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公開課第424期 作者:張士卿 等 編輯:黃榆媚 胃腸病證常用對藥組藥舉隅 ①杭芍 炙甘草 木香 白芷 杭芍、炙甘草即《傷寒論》之“芍藥甘草湯”,具和血補中、解痙止痛之功,為仲景治療腿腳孿急的專方。 于氏用此方,不僅治療腓腸肌痙攣小腿疼痛,不安腿綜合征小腿酸、麻、脹、困、蟲爬樣感覺等病癥;而且還廣泛用于全身各部位疼痛,如急慢性胃腸炎、胃痙孿、潰瘍病的脘腹疼痛,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骨質增生癥頸、肩、腰、膝、足疼痛,以及脈管炎、靜脈曲張肢體疼痛等病癥,均能取得良好的止痛效果。 木香辛行苦泄溫通,長于調中去滯、行氣止痛,可用于脾胃氣滯脘腹脹痛,脾胃氣虛,運化無力痞滿之證。白芷辛散溫通,行氣和血止痛,又入陽明經,是于氏治療一切脘腹疼痛的必用之品。 四味合用,共奏行氣消滯、和血散瘀、解痙止痛之效,宜于各種胃腸病癥引起的各類證型脘腹疼痛的治療。 ②桂枝 細辛 川椒 白芷 桂枝辛散溫通、和營通陽,宜于胃寒氣滯或中焦虛寒引起的脘腹冷痛,一般消化不良、胃腸炎屬寒證者皆可用之。于氏臨證以桂枝為主,配伍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細辛、川椒與“脘腹疼痛止痛所必需”的白芷,奏溫中散寒通陽、行氣和血散癖之效,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四藥為伍,具溫中散寒止痛之效,用治中寒脘腹冷痛、嘔吐清水、喜食熱食、遇冷食涼疼痛發作或加重等證,凡急慢性胃腸炎、胃痙攣、潰瘍病等由于中焦受寒或脾胃虛寒所致者,用之皆宜。 ③元胡 川楝子 白芷 元胡、川楝子(一名金鈴子)即《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的“金鈴子散”,功能疏肝泄熱、活血止痛,適用于肝氣郁滯、氣郁化火所致胸腹脅肋疼痛的治療。 于氏臨床常以金鈴子散合行氣和血、擅治胃腸諸痛的白芷,取疏肝和胃清熱、行氣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胃脘脹痛,痛引脅肋,中脘嘈雜,噯氣頻作,口苦等證,療效可靠。慢性萎縮性胃炎、膽汁返流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病等病癥屬肝氣犯胃所致者,用之效佳。 ④代赭石 萊菔子,莪術 萊菔子 代赭石、萊菔子,具降氣和胃、消脹除噫之功,宜于慢性胃炎之胃失和降的胃脹、噯氣、呃逆治療。代赭石質重苦寒而沉降,功能鎮逆降氣,“降胃之藥,實以赭石為最效”(《醫學衷中參西錄》);萊菔子味辛能行散,種子又可下氣,具順氣開郁、降氣化痰之功。 于氏將代褚石、萊菔子合用,是取“苦辛通降”之義,用以調和寒熱,開通氣機,消脹除噫。因此,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由于胃虛氣逆引起胃脘脹悶、納呆食少、噯氣呃逆等證,用之皆有良效。 莪術、萊菔子二藥合用,功能消食除積,行氣止痛,適用于食積、食滯或中虛食滯不化的腹脹、腹痛治療。莪術破血逐瘀,行氣止痛,兼以消積。消積不僅能活血消癥積,同時亦可破氣消食積,可用于中虛飲食不節所致食滯不化引起的腹脹、腹痛證。 于氏認為:“凡術藥皆能健脾補中,但白術益氣健脾,曰補脾;蒼術燥濕發汗,曰行脾;莪術行氣消滯,曰運脾,乃同中有異也。” 莪術配伍萊菔子,奏消食行氣、除積止痛之效,用治急性胃炎、消化不良飲食停滯,或慢性胃炎中虛食滯不化所致脘腹脹滿、疼痛等證,療效確實。 ⑤煅瓦楞 海螵蛸 二藥為伍,有良好的制酸止痛作用,可治肝胃失和、氣郁化火或脾胃濕熱所致之胃脘灼痛(挖心)、吞酸(吐酸)等證。凡食道炎、慢性淺表糜爛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潰瘍病引起的胸骨后或劍突下燒灼感或疼痛、胃脘灼痛、泛酸等證,用之皆宜。 于氏認為:“食道、胃脘灼痛,多因火熱、虛火引起;泛酸、吐酸,又因寒濕之邪壅滯,或飲食不節,脾胃失和,肝郁化熱,夾胃液上行而成。” 瓦楞咸平,海蛸咸澀、微溫,現代研究兩者均含大量的碳酸鹽,能中和胃酸,故有制酸止痛的功能。因為食道、胃脘灼痛與泛酸、吐酸均屬火熱為病,總由肝氣所致,所以于氏臨床常在使用疏肝泄熱作用的金鈴子散的基礎上加用煅瓦楞、海螵蛸。如此標本兼治,臨床用之,屢試不爽。 ⑥炮姜 焦楂 炮姜功同干姜,但經過炮制,性味由辛熱變為苦澀溫,故溫里作用減弱,而長于溫經澀血,溫中澀腸,適用于虛寒性出血與虛寒之腹痛泄瀉。 于氏臨證,凡宜于干姜溫中散寒止利者,均易為炮姜。焦楂“醒脾氣,消肉食,破瘀血,散結消脹,……止瀉痢。”(《隨息居飲食譜》)具健胃消食化滯、行氣活血止痛之功,宜于食滯泄瀉,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等病證的治療。 因此二藥合用,溫中散寒消食、行氣和血止瀉,用治消化不良、急性胃腸炎、慢性胃炎、潰瘍病、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痢疾等病癥所致的泄瀉腹痛、下痢赤白、大便稀軟,皆可奏效。 ⑦烏梅 椿根皮 烏梅味酸,澀腸而生津,炒炭又可止血,宜于久痢不止、陰津損傷,或便下膿血之證。椿根皮苦澀、性寒,寒可清熱,苦可燥濕,性收澀而能止血,用于濕熱所致之久泄久痢及血痢之證。 二藥合用,清熱涼血、澀腸止瀉,宜于濕熱下痢、痢疾赤白、小腹下墜等證的治療。其配伍原理,正如《醫說》所言:“血得酸則斂,得寒則止,得苦則澀之故。” ⑧訶子 米殼 訶子性平而少寒熱,味酸澀而收,能澀腸止瀉,可用于久瀉、久痢、脫肛等證,臨證常隨證型之寒熱而配伍使用。米殼酸澀、性平,現代研究可使胃腸平滑肌張力及括約肌張力提高,消化液分泌減少而有非常顯著的止瀉作用。 二藥合用,固澀止瀉作用加強,可治泄瀉日久,大便稀溏 ,或有粘液,或有膿血,腹痛,里急后重等證,類似于慢性結腸炎、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慢性痢疾等病癥。 · · 版權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