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間穴(Xíngjiān),屬足厥陰肝經。滎(火)穴。在足背側,當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后房赤白肉際處,稍微靠大拇趾邊緣。太沖穴在腳背的中間靠前一點,而行間穴在第二腳趾關節往上一點的位置。行間穴主治宿醉不適、腿抽筋、眼部疾病、夜尿癥、腹氣上逆、肝臟疾病、月經過多、肋間神經痛、粘膜炎等。 腳趾合二腳趾之間的小紅點是行間穴 ![]() ![]() 按摩行間穴法行間是肝經第二穴,是一個火穴,肝屬木,木生火,如果有人肝火太旺,就瀉其心火,這叫“實則瀉其子”。如果你經常二肋脹痛、嘴苦,那是肝火旺;而像牙痛、腮幫子腫、口腔潰瘍、鼻出血,尤其是舌尖長泡,就是心火成盛,這時火已經不在肝上,多揉行間穴就可以消火。按摩腳上的太沖穴到行間穴,可以起到去肝火補心的作用,一點都不浪費。人的身體就是一種相對的蘋衡狀態,不是單純的這里有火,那里不足,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保持自身內在的蘋衡。肝火去了,脾氣小了,心火旺些,供血能力強,氣色就好了。每天都要按摩至少5分鐘,順著太沖穴;向行間穴按摩,這里要注意的是房向可不能錯,因為肝火可不需要補,減少肝的壓力就算是補了。 行間穴位位置圖
【穴位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趾背側動、靜脈;腓神經的跖背側神經分為趾背神經的分歧處 行間穴論述
1.行伍之間,指軍中。《商君書·畫策》:“行間之治連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無所處,罷無所生。”《史記· 衛將軍驃騎列傳》:“ 青 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間,不患無威。”《明史·姚張朱丘等傳贊》:“ 張玉 、 朱能 輩戮力行間,轉戰無前,隕身不顧。” 清 趙翼 《六哀詩·阿文成公》:“自此每戰伐,無不在行間。”參見“ 行伍 ”。
2.行與行之間。指成行的物體之間。 宋 范成大 《插秧詩》:“種密移疎綠毯平,行間清淺縠紋生。”
3.行與行之間。指文章的字句之間。 南朝 梁簡文帝 《答新渝侯和詩書》:“風云吐于行間,珠玉生于字里。” 清 沉維鐈 《序》:“指示周詳,聲情激越,婆心熱血,涌現行間。”
4.行與行之間。指書法的分行布白。 宋 沉作喆 《寓簡》卷九:“ 鐘元常 行間茂密,如云鵠游天,群鳧戲海。”
行輩之間。 冰心 《寄小讀者》一:“倘若你們在風晨雨夕,在父親母親的膝下懷前,姊妹弟兄的行間隊里,快樂甜柔的時光之中;能聯想到海外萬里有一個熱情忠實的朋友……已遙遙的付與我以極大無量的快樂與慰安。”
行間穴名解〖主治疾病〗月經過多,閉經,痛經,白帶,陰中痛,遺尿,淋疾,疝氣,胸脅滿痛,呃逆,咳嗽,洞瀉,頭痛,眩暈,目赤痛,青盲,中風,癲癇,瘛疭,失眠,口喎,膝腫,下肢內側痛,足跗腫痛。〖人體穴位配伍〗配睛明穴治青光眼、降眼壓;配太沖穴、合谷穴、、風池穴、百會穴治肝火上炎、頭痛、眩暈、衄血;配中脘穴、肝俞穴、胃俞穴治肝氣犯胃之胃痛;配中府穴、孔最穴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附注〗肝經滎穴。 〖穴義〗肝經水濕風氣由此順傳而上。 (1)行間。行,行走、流動、離開也。間,二者當中也。該穴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順傳而上。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濕重水氣,至本穴后吸熱并循肝經向上傳輸,氣血物質遵循其應有的道路而行,故名。 (2)肝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帶重水氣,至本穴后,水濕冷降而成為地部經水,水量極小,故為肝經滎穴。 (3)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帶重水氣,至本穴后,大部分帶重水濕冷降歸地而不能成為肝經的上行氣血,只有小部分水濕吸熱脹散而上行,此部分氣血表現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屬火。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濕熱水氣。 〖運行規律〗一是吸熱后上炎天部,二是循肝經傳至太沖穴。 〖功能作用〗生風化火。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轉載地址:www./s/xingjian.html |
|
來自: 益壽堂999 > 《穴位、針灸、拔罐、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