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補心丹 【來源】《校注婦人良方》 【組成】人參(去蘆)、茯苓、玄參、丹參、桔梗、遠志各15克,當歸(酒浸)、五味、麥門冬(去心)、天門冬、柏子仁、酸棗仁(炒)各30克,生地黃120克。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用朱砂為衣。1次20~30丸,每日3次,臨臥竹葉煎湯送下。 【功用】滋陰養血,補心安神,固精強志。 【主治】陰血虧少,虛煩少寐,心悸神疲,夢遺健忘,大便干結,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數。 【方解】 本方為治療心腎不足,陰虛火動所致心神不寧的重要方劑,《校注婦人良方》記載本方主治“婦人熱勞,心經血虛,心神煩躁,頰赤頭痛,眼澀唇干,口舌生瘡,神思昏倦,四肢壯熱,食飲無味、肢體酸疼,心怔盜汗,肌膚日瘦,或寒熱往來”。后世不斷擴大應用范圍,凡心腎不足,陰虧血少所致的失眠、狂證、遺精、健忘等均可選用。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陰虛血少,心失所養,故心悸失眠,神疲健忘;陰虛生熱,虛火內擾。故虛煩,遺精,口舌生瘡。治當滋陰養血,補心安神。方中重用生地黃為君,取其滋腎水以伏心火;天冬、麥冬滋陰清熱;酸棗仁、柏子仁 養心安神,當歸補血潤燥,共為臣藥;人參補氣,使氣旺則陰血自主,且又寧心益智;五味子益氣斂陰,以助補氣生陰之力;茯苓、遠志養心安神,又可交通心腎;玄參滋陰降火,以制虛火上炎;丹參清心活血,使之補而不滯;朱砂為衣,以其色赤入心,重鎮安神,共為佐藥;桔梗為使藥,取其載藥上行,使藥力上入心經,與丹參相互又可行氣血。使諸藥滋而不膩,補不留瘀。諸藥合用共成滋陰養血安神之劑。 本方為滋補心陰的主要方劑,臨床應用以心悸失眠,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辨證要點。現代常以此方加減,治療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甲狀腺功能亢進,心肌梗死前綜合征等心臟病,癥見眩暈失眠,心神煩躁,舌紅少苔屬陰虧血少者均可使用。 【禁忌】本方有較多養陰滋膩之品組成,對于脾胃虛寒、胃納欠佳、濕痰團滯者均不宜長期服用。
1.狂證(精神病) 本方加味,用于狂證(精神病)恢復期善后調理,如虛弱患者,亦可先用本方,再用吐、下諸法,后再以本方善后,共治62例。結果:全部治愈。復發者,再用此法亦獲效。《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58,6:434) 2.失眠 用本方加味:酸棗仁90克,柏子仁30克,朱茯苓30克,遠志肉15克,桂圓肉30克,大生地90克,麥冬60克,五味子45克,當歸30克,阿膠30克,磁石300克,潼刺蒺藜60克,黨參30克,改制成合劑,治療失眠患者76例。結果:有效74例,無效2例。《江蘇中醫》(1959,1:11) 3.過敏反應 一青年學生息失眠癥,用本方加炒棗仁、龍眼肉、蓮子肉,水煎服;8日后出現全身紅疹,如針尖,其癢難忍,微熱口渴。停藥1周后消退。數月后又服上方,2天后復出紅疹,經用桑葉、蟬衣、地膚子、茯苓、甘草、枇杷葉煎服后消失。推測可能是方中朱砂所致。《中華皮膚科雜志》(1959,1:60) 4.期前收縮 鄒某某,女,20歲。4月前因風濕性心肌炎、心律紊亂治療2月多,癥狀緩解出院。近來病情加重,心悸心慌,胸背悶脹,針刺樣痛;精神疲乏,失眠多夢,煩躁少氣,自汗盜汗,勞累尤甚,渴不欲飲,食后腹脹,大便干結。投復脈湯半月未效。診見,舌尖紫黑瘀點,舌苔少,脈弦細而結,心電圖提示:“多發性室性期前收縮”,血沉39毫米汞柱,抗“O”大于800單位,診斷:“風濕性心臟病,心律不齊。”證屬心臟氣陰兩虛,脈絡瘀阻之心悸、擬天王補心丹加減:黃芪15克,黨參12克,丹參12克,酸棗仁10克,玄參12克,麥冬12克,遠志6克,五味子6克,當歸10克,生地黃16克,茯苓12克,乳沒各6克(包煎),桔梗5克,朱砂2克(沖服),前后6診,共服藥32劑。藥后病除,血沉正常,抗“O”小于600單位,余無不適,以前方調理半月,日益康復,堅持工作。《疑難病證中醫治驗》 5.慢性結膜炎 張某某,男,39歲,因患急性結膜炎未徹底治療,并在燈光下堅持工作至深夜,20余天來,目紅干澀畏光,視物不清,有異物感,逐漸加重,不腫不痛,無分泌物;午后心煩,夜多噩夢,經用青、鏈霉素及清心、涼肝、行氣、活血、補腎陰等法治療乏效。來診時,舌紅無苔,脈象弦數,擬滋陰安神,兼以柔肝法,用天王補心丹加味煎服,10劑后,諸癥悉除,續服丸劑善后。《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0,2:67) 6.陽痿 應用本方加生地30克,五味子、當歸、天麥冬、柏子仁、酸棗仁、玄參、黨參、茯神各9克,丹參12克,遠志6克,桔梗4.5克;口舌生瘡,莖中灼痛者加竹葉、木通、朱砂;早泄遺精加金櫻子、芡實;眩暈少眠合磁朱丸;心悸怔忡合甘麥大棗湯;水煎服,治療陽痿37例。結果,治愈30例,顯著好轉5例,明顯改善2例。《陜西中醫》(1990,5:224) 7.口瘡 以本方治療復發性口瘡24例。結果:臨床治愈(5天內癥狀、體征減輕,10天內癥狀、體征消失,1年以上無復發)15例,好轉(服藥7天后癥狀、體征好轉或消失,發作次數明顯減少且癥狀體征減輕)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5.8%。《新中醫》(1997,9:44) 8.神經衰弱 用該藥口服,每次l丸,每日4次,連服1個月,治療神經衰弱36例。結果:臨床基本控制者16例,顯效18例,總有效率為94.2%。《實用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4:374) 9.心絞痛 用本方加減:太子參、紫丹參、炒棗仁、天冬、麥冬、桃仁、廣郁金、枸杞子、生地黃、當歸、茯苓、降香、桔梗、遠志,并隨證加減,治療心絞痛35例。結果:臨床治愈10例,好轉20例,總有效率為75.7%。《浙江中醫雜志》(1998,11:513) 10.焦慮癥 以本方加減:熟地15克。山萸肉15克,酸棗仁30克,琥珀(研末兌服)6克,茯苓15克,當歸12克,枸杞子12克,石菖蒲10克,太子參15克,北五味子10克,炙甘草10克,治療焦慮癥52例,其中男21例,女31例。結果:痊愈29例(55.77%),顯效12例(23008%),有效4例(7.7%),無效7例(13.46%),總有效率為86.55%。《實用醫學雜志》(2001,8:763) 11.竇性心動過速 以本方:酸棗仁、柏子仁、天冬、麥冬、生地黃、玄參、人參、丹參、桔梗、朱砂、五味子、遠志、茯苓。治療抗精神病藥所致竇性心動過速60例。患者均經心電圖、x線胸片、肝功能、腎功能、腹部B超、血常規等檢查屬正常,排除心臟器質性疾患和其他重大軀體疾患。然后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分別予以氯氮平、氯丙嗦、維思通等治療,用藥1周后復查心電圖,結果均為“竇速”且心率達120次/分以上,并符合陰虛火旺的辯證標勝者,共102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本方組)60例,對照組(心得安組)42例,給予心得安口服。結果:治療組痊愈38例,顯效15例,無效7例、總有效88.33%;對照組痊愈28例,顯效12例,無效2例,總有效95.24%。《新中醫》(2001,11:300) 注意:以上一些處方必須是專業醫師開取,根據病情輕重程度不同藥量有加減,切不可私自使用。以上處方都是醫師基于實踐得來,僅供大家參考,不可私自使用。 |
|
來自: 李靜曦 > 《16.張仲景古方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