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體的經絡,就像大樹一樣四通八達,枝繁葉茂 第一篇 啰嗦的序言 十年漫漫學醫路,一路走來,收獲滿滿. 從經常迷路到現在像做一加一的數學題一樣堅定簡單,我心中那棵經絡的大樹越來越清晰. 身體就像一棵大樹,里面縱橫分布的脈絡,川流不息給各個枝條輸送營養,運走垃圾,這個流程是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就注定的. 每條經絡分管對應的臟器,同時各個經絡之間有無數脈絡相連接.上至頭發絲,下到腳后跟,都離不開經絡的管理.它們各有分工,相生相克,相互間有著千絲萬縷的影響. 經絡里的氣血就像河水一樣日夜不息的流淌 生病了,肯定是相應的經絡出現不平衡,沒關系,不用管是陰虛還是陽亢,不用管肝火旺還是脾土虛,是腎陽虛還是腎陰虛.千萬不要掉進這些中醫名詞的坑里去.只需要記住一句話: 經絡疏通就是大補. 經絡通暢了,氣和血的比例相匹配了,虛的自然實了,亢奮的自然平靜了. 那么,又怎么才能疏通經絡呢? 怎么才能知道哪里的經絡瘀堵了呢? 隨著年齡的增長,經絡會越來越堵塞 很簡單,哪里有痛點,哪里就是經絡最需要疏通的地方.不管點揉,艾炙,拔罐,提捏,針炙,只要痛點消失了,生病的癥狀也就沒有了. 這就是我理解的中醫治未病最基本的思路. 如果記不住太多的經絡穴位,還有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打開我們后背的百寶囊. 那里有一片神秘的'長壽地圖'. 身體里也有長壽地圖 第二篇 打開后背的百寶囊 我們的背部,這里有兩條非常重要的經脈,那就是督脈和膀胱經。 一 督脈 “督”有督察的意思,意思是說督脈統領人體的所有陽經,被稱為“陽經之海”。它與任脈一樣,是奇經八脈中兩條非常重要的經脈。當十二經脈氣血充盈,就會流溢到任督二脈,任督二脈氣機旺盛,則會循環作用于十二條經脈,所以“任督通則百脈皆通”. 督脈管理著我們一身的陽氣,推督脈就能溫腎助陽,使虛弱的身體變得更加強壯。 如果一個人的督脈脈氣失調,就會發生頭腦、五官、脊髓及四肢的病癥. 督脈還主生殖機能,特別是男性生殖機能。所以,男人能不能生育,在很大程度上還要取決于督脈。 民國時代的大醫彭子益先生,把五臟六腑比喻成蓄電瓶,把經絡比喻成導線,那么我延伸了一下,督脈就像人體的“發電廠”。我們知道了是太陽在溫暖我們的生命,保證我們的健康。太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可是,人體的“發電廠”卻可以控制. 二,膀胱經 膀胱經是十二經絡中最長的兩條經絡,是身體投入兵力最多最重要的地方. 上至眼角的睛明穴,下到腳上的至陰穴,左右一共134個穴位,就像衛士一樣守護著我們的陽氣之海--督脈. 其中,最有保健意義的,還屬后背這一段的膀胱經的左右共24個背俞穴. 背俞穴是臟腑經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分布于背腰部相應臟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處. 俞,就是通道的意思. 后背的這些俞穴就是一個個通道,各自直通著各家的臟腑. 捏揉這些俞穴,就可以很好地調節臟腑。 所以說身體內任何疾病,都跟膀胱經有著間接或直接的干系。 俞穴的大概位置需要記住 同時,膀胱經又是人體最大的一個排毒通道,也就是說我們通過剌激膀胱經,就可以增加全身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把人體的廢物從尿液中排出去. 人體有三大排毒途徑,第一條是通過輸尿管把尿液排出的通道,這是排出體內毒素的最大一條通道;第二條是通過大便把體內臟東西排出去的通道。其實毒素從尿中排出去對人體來講更為重要,因為,人就是10天不大便,對生命也沒有什么影響,但若3天不小便,那這人就比較危險了;第三條排毒通道是毛孔,通過發汗把體內的毒素排出去。 人體的主要排毒通道就這3個,當然通過咳嗽、流鼻涕、流眼淚也能排出一些毒素,但排毒主要還是依靠這三大通道。 膀胱經又是總的排毒通路,其他排毒通路皆是局部分段進行,且最后也要并歸膀胱經。 另外,膀胱經是直接連接臟腑的,能夠把臟腑的毒通過膀胱經后背的俞穴及時排出來. 所以欲驅體內之毒,膀胱經必須暢通無阻.這是排毒最簡單、有效的一個通道。 膀胱經是身體的守護神 所有經絡的疏通都需要能量. 誰給膀胱經能量呢,當然就是它的表里經---腎臟,膀胱經只是個通道,本身無動力運行,需腎氣的支持才能完成御寒、排毒的功能。 加強了膀胱經的需求,也就激發了腎臟的供應潛能,達到了補腎的目的. 三,華陀夾脊 養生至寶華陀夾脊 后背督脈向兩邊分開各1厘米處是一個夾脊,這叫'華佗夾脊',就是把脊椎夾在中間的意思. 夾脊穴旁通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經氣相通,為夾脊穴與臟腑聯絡提供了基礎條件。 夾脊穴是人體除背俞穴外,和經絡臟腑直接互相轉輸流注的腧穴,它依靠于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借助于氣血之經氣的共同通路,起到了包括背俞穴在內其他腧穴不能及的調理樞紐穴作用。 夾脊穴的這種共同作用,使其對許多內臟病及疑問病證具有良好的療效 平常我們可以多按揉夾脊,這是真正的補腎大法。 其實捏背一起就都捏到了 第三篇 捏脊之操作篇 后背如此重要,歷代醫家都特別重視后背的養生,其中流傳最久,也最方便操作的,就是捏背,也叫捏脊. 捏脊有一個最大的秘訣,不是研究到底是'捏積'還是'捏脊',順序是從上往下,還是從下往上,這些都見仁見智,不必陷在里面,捏脊的重點是找到'積滯點',這才是治病的關鍵,畫龍點睛之筆. 這種手法最早見于晉代醫家葛洪的《肘后方*治卒腹痛方》,文中說: “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 脊背是全身氣血運行的大樞紐,最怕瘀積。只有脊背這個樞紐通暢,氣血運行通暢,才能帶走瘀積,滋養全身。 人體氣血在運行過程中,因為內感七情、外感六淫邪氣,勢必出現瘀積、堵塞,而且通常是在背部阻塞最多。 我們可以發現,小孩子的后背皮肉松軟,能提得很高,但很多中老年人就難以提起,這可不是肌肉結實的象征,而是體內的瘀積造成了皮肉的粘連。所以,捏脊又被稱為“捏積”。 寶寶捏背的好處太多啦 將后背皮肉間的這種粘連捏散,恢復脊背的氣血暢通,這樣,影響老年人生活的一些小毛病也會徹底消除。 如何捏脊呢?建議大家采用下面這種方法: 1.露出后背,俯臥在床上,全身放松。 2.先用雙手拇指及食指夾起腰椎或尾椎兩旁的皮下組織,食指及中指在前面做導引,拇指下壓并往前推。3根手指配合,一松一緊,從腰部開始往肩頸部有規律地捏。中間最好不要間斷,這樣能讓氣上下貫通,不致堵在某處。 手法不是重點,找到積滯點然后疏通才是關鍵 3.捏到頸部時,雙手順著脊椎滑下來,將氣由上導到下,再重復第一步的動作,至少由下至上做3次,之后針對不舒服的地方局部加強。如果力道掌握得較好,3次之后,后背的肌膚就沒那么緊繃,通體舒暢。如果癥狀較嚴重,在捏完后的幾天內,背部可能都會有疼痛感,不過不必擔心,身體在捏脊后會越來越輕松。 4.如果遇到肌肉僵硬、氣血阻塞嚴重的地方,被捏者可能會感到疼痛難忍,此時捏脊者的動作應該放緩或稍停片刻,但是手指不可放開,等對方放松后再繼續進行。另外,在捏脊的過程中指甲不宜過長,以免刮傷被捏者。 除了“捏”之外,還有一種“提”的方法。捏完3遍之后,仍從尾椎開始,每捏3次就提一下,稱為“捏三提一法”。如果手法到位而且捏的部位粘連比較重的話,在向上提的時候,往往會聽到啪的一聲。捏的時候一定要照顧到病人的痛感,掌握自己的力度,先輕而后逐漸加重。 老人為了子女的成長可謂辛苦一生,積勞成疾,兒女若能為父母捏積,就是在撫平老人一生的“積勞”。有了子女的這份孝心,老人想不長壽都難。 每天給孩子“捏脊”,從根本上改變寶貝體質 捏脊有時也特指“捏積”,能有效治愈消化不良、嘔吐、便秘、泄瀉等,還可消除肝脾腫大。捏積作用位置明確,手法簡單,適于家長每天給孩子做。堅持每天給孩子捏脊一兩次,一次捏5到10遍,可使孩子全身氣血通暢,百病不生,還有助于孩子的智力發育. 第四篇 再啰嗦幾句 這篇文章算是拋磚引玉吧,重點是讓大家了解捏背的道理,開始關注它. 可以說捏背是一種最廉價又價值連城的養生方法. 說它廉價,是因為隨時隨處隨手都可以做,一分錢也不用花,長壽指中求.打開后背百寶囊,不勞醫生開藥方. 說它價值連城,是因為不管是頭疼腦熱,腰酸背痛,還是各種慢性病老年病,一切未病已病,都可以在后背找到最直接的,沒有任何副作用的靈丹妙藥.省了多少求醫買藥錢! 中醫才是我們強國之夢的基石 至于具體方法,百度太多了,只要點燃渴望,還怕沒有行動嗎?大家原諒我這個新人,還沒學會粘貼剪輯視頻嘿嘿. 捏背的妙處,大家慢慢體會吧,哪家經絡的問題就多捏哪家的俞穴,我只能說,誰捏誰知道,誰捏誰受益. 百度捏背的圖片時,發現絕大多數都是給孩子捏,其實更需要我們關心呵護的,是慢性病纏身的年老的父母和我們親愛的另一半. 愛他,就給他捏捏背吧. 愛和夢想,才是我們生命的主題曲 第五篇 明天晚上我再熬夜就是小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