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立夏5月5日15:30:59前后15分鐘 或睡前半小時靜坐 艾灸中脘、關元、足三里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1] 5月5日 15:30:59 農歷丁酉年 四月(大)初十 星期五 初候,螻蟈鳴。 二候,蚯蚓出。 三候,王瓜生。 立夏應乾卦,六爻皆陽,天地間的陽氣達到極致,進入盛夏,在此以后,陽將漸消而陰逐漸增長。 夏至日當天白晝最長,黑夜最短。 這一時節的養生保健,一方面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另一方面,夏季也是所謂 “陰陽爭死生分”的時節,因為此前是陽長陰消,此后則轉為陽消陰長,此時盛陽覆于陰上,陰始生于其下,喜陰的生物開始滋生而喜陽的生物開始死去(如夏枯草),陰陽交錯,人易生病。嵇康《養生論》中說:“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意為我們應當使心神安靜,不可讓外界的燥熱擾亂心神。此節應晚睡早起,利用午休來蓄養陽氣,及時補充水分,忌冷水沖頭、淋浴,飲食以清淡為宜,多食雜糧以寒其體,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2]。 立夏飲食 傳統中醫認為,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臟。心為陽臟,主陽氣。心臟的陽氣能推動血液循環,維持人的生命活動。心臟的陽熱之氣不僅維持其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有溫養作用,人體的水液代謝、汗液調節等,都與心陽的重要作用分不開。初夏之時,老年人氣血易滯,血脈易阻故立夏之季,情宜開懷,安閑自樂,切忌暴喜傷心。心通于夏氣,是說心陽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立夏節氣常常衣單被薄,即使體健之人也要謹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輕易運用發汗之劑,以免汗多傷心。清晨可食蔥頭少許,晚飯宜飲紅酒少量,以暢通氣血。具體到膳食調養中,我們應以低脂、低鹽、多維、清淡為主。 立夏出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宮廷里“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江浙一帶,人們因大好的春光明媚過去了,未免有惜春的傷感,故備酒食為歡,好像送人遠去,名為餞春。 節氣導引 立夏導引 武當丹道祖師陳摶老祖《二十四節氣導引圖》 運主少陰二氣,時配手厥陰心包絡風木。 坐功:每日寅、卯二時,閉息瞑目,叉握兩手,抑壓兩膝,各五七次,叩齒、吐納、咽津。 治病:風濕留滯,經絡腫痛,臂肘攣急,腋腫,手心熱,喜笑不休,雜證。[3] 立夏艾灸 ![]() 節氣艾灸主要選取人體三大養生要穴:中脘、關元、足三里。利用純陽艾火溫灸,具有補益腎氣,健脾和胃,促進脾。腎運化的作用。扶養一身正氣,使正氣不絕,脾土肥沃,腎水充盈。土沃、水盈、氣足便能生長萬物,潤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以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 取穴: 關元穴:由臍中心至恥骨聯合上緣,作為五寸,仰臥,當臍下三寸處。 中脘穴:臍上四寸,當鳩尾與神闕連線的中點取之。 關元、中脘位于人體前正中線上,肚臍即神闕穴,下三寸即是關元穴,上四寸即是中脘穴。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找穴時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指尖處即為此穴。 立夏靜坐 ![]() 暑為夏季主氣, 期間包括立夏、小滿、芒種、 夏至、 小暑、大暑六個節氣。 夏五行屬火,其表現是熱, 其征兆是炎暑, 其在人對應的是心, 心主夏,主火,其味苦; ▼ ![]() 辛入肺, 辛味的食物可補肺氣, 行氣行血的作用, 宜苦而不宜過苦, 宜辛以清輕宣達, 宜涼以涼而不郁, 宜溫以散寒化濕, 使夏之陽氣長而無亢無損。 ▼ ![]() 內經云: 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 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 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 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夏季的三個月 人們可適當晚睡早起, 不要厭煩白天太長, 要使心中沒有郁怒, 使容色顯得秀美, 并舒展身體,使皮膚腠理宣通, 讓夏氣疏泄, 讓精神飽滿地與外界適應, 這才是真正適應夏天的養生之道。 ▼ ![]() 我們總在失去時, 才真正開始懷念, 當春天與我們離別, 才匆匆發現我們無法挽留, 就好似青春, 總是從手指縫里不小心就溜走, 假如生命真的是一本不忍猝讀的書, 請讓它獨一無二 與無怨無悔 春天再見,夏天你好 立 夏 當春天漸漸老去 每個節氣都會老去 每個節氣都會回來 希望你的柳絮飄飄 留在世上的春暖花開 ------致春 ![]() 立夏 立夏 不只是節氣的交替 更是季節的更換 意味著一年最長的季節——夏季的到來 綠樹陰濃夏日長 樓臺倒影入池塘的立夏給人一種安靜祥和的感覺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薔薇花開 是夏季獨有的風景線 讓人不禁有“生如夏花之絢爛”的感嘆 與春天的花不同 夏天的花有著更強大的活力 如同一朵朵怒放的生命 ![]() 養生 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夏天萬物生長至極,枝繁葉茂,所有的生物體生機活躍,繁衍昌盛,故夏天主長養萬物。立夏預示著萬物進入了快速生長的階段。順應四時乃養生之本,夏季之使的立夏又應該怎么養生呢? 《內經》云:“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 養長之道也。” 譯文:夏季3個月,是萬物繁盛的季節。天地陰陽之氣不斷相交,植物開花結果。此時人們應該晚睡早起,適應夏天的陽光,讓精神充實飽滿,并使腠理宣通,衛氣疏泄,使人心舒暢向外,如同所喜歡的東西在外界。這是與夏季相應的保養“長氣”的道理。 ![]() 夏季應當晚睡早起,夏天太陽升得早,早晨空氣清新,氣溫又相對較低,晚睡早起可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對增強體質有益。但是晚睡早起不可避免的會使睡眠時間減少,所以在中午暑熱最盛之時適當午睡既可避炎熱,又可消除疲勞、補充體力,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學習當中。 避免動怒煩躁,應保持神清氣爽,舒暢自如。心神得養,神氣充足則人體的機能旺盛而協調,神氣渙散則損壞人體的機能。如《攝生消息論》中所說:“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故夏季在精神調養方面,夏季應靜心養性,清心寡欲,戒大喜大悲。多靜心養神,少貪心雜念。 ![]() 忌貪涼飲冷,以免損傷陽氣。夏天陽氣最盛,夏季養生的重點在于順應自然,借助外界的陽氣,補養陽氣,故有春夏養陽之說。空調溫度過低,腠理關閉,易導致邪氣內閉而致病。同樣夏季進食過多冷飲亦會損傷脾胃陽氣。《攝生消息論》主張“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冰、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 夏季養生,重在養心。夏與心相對應,夏季養心補心,除了多吃清淡食物,還應多吃些赤色或苦味食物,以養心安神,如小棗、蓮子、百合等,這些都能起到養心安神的作用。除此之外,在早晚餐時喝粥和湯類對身體也大有好處,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還可健脾祛濕,補養身體。 食俗 1. 立夏飯 舊時,鄉間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后演變改為倭豆肉煮糯米飯,菜有莧菜黃魚羹,稱吃“立夏飯”。 赤豆:利水除濕,和血排膿,消腫解毒。 黃豆:清熱解毒,益氣補虛。 黑豆:解表清熱、養血平肝、補腎壯陰、補虛黑發。 青豆:健脾寬中,潤燥消水。 綠豆:清熱;消暑;利水;解毒。 ![]() 2. 立夏蛋 每逢立夏,人們都要吃煮雞蛋或咸鴨蛋,認為立夏吃雞蛋能強健身體。 立夏蛋 ,是立夏那天最經典的食物。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著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茶葉蛋應該趁熱吃,吃時倒上好的紹酒,內灑些許細鹽,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 吃蛋之外,還有另外的玩法。煮好的蛋,挑出整只未破的,在蛋上涂鴉,用彩線編織成蛋套,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子上。小朋友們還要拄立夏蛋(就是碰蛋),拄蛋以蛋殼堅而不碎為贏。 ![]() 立夏是春和夏交替的季節 我們要注意從肝的調護轉變到心的調護 肝的調護到了尾聲 心的調護剛開始 從初夏開始 讓我們應合理安排作息時間 調神養心 采取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 迎接美好的夏天吧~ 覺得不錯,底部隨手點贊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