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國家衛生計生委與國家中醫藥局聯合開展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年活動(以下簡稱提升年活動),并于4月10日發布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年活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提出,通過開展“提升年活動”,2017年,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30%以上,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60%以上。 為此,《方案》還部署了十大重點任務。包括:大力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升門診醫療服務能力、提高檢驗檢查和藥品服務能力、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保障醫療質量安全、改善服務環境和居民體驗、提升信息化水平等等。 其中,“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單列一大項。明確: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科和中藥房建設,鼓勵獨立設置中醫館、國醫堂等形式的中醫綜合服務區,突出中醫文化特色。同時加強中西醫人員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大力推廣針刺類、灸類、刮痧類、拔罐類、中醫微創類、推拿類等中醫藥技術方法。 2016年8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經下發了《關于印發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動計劃的通知》,其中對基層中醫館的建設定了目標,85%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7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建設中醫館、國醫堂等中醫綜合服務區;并且規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健康教育的種類和數量,中醫藥內容不少于40%。 業內表示,這意味著,在未來幾年基層醫療機構開辦中醫館將是必須完成的任務,更大化地增強老百姓對中醫醫療服務的獲得感。 除以上外,中醫藥還貫穿其他九大任務中的多項,進一步強調了要更大發揮中醫藥在基層的重要作用。例如: (1)在“大力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中就明確表示:鼓勵拓展不同類型的個性化簽約服務內容,可包括中醫藥“治未病”、康復指導、家庭護理、遠程健康監測等,提高居民對簽約服務的感受度。 (2)在“提升門診醫療服務能力”中明確:以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腦卒中康復期、晚期腫瘤、慢性腎功能衰竭等診斷明確的慢性病患者為重點,提高綜合管理服務能力。 而眾所周知,中醫藥更適合防治慢性病,具有身心結合“治本”的優勢。2017年1月份,國家還出臺了《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提出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優勢,大力推廣傳統養生健身法。 廣藥白云山相關負責人表示,西醫與中醫治療慢性病的體系不同、方法不同、治療目的也不同。“西藥是痛哪治哪,服藥方便,但副作用大。慢性病往往關聯全身多個器官、多個系統,整體都密切相關,甚至多個系統多個器官都出現病變。中醫治療恰好是全身調理性的治療。以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常用中藥復方丹參片為例,相對于西藥治療,中藥在防治老年癡呆癥具有多靶點,副作用小的特點。” (3)在“保障醫療質量安全”中也明確表示:嚴格執行中醫藥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加強中藥使用和質量管理。 (4)在“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成效”中則強調:加強兒童、孕產婦、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提高對主要健康問題的識別能力,普及健康和公眾自救互助知識與技能,提高轄區居民健康素養水平。 而一位西醫曾表示:“中醫,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每個中國人都應該了解點中醫知識,爭做自我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這也是為什么加大中醫科普的原因之一,人民的健康靠什么,靠宣傳。 綜上所述,人民的健康離不開中醫藥,沒有中醫藥的參與,中國的醫改也無法完成任務。此次方案,是對中醫地位的更加認可,是將發揮中醫優勢進行到底的堅定。 數據顯示,中國擁有13多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這13多億中,9億多在鄉村,可國家的醫療資源80%集中在占國土面積10%的城鎮中,為25%的少數中國人服務。而90%的鄉村地區缺醫少藥,衛生服務很落后。 要改變基層百姓缺醫少藥狀態,靠西醫藥為主的醫療保障體系是很困難的。國家日漸對西醫的局限性加深認識,對西藥的毒副作用及耐藥性表示懷疑。另外,據公開的數據顯示,我國的醫療費用從2008年的1.2萬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3.6萬億元,增長幅度已經超過了居民收入和GDP的增長。 在以上情況下,只有“簡便驗廉”的中醫才真正適合我國國情,尤其適合人才、設備等資源十分匱乏的農村。在基層提升年活動中,中醫藥可謂使命擔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