (楊震)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①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②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摘自《后漢書·楊震列傳》 【注釋】 ①茂才:即“秀才”。東漢時,為了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名字,將“秀才”改為“茂才”。 ②遺:給予;饋贈。 【釋義】 楊震在由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路經昌邑(今山東巨野縣東南)時,昌邑縣令王密,是他在任荊州刺史時舉“茂才”提拔起來的官員,聽說楊震途經本地,為了報答楊震的恩情,特備黃金十斤,于白天謁見后,又乘深夜無人之機,將黃金送給楊震。楊震不但不接受,還批評說:“我和你是故交,關系比較密切,我很了解你的為人,而你卻不了解我的為人,這是為什么呢?”王密說:“現在深夜無人知道。”楊震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說無人知道呢!”受到譴責后,王密十分慚愧,只好作罷。 治家篇 (楊震)后轉涿郡①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謁②。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③之,不亦厚乎!” ——摘自《后漢書·楊震列傳》 【注釋】 ①涿郡:治涿縣,即今河北涿縣。 ②私謁:因私事而干謁請托。 ③遺:給予;饋贈。 【釋義】 楊震為官,從不謀取私利。在任涿郡(今河北省涿縣)太守期間,品性公正廉潔,不接受私事請托。他的子孫們與平民百姓一樣,素菜為食,徒步往來,不乘馬車,生活十分簡樸。親朋好友勸他為子孫后代置辦些產業,楊震堅決不肯,他說:“讓后世人都稱子孫為'清白吏’,這樣留給他們的遺產,難道不豐厚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