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是紀念和祭祀我國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筑,在歷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稱作文廟、夫子廟、至圣廟、先師廟、先圣廟、文宣王廟,尤以“文廟”之名更為普遍。 自漢武帝采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儒家學說成為顯學,在中國古代社會開始居于正統地位,于是祭孔活動也倍受統治者的重視,成為國家不可缺少的常典,擴建孔廟之風隨之興起,到了明、清時期,每一州、府、縣治所所在都有孔廟或文廟。其數量之多、規制之高,建筑技術與藝術之精美,在中國古代建筑類型中,堪稱是最為突出的一種,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歷史上的孔廟有兩千多所,根據其性質或類別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孔氏家廟,二是國廟,三是學廟。
家廟 歷史上中國有兩座孔氏家廟。最早的孔氏家廟,就是現在稱之為“國廟”的曲阜孔廟。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次年他的弟子將其居住的三間小屋改造成廟堂,由孔氏族人供奉之,其間經歷了283年的家廟歷史。公元前195年漢高祖親臨曲阜孔廟祭孔后,家廟開始向國廟過渡。第二座孔氏家廟就是宋室南渡后,在浙江衢州建立的孔氏南宗家廟??资霞覐R分南宗和北宗,南廟和北廟。南宗南廟指孔子后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率族人遷至浙江衢州而建立的衙州家廟。北宗指留在曲阜的孔氏族人孔瑤襲封衍圣公,稱北宗。
國廟作為國廟性質的孔廟,全國只有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它們與“學?!睕]有關系,是專為封建帝王、地方官員祭祀孔子的專用廟宇。曲阜孔廟是中國面積最大、等級最高的孔廟,北京孔廟是專為清代帝王祭孔的專用廟宇。國廟重在“國”字上,曲阜孔廟由中央政府委派孔氏衍圣公(朝廷命官)來管理,并由國家出資維修的專為祭祀孔子的國家級禮制性廟宇。北京孔廟也由朝廷命官來管理,祭祀人員往往是皇帝本人或政府主要官員。
學廟學廟或稱廟學,在古代中國就是以辦學為宗旨的將學習儒家經典的學校與祭祀孔子的禮制性“廟”宇相結合的國家行政教育場所和祭孔場所。它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直接管理。學廟重在“學”字。除作為國廟的曲阜孔廟、北京孔廟和現曲阜孔府內家廟、衢州家廟這四座孔廟外,中國其他的孔廟都屬學廟性質。包括歷朝歷代的京師太學或國子監。作為學廟的孔廟,它是一座古代儒學教育的殿堂。中國古代的正統官學是儒學。儒學是古代中國社會長治久安的支柱。具體表現為三大支柱:一是朝廷的治國理論;二是學而優則仕的科舉制;三是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文廟學宮。三者互為聯系,互為因果。 從歷史上看,文廟建筑、布局,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由闕里到京城、再到地方的過程,而文廟建筑群布局的最終定式化大約是在明代。與其他古代建筑的庭院組群一樣,中國孔廟普遍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其中多數以縱軸線為主,橫軸線為輔。按縱軸線上的庭院劃分,國內孔廟可以歸納為九進院落、三進院落等幾種主要形式。 九進院落,完全享受國家的規格。目前僅有曲阜孔廟有此規格。第一院落為欞星門至圣時門;第二院落為圣時門至壁水橋;第三院落為壁水橋至弘道門;第四院落為弘道門至大中門;第五院落為大中門至奎文閣;第六為奎文閣至大成門。由大成門起分東西兩路:第七為西路啟圣門——啟圣殿——圣王寢殿。第八為東路承圣門——崇圣祠——家廟。第九為寢殿——圣跡殿。從曲阜孔廟的布局可以看出橫軸線上兩側幾乎全是一一對稱的建筑,充分顯示出等級森嚴的氣氛。 圖4 曲阜孔廟平面示意圖 自唐以來,各地孔廟均以曲阜孔廟組群為基本模式,所有建筑格局都不能超過其建筑式樣,其禮制必須低于曲阜孔廟。目前,曲阜孔廟作為孔子家廟享有孔廟禮制的最高規格:九進院落、大成殿面闊九間、重檐歇山式、黃色琉璃瓦、龍柱、角樓、漢白玉欄桿等均為皇家宮殿建筑群式樣、北京孔廟作為皇家祭孔廟宇,在一定程度上也享有此規格。府州文廟一般按照七間的規格,縣文廟一般按照五間的規格或七間或三間。府州縣文廟大成殿的開間一般不會超過七間。府文廟其蓋瓦為琉璃瓦,縣文廟為琉璃瓦或者青筒瓦。其建筑式樣為重檐歇山式、單檐歇山式,也有為數不多的硬山式一般沒有沿革限制。依據地方經濟實力和地方官員對儒家文化的重視程度,其大成殿建筑規模在此范圍內變化。三進院落,是地方孔廟比較普遍的禮制。一般由萬仞宮墻至大成門為第一進,大成門至大成殿為第二進,大成殿至崇圣祠為第三進。在選址和布局上,地方孔廟多能遵守朝廷坐北朝南圖式,“萬仞宮墻”就是孔廟建筑之南始端。 1、萬仞宮墻 文廟最前面的主體建筑,起照壁、屏風的作用,正面鐫刻萬仞宮墻,或宮墻萬仞,或宮墻數仞,此語出《論語·子張》:“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臃安愿孀迂?。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引用詞語,意在勉勵學習。 由萬仞宮墻起始的第一進院落還包括泮池、欞星門、戟門,兩側建筑包括圣域、賢關兩坊(有的為禮門、義路或德配天、道冠古今坊等)、鄉賢祠、名宦祠、更衣所、陳設所、神廚、祭器庫等。 2、圣域、賢關或禮門、義路 位于照墻兩側,是文廟的出入口。建筑沒有定式,或作前坊后屋式,如德陽文廟,或作門廡式,如資中文廟,或作隨墻拱形門,如富順文廟。 3、欞(靈)星門 古代重要的祭祀性建筑,欞星即天田星,是天帝座前三星,宋時因“王者居象之,故以名門”。欞星門使用等級規格只限于高等級祭祀性的建筑。欞星門是文廟建筑群中軸線上的牌樓式木制或石結構的重要建筑,一般石構居多。雕刻裝飾較為精美,主見于上下石枋和坊心邊框。就內容和題材而言,明間枋上多采用浮雕技法雕刻龍鳳題材,次間枋上浮雕卷云,祥禽瑞獸、祥花瑞草等裝飾。明間坊頂部不施裝飾或施寶頂。 4、泮池 又稱泮水,是地方官學標志。由于古代帝王立學名“辟雍”,四周環水,中央建堂,俯瞰如玉璧。諸侯所設學校在等級上低于皇帝,因此只能以半水環之,故稱“泮水”。泮池一般為半圓形,壁為石砌?;蛭挥跈粜情T前面,或位于欞星門后面。池邊及橋上均施望柱、欄板,欄板一般為整石,不施雕刻。 除一廟一池外,還有一廟兩池的,即有內外兩個泮池,但嚴格意義上的泮池仍舊是內泮池外泮池或以湖為池,或以溪為池。 5、大成門(戟門) 《孟子·萬章》:“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span style="color: rgb(31, 73, 125);">大成門由正門與側門構成,平時側門開啟,正門只有在祭祀孔子的時候才開啟。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詔廟門立戟十六,用正一品禮。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又增加到二十四戟。這種戟是一種禮儀器,木制,無刃,在門庭設專架二列,列戟的多少與官職的高低相關,因此大成門又稱戟門。大成門左右設更衣所,陳列所或齋宿所或祭器庫、禮器庫等附屬建筑,建筑體量要低于大成門。 第二進院落是文廟的主題部分,大成殿位于中軸線上,前有拜臺,臺周設欄板;兩側為兩廡。也有在此院落附屬其它建筑的,如德陽文廟在第二進院落內還有禮樂亭、鐘鼓樓和御碑亭。 6、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子的享殿,也是文廟建筑群最重要的建筑。殿前有月臺,與大成殿形成“凸”子形布局。拜臺是舉行祭孔儀式的主要場所。大成殿之名始于宋,明嘉靖以來殿內正中供孔子牌位,兩側為四配、十二哲的牌位。 大成殿與拜臺相連,但臺基要高于拜臺。臺基一般為青石砌筑,有的作須彌座式。屋頂很少用建筑等級最好的廡殿式,以單檐或者重檐歇山式最常見,屋面不拘一格,或鋪黃色琉璃瓦,或鋪青筒瓦,或鋪青板瓦(蝴蝶瓦),地方特色較為濃厚。 大成殿裝飾題材內容多位等級最高的龍峰裝飾,裝飾部位包括御路、柱礎石、柱、撐栱、雀替、脊部等,方法除了雕刻外,還有灰塑和嵌瓷。 7、東、西廡 位于大成殿與大成門之間的兩側,是附祭孔子的弟子及歷代名賢大儒之所。在位置的設置上,南端為孔子弟子,北端為名賢大儒。關于兩廡祭祀的先賢先儒的人數和位次,歷代多有變化,清初從祀先賢先儒人數為97人,到了清末人數達到156人。 第三進院落以崇圣祠為主,東西兩側為配殿。 8、崇圣祠 又稱啟圣宮、啟圣殿、啟圣祠,是文廟建筑群最后一進院落中的主體建筑。崇圣祠是傳道同時注重孝道的產物,為祭祀孔子先祖五世的場所。現存文廟崇圣祠多位于大成殿后,這也是官定的位置。但也有例外,如資中文廟崇圣祠則居于大成殿后右側。 崇圣祠多為帶前廊或回廊建筑。減柱柱網結構,徹上露明造。梁架結構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兩架結構。一般為單檐歇山式建筑,屋面或覆蓋琉璃瓦,或覆蓋青筒瓦、板瓦。 東、西配殿從祀宋代名儒周敦頤等五人之父。 此外,有的文廟在崇圣祠后還有尊經閣或敬一亭。但兩者均為單體建筑,不形成院落。尊經閣與敬一亭因其功能一般附于學中,但也有附于廟者,較少。 尊經閣始建于宋,宋稱“御書閣”,一般高兩層,除了上層藏書外,下層也有供奉孔子和一些名儒塑像者。如浙江嘉禾縣文廟。
敬一亭建于明嘉靖年間,初今在翰林院,后推及兩京國學及地方各學。在學宮建筑中多建于學署中。 更多精彩,敬請期待,歡迎關注~點擊“歷史消息”查看錯過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