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江湖第六回:杜審言高傲遭忌 創近體首開格律 文/時間領主 詩曰:
1唐圣歷年間,秋。吉州(今江西吉安)。 周府內張燈結彩、人聲嘈雜。司馬周季童正大擺宴席。他坐在首席,看著賓客推杯換盞、喧鬧不已,家丁們更是人來人往,生怕怠慢了客人。 酒過三巡,周季童不覺有些醉意。“來來來,老夫再敬大家一杯。”他搖晃著站起身,轉頭示意酒童上前添酒。 酒童拎著酒壺,諾諾上前。忽然,說時遲那時快,只見白光一閃,這酒童不知從什么地方,竟掏出一把匕首,朝著周季童連刺數刀。 “啊——”周季童甚至來不及呻吟,就倒在血泊之中,他驚恐的眼眸里,濺出的鮮血如桃花般燦爛。 “有刺客!”席間登時大亂,賓客更是慌作一團。護衛紛紛趕來,向著酒童舉刀就砍。可憐這位青衣少年,臨死仍緊緊扣著周季童的脖子,不肯松手。 且說周季童,混亂中被抬近后房,已是奄奄一息。“是,是何人,加害于老夫。”他咳嗽兩聲,掙扎著,以虛弱的聲音問。 “稟老爺,是杜審言的次子杜并,今年13歲。”下人回答。 “啊?想不到他竟有如此孝順剛烈的兒子。若訥,你害我好苦啊。”言訖,竟氣絕身亡。 朝廷命官竟遭小兒刺殺,消息傳來,震驚朝野。武則天下詔嚴查。經查,其中卻還有一段故事。 原來,圣歷二年,杜審言得罪權臣,被貶濟州司戶參軍。去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作小官,老杜內心一百個不情愿。然而,朝廷諭旨又不敢相違,只好打點行囊。好在,有好友、詩人宋之問為他賦詩贈別《送別杜審言》——
且說杜審言赴任吉州后,持才傲物,又逞口舌之快,不久就把同僚得罪了個遍。特別是司戶郭若訥,更是對杜恨之入骨,便找到司馬周季童栽贓陷害他。周季童也早對老杜看不順眼,兩人一拍即合,隨即將杜審言抓捕入獄,并羅織罪名,欲除之而后快。 這老杜吃了飛來橫禍,叫苦不迭,卻也無計可施。他沒想到,自己13歲的兒子杜并,已暗自開始了營救他的驚天計劃。杜并是老杜次子,天資聰慧,當時僅13歲。眼見父親遭貪官陷害,悲痛欲絕,茶鹽不思,終于想出刺殺司馬報仇,曲線營救父親的計謀。 冤屈既解,杜審言當即獲釋。而杜并殺仇救父的義舉,也感動了武則天,她下詔親自召見杜審言。 “聽聞你兒為救你,以13歲之身軀,刺殺周司馬。雖然,他以死謝罪,但此情足可感天。朕準備重用你,以告其在天之靈。杜愛卿,你可歡喜否?”朝堂之上,武則天振振有詞地說。 杜審言悲喜交加,不能言語,只能手舞足蹈,拜謝皇恩。武則天再令他賦《歡喜詩》,立時而就。武則天讀后極為欣賞,遂賜予他著作佐郎的官職,不久升膳部員外郎。 2杜審言,字必簡,祖籍襄陽,其祖曾居京兆長安,因此又稱京兆人。 也許,杜家有著持才狂放的遺傳,或許還留有慘痛的教訓,因此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取名為“審言”,讓他以后說話注意點分寸。然而,事與愿違,長大后的老杜那是相當自負,不僅把身邊人得罪個遍,還常常禍從口出,接連遭貶。這是后話。 且說這杜家端的是名門望族。其最有名的祖先,是西晉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杜預,不僅戰功卓著,而且博學多才,曾為《左傳》作注。其長子杜閑,曾任兗州司馬;其長孫就是被譽為“詩圣”的唐代大詩人杜甫。 杜審言少有才名,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公元670年,25歲進士及第,任隰城(今山西汾陽)縣尉。10年后,唐中宗慕其詩名,召入朝中,與宋之問、沈全期等一起被聘為修文館直學士,正式成為皇帝的文學侍從、宮廷詩人。 武則天當政時,杜審言任吏部校考使。當時,所有官員每年都要寫一份述職報告,交到吏部考核政績。且說這一天,老杜正給這些述職報告寫評語。一番龍飛鳳舞之后,他突然停下筆,哈哈大笑。眾人驚問其故。他只說,“味道必死。” “老杜,你就別賣關子了。人家蘇味道現在可是天官侍郎,吏部的二把手。官當得好好的,為什么要死呢?”同僚聞言,紛紛圍過來打探。 “哈哈,他如果看到了我給他寫的評語,非當場羞愧而死不可。”老杜又大笑起來,說。 “切,你這張嘴啊。”眾人見并無蹊蹺,全是老杜自淫,悻悻散去。 原來,文章四友中,老杜只佩服崔融,另兩人他鳥都不鳥,特別是蘇味道,簡直是嗤之以鼻,可是,人家官做的比他大。這次有了機會,自然要好好發泄一番。好在,蘇味道看了老杜的評語,并沒有羞死,反而越干越帶勁,后來還兩度出任宰相。 反而是老杜,雖沒遭蘇味道的打擊報復,但要想升遷也是難上加難。在吏部呆了多年,不僅沒升,反而被調出京城,幾經輾轉當了個洛陽丞。 這年除夕,他坐在矮小的縣衙里,遙望京城巍峨的宮闕,不覺發出嗟嘆《除夜有懷》——
3杜審言一生口無遮攔,常遭人嫉恨。 一次,他竟不無輕蔑地說,“我如果寫文章,屈原宋玉只配打下手,我玩書法,王羲之見了都得稱臣。”人們大多都覺得他在大放厥詞,也沒放在心上,有好事者為屈原宋玉憤憤不平,遂總結出一個成語“衙官屈宋”,奚落老杜。 公元708年,老杜重病,大限不遠。好友宋之問等人前來探望,問他還有什么話要留下。老杜長嘆一聲,不無遺憾地說:“上天害得我這么苦,還有什么可說的。不過,有我在世的一天,就壓得你們出不了頭。現在我就要死了,你們應該感到高興才是。真可惜啊,沒有一個真正有才華的人能接替我。”眾人聞言,面面相覷:好你個老杜,臨死不忘本色,還要黑色幽默一把。 你道老杜為何屢屢口出狂言,還當作一生的梗沉浸其中?列為看官,他真是有才咧。明朝文學批評家胡應麟在《詩藪》中說:“唐初五律,必推杜審言為作者。”隋唐時寫五言律詩的人不少,老杜的貢獻在于,他在詩句的對偶之間,讓句法結構更加細膩、更加復雜。比如文首的《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就是其代表作。該詩韻腳分明,平仄和諧,對仗工整,堪稱初唐時完成近體詩定格的奠基之作,胡應麟更贊其為“初唐五律第一詩”。 當然,老杜的學問做得好,連清代學者王夫之都說,初唐的詩只有到了杜審言時,才變得工整、精密、流暢了。 而他更大的貢獻,則在于對杜家另一個天才人物杜甫的影響。杜甫沒有見過爺爺杜審言,在老杜去世4年后才降生人間。然而,耳濡目染,杜甫對爺爺的推崇溢于言表。在他的很多詩歌中,都可以看出向爺爺學習、模仿的痕跡。比如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云——
杜甫在《曲江二首》中,化用“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句,寫成——
不僅如此,杜甫甚至還寫過“吾祖詩冠古,同年蒙主恩”這樣自吹自擂的詩句。在給兒子過生日時,杜甫也無比驕傲地說,“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 這正是——
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