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傳統營造測繪定制預約開始 中式營造最新開通預約定制宋代及清代古建筑實地測繪考察,測繪數據采集時間5日(單一朝代)-7日(兩個朝代古建筑對比),費用包括交通費、吃住宿費、設備租賃費、老師講課費、圖紙資料、個人保險費、文物項目預約費等,考察費用:依據時間長度待定。考察地點山西濁漳河谷地區,濁漳河地區有著百座自唐末以下五代、宋、金、元、明、清、歷代古建筑(國保單位八處),還有很多古老村落民居,確是一條名副其實的中國傳統建筑田野調查黃金之路。集合地點:山西太原。時間:2017年5月初。考察面向人群為建筑與設計類從業者優先(現場建筑CAD繪圖),藝術院校學生及古跡文物愛好者等其后,十人以上成團,初步計劃五一節為第一期,有感興趣的人員可以留言預約報名(留聯系方式,通知加入微信小群)。 這些震撼人心的古代遺存按濁漳河水流向主要分布如下: 天臺庵主殿 天臺庵始建于五代十國后唐,庵院的規模并不大,但它是目前僅存的后唐木結構的古建筑之一。天臺庵位于王曲村中央高臺之上的一個小院當中,除了主殿,其他建筑無存。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臺基上,廣深各3間,面闊7.15米,進深7.12米,屋坡舉折平緩,四翼如飛,單檐簡板布瓦,琉璃脊獸歇山頂,屋頂加斗拱幾乎占屋高的一半。佛殿檐下四周設臺明,正面明間臺明下安裝踏垛,殿身四周為圓形木柱,柱間施闌額,柱礎為常見的覆盆式,柱頭形卷舌較緩,柱上安有斗拱,承托屋檐,正側兩面明間較大,次間僅為明間的一半。殿內原本沒有一根柱子,后世添加了一些木柱用以穩固。建筑整體結構簡練,相交嚴實,沒有繁雜裝飾之感,是典型后唐代建筑的特點。 原起寺 原起寺在潞城市東北22公里辛安村內東北方的鳳凰山頂,濁漳河水依山而去。河上有一座22孔大石橋聯貫S324省道,過河則入平順縣境。大橋西緊靠著一處80多米高的土崖,崖上有—個人工修筑的l0米多高的石砌土臺。臺上是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古寺,即是原起寺。原起寺始建于唐天寶六年,后經歷代維修、擴建,成為唐宋兩代混合結構,保護的比較完好,即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也是當地鄉民祈福求安的重要場所。寺院周圍有磚砌花欄圍墻,院內佛殿三間琉璃脊屋九蓋,飛檐斗拱,雅致古樸,十分壯觀。殿前有正方形歇山頂香亭一座,香亭四根石柱分刻著七言絕句:“霧迷塔影煙迷寺,暮聽鈴聲夜聽潮。飛閣流丹臨極地,層巒聳翠出重霄。”是原起寺風光的真實寫照,至今依然如此情景。殿西矗立著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建造的大圣寶塔(俗稱青龍寶塔) 原物,古樸巍峨。塔身八角七級,高17米,層層以石代木的飛檐斗拱,節節精雕細刻,形狀各異。塔頂八角安裝8個鐵人,個個威風凜凜,閃閃發光。每個塔角各掛一個鐵鐸,風喚鐸響,叮鈴不止。原起寺高踞山頭,西、南、北可俯瞰辛安村屋舍儼儼,東可臨眺濁漳河谷青山綠水,環境極佳。 大云院 大云禪院的主殿大佛殿是世上僅存的幾座五代十國時期木構建筑之一,其他山門、后殿,東西配殿均為清代重建。古人建造寺廟,往往選在深山幽谷之中,大云院也是如此,在寺門口環顧四望,龍耳山的九條支脈好象九條巨龍從三面環抱而來,形成一個半封閉的圓環,圓環的正中有一座小山丘仿佛一顆碩大的寶珠,大云院就座落在這顆“寶珠”下,因而人稱“九龍戲珠大云院”。但實際上看起來更像是一座太師椅,大云院五代遺筑大佛殿安然座于椅座中央,巍然一千年。大云院始建于五代時期,明代時寺院遭受山洪的侵襲,除主殿之外的其他建筑全都未能幸免。歷經千年,大云院幾度興衰,惟獨大佛殿古貌仍舊,原構依然,是中國古建筑中稀有之例。大佛殿內保存有五代壁畫21平方米,為藝術史上珍貴文物。另外后殿三佛殿雖然為清代建筑,不太起眼,但殿內山墻保存清代所繪“十八羅漢”壁畫——其實清代壁畫并不少見,但古代壁畫大多為匠人工筆畫,而這里的清代壁畫卻是文人寫意畫,藝術水準高超令人嘆為觀止。大云院山門外右手邊山坡上,有一幢五代石塔,名為七寶塔,高古奇特,隱于塔松林間。 淳化寺 淳化寺僅余一座中殿,應該是建于北宋淳化年間,金代有修葺,墻體嵌有塊石碑,隱約可以讀出金“大定”的年號。遺構與民宅相依,農舍分布四周。雖說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散落村小學大門前的空地上,沒有圍墻欄桿,一千年的斗拱飛檐下,停放著破舊拖拉機,和來村里探親的小轎車。小小的大殿廣深三間,六架椽屋,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昂呈批竹式,耍頭同昂形,檐下昂嘴在文革時被鋸短一截。殿內梁架結構簡潔規整,用材較大,為徹上露明造。屋頂琉獸、簡板布瓦裝飾,色調形成鮮明對比。四翼起翹,飛檐凌空,宋式風格顯著。殿前豎立北宋石經幢兩座。高約3米。須彌式圓形基座,四周浮刻仰覆蓮花瓣,圖案清晰,刻工精細。 佛頭寺 車當村四周群山環抱,溝壑縱橫,林木蒼翠,景色宜人。寺院建在村中央土丘之上,現僅存佛殿一座。殿宇高峙,飛檐凌空,古樸壯觀。單檐九脊頂。殿內四椽栿對后乳栿,用三柱,梁架簡潔,用材規整,徹上露明造。柱頭斗拱五鋪作出雙昂,昂呈琴面式,昂嘴已被后人截取。六分頭耍頭。明次間各出補間斗拱一朵,形制略同柱頭鋪作。明間辟門,用板門兩扇,方形門簪為明代更換之物。兩次間為破子菱窗裝修,形制古樸。殿身較短,斗拱約為柱高之半,延續了早期建筑的手法。殿頂脊獸皆備,筒板布瓦,琉璃剪邊,出檐深遠,舉折平緩。寺院雖無碑刻題記等確切紀年的記載,但從梁架斗拱形制分析,仍不失宋代的建筑風格。 回龍寺,夏禹神祠 侯壁村在陽高村濁漳河對岸東南3.5公里處的小山坡上,小小的村莊有兩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村口有座不太起眼的小廟,因為建筑成懸山頂的式樣,外表維修過,常常讓人誤以為是普通民居而錯過,其實這個回龍寺佛殿保存了諸多早期建筑做法,根據這些做法古建筑學者給它斷代為金代,如:柱頭不施普柏枋,闌額至角柱不出頭等,都彌足珍貴,是研究古代建筑地方手法的珍貴實例。回龍寺建筑有許多獨特乃至孤例的做法,充分反映了宋、金時期地方建筑的多樣性和民間工匠的創造性。所以雖然不起眼,但文物價值非常高。 侯壁村建在一座小山坡上,村中最高點是一座夏禹神祠,當地俗稱禹王廟,其踞于高處,俯瞰山村房屋向坡下鋪陳,遠眺四野蒼山環繞,濁漳河蜿蜒而過,地理位置極佳。禹王廟建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明、清皆有修葺。一進院落,主要建筑有:山門(上為倒座戲臺)、正殿,東西兩側為配殿。其中正殿最為古老,為元代遺構,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斗栱四鋪作,梁架結構為四椽袱對前乳袱用三柱。現在夏禹神祠正在落架維修。 龍門寺 龍門寺地處深山,群峰聳峙,寺門前山下有溪水,后靠山綿綿伏起,左邊山崖壁立如削,右邊有奇峰孤立突起形狀如神祇。寺門前有兩棵巨大的白皮松,樹腰大約需要三人合抱。龍門寺山門為天王殿,前檐大門上當心間補間斗拱的做法壯大華麗,宛如巨蓮盛開,此為金代遺存;進入寺院,一座構架宏偉造型華麗的歇山頂大雄寶殿奪人眼目,此為北宋紹圣五年遺筑;而其西配殿為懸山頂建筑雖然造型樸素,卻是龍門寺眾國寶之最,其為五代后唐同光三年時的遺構,是現存僅余九座的五代時期木構之一,也是世上現存最古老的懸山頂建筑;其對面的東配殿則為明代修建;主殿之后院有燃燈佛殿,其為元代遺物;而其他禪房住所,多為清代修筑。龍門寺集后唐、宋、金、元、明、清六代木構建筑于一寺,為我國現存文物保護單位中所僅見 。 村落順勢分布在濁漳河谷兩岸。平順縣太行三村以石城鎮的豆口村、白楊坡村及岳家寨三個古村為載體,三村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太行山腹地獨有的生態景觀,代表了太行山腹地、濁漳河流域特色鮮明的北方山地民風氣息。 太行水鄉 太行水鄉風景區是指太行山濁漳河峽谷,主要景區位于有原起寺的辛安村旁,從原起寺即可俯瞰。景區區域面積439.7平方公里。這一帶絕壁千仞,懸瀑飛瀉,還有高峽平湖,碧水漣漪,森林奇樹,湖光山色,松翠梅紅,稻香竹秀,集北國雄姿與南疆旖旎于一體,匯陽剛之氣與陰柔之美于一地。有紅石坪、第一漂、南垴山、天鵝湖等景點。 紅旗渠青年洞 紅旗渠水源引自濁漳河,其源頭在平順縣侯壁水庫,就在有回龍寺和夏禹神祠的侯壁村附近。從陽高鄉沿著漳河岸邊的省道S324向東25公里即可到著名的紅旗渠青年洞景區。青年洞是紅旗渠總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當年300余名青年組成“敢死隊”鑿成,因而叫做“青年洞”,后由郭沫若親筆題名。青年洞位于林縣任村鎮盧家拐村西,從地勢險惡、石質堅硬的太行山腰穿過。紅旗渠懸掛在巍峨雄險的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將太行美景“雄、險、奇、秀”凝集于此,并且領略林州人民當年“人定勝天”的決心。 活動名額 僅限15人 行程時間 2017年5月初 行程費用 待定 / 人(日費用) (費用包含車費、當地住宿、每日三餐以及設備租賃費、講課費等,文物單位門票等) 考察接受行業媒體合作隨行攝像記錄贊助。 考察接受大學或是社會企業冠名贊助。 考察接受策展人合作隨行記錄活動。 考察結束后續接受展館場地贊助。 報名入口 請您選擇并填寫相關內容 我的類別* |
|
來自: 無為zy7ny7trqk > 《寺觀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