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請問有橫倒馬嗎 ? 有位李先生的書提到橫倒馬,也有位朱先生 及其他先生 教倒馬針法,說有多種倒馬,比如奇穴有門金與火主;木斗與門金…等,十四經有大陵與神門倒馬;內庭與行間倒馬…等。 請問有這樣的橫倒馬嗎? 又請問倒馬針法的正確配法及深層意義是什麼? 請問有這樣的橫倒馬嗎? 又請問倒馬針法的正確配法及深層意義是什么? 答: 倒馬一詞第一次出現是在我寫的《針灸經緯》中,我也看老師用過多年,我必須說幾句話,這方面目前有不少人把倒馬搞得很複雜很混亂,真的害人不淺,。 答: 倒馬一詞第一次出現是在我寫的《針灸經緯》中,我也看老師用過多年,我必須說幾句話,這方面目前有不少人把倒馬搞得很復雜很混亂,真的害人不淺,。 橫倒馬是很錯誤的說法,說這種話的人應該是根本未學過董氏奇穴或不懂董氏奇穴,也未親眼見過董老師紮針。 橫倒馬是很錯誤的說法,說這種話的人應該是根本未學過董氏奇穴或不懂董氏奇穴,也未親眼見過董老師扎針。 果真如此則任合鄰近兩針都可算是倒馬,那麼全身都是倒馬了,這樣不顧生剋,就實在太荒唐了。 果真如此則任合鄰近兩針都可算是倒馬,那么全身都是倒馬了,這樣不顧生克,就實在太荒唐了。 倒馬一詞雖然在董老師臨床時幾乎每日皆會提到,但關於倒馬一詞最先在董老師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著作《 董氏正經奇穴》中並未見及,只有在兩處提到回馬針 :在 34 頁「後椎穴」說:『兩穴通常同時用針,即所謂回馬針,效力迅速而佳』 ,在58 頁指出「 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時下針(即所謂回馬針),為治上述各癥之特效針 」。 倒馬一詞雖然在董老師臨床時幾乎每日皆會提到,但關于倒馬一詞最先在董老師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著作《 董氏正經奇穴》中并未見及,只有在兩處提到回馬針 :在 34 頁「后椎穴」說:『兩穴通常同時用針,即所謂回馬針,效力迅速而佳』 ,在58頁指出「 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時下針(即所謂回馬針),為治上述各癥之特效針 」。 其他再也看不到回馬或倒馬字樣。 其他再也看不到回馬或倒馬字樣。 在我1975年出版的《針灸經緯》中, 正式提出 倒馬針法形諸文字具體敘述,當時董老師尚健在,經老師認同後開始大力推廣。 在我1975年出版的《針灸經緯》中, 正式提出 倒馬針法形諸文字具體敘述,當時董老師尚健在,經老師認同后開始大力推廣。 記得當年隨董老師學習,看到老師針靈骨大白,我曾說老師今天針大白靈骨啊,老師立刻指正:靈骨大白。 記得當年隨董老師學習,看到老師針靈骨大白,我曾說老師今天針大白靈骨啊,老師立刻指正:靈骨大白。 老師平日雖不多言,但在關鍵時刻總是給予重要的提示 。 老師平日雖不多言,但在關鍵時刻總是給予重要的提示 。 又有一次看到老師針火主及門金,我說是倒馬嗎? 又有一次看到老師針火主及門金,我說是倒馬嗎? 老師只說:這怎會是?多想想。 老師只說:這怎會是?多想想。 從這簡單的一句話中,讀書人應該悟出不少玄機。 從這簡單的一句話中,讀書人應該悟出不少玄機。 倒馬針最重要的是必須在同一條經絡上,是在一條經上的相鄰兩針或三針並刺,在寗失其穴莫失其經的基礎上有正確定位的意義。 倒馬針最重要的是必須在同一條經絡上,是在一條經上的相鄰兩針或三針并刺,在寗失其穴莫失其經的基礎上有正確定位的意義。 倒馬一般要兩穴相鄰,這樣兩穴只有相生而且絕無相剋,作用才大。 倒馬一般要兩穴相鄰,這樣兩穴只有相生而且絕無相克,作用才大。 在腿上的大倒馬基本上也沒有相剋的問題。 在腿上的大倒馬基本上也沒有相克的問題。 在同一條經脈上連用數針,古已有之,一般常稱為排針法,有加強刺激的作用,只是董師用的更靈活更成熟。 在同一條經脈上連用數針,古已有之,一般常稱為排針法,有加強刺激的作用,只是董師用的更靈活更成熟。 另外「回」通「迴」,「倒」有導轉之意,這之中就要考慮針序針向,此外倒馬針之中蘊含著全息,還有一些東西很值得研究。 另外「回」通「回」,「倒」有導轉之意,這之中就要考慮針序針向,此外倒馬針之中蘊含著全息,還有一些東西很值得研究。 二、問:有位李先生的書寫到:倒馬針與截擔針法有關,是這樣麼? 二、問:有位李先生的書寫到:倒馬針與截擔針法有關,是這樣么? 答:倒馬針與截擔針法無關,說此話的人應該是對截擔針法未曾研究過才會如此說。 答:倒馬針與截擔針法無關,說此話的人應該是對截擔針法未曾研究過才會如此說。 這除了要瞭解倒馬針,還要瞭解截擔針法。 這除了要了解倒馬針,還要了解截擔針法。 這裡首先看看截擔針法的意義是什麼,擔截法首載於《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其次《欄江賦》亦以它為重心,後代醫家對擔截有不同的認識及解說,其意義大致有下述幾點:第一種說法:認為是補瀉法: 《針灸大成卷四?經絡迎隨設為問答》說「補針之法…再推進一豆謂之按,為截,為隨」「瀉針之法…退針一豆謂之提,為擔,為迎也」,楊繼洲是把截法與隨並論,擔法與迎並論的,是把截做為補法,把擔作為瀉法。 這里首先看看截擔針法的意義是什么,擔截法首載于《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其次《欄江賦》亦以它為重心,后代醫家對擔截有不同的認識及解說,其意義大致有下述幾點:第一種說法:認為是補瀉法: 《針灸大成卷四?經絡迎隨設為問答》說「補針之法…再推進一豆謂之按,為截,為隨」「瀉針之法…退針一豆謂之提,為擔,為迎也」,楊繼洲是把截法與隨并論,擔法與迎并論的,是把截做為補法,把擔作為瀉法。 第二種說法:是取穴的一種方法,如汪積《針灸問對》中所說:「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擔者二穴或手足二穴,或兩手足各一穴也」。 第二種說法:是取穴的一種方法,如汪積《針灸問對》中所說:「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擔者二穴或手足二穴,或兩手足各一穴也」。 既可取單側一穴截之,又可取雙側雙穴擔之,如頭痛牙痛取單側合穀謂之上截;胸悶氣短取雙內關謂之上擔:腹痛腹脹取雙側足三裏謂之下擔。 既可取單側一穴截之,又可取雙側雙穴擔之,如頭痛牙痛取單側合谷謂之上截;胸悶氣短取雙內關謂之上擔:腹痛腹脹取雙側足三里謂之下擔。 也可上下結合,採上擔下截或下擔上截,如胃痛胸悶嘔吐取雙側內關單側公孫謂之上擔下截,也有上下截法或上下雙擔法,如取雙內關雙公孫即是上下雙擔。 也可上下結合,采上擔下截或下擔上截,如胃痛胸悶嘔吐取雙側內關單側公孫謂之上擔下截,也有上下截法或上下雙擔法,如取雙內關雙公孫即是上下雙擔。 此法目前廣被針灸學者運用。 此法目前廣被針灸學者運用。 第三種說法:也是指不同的取穴法:據辭源等書所言:截,有截止,攔阻之意,擔,有負戴,承擔之意。 第三種說法:也是指不同的取穴法:據辭源等書所言:截,有截止,攔阻之意,擔,有負戴,承擔之意。 那麼在經絡之上游取穴就有截斷之意,如手三陽從手走頭,針上游之合穀外關可謂之截,足三陰從腳走胸,針上游之公孫太衝可謂之截;在經絡之下游取穴就有承擔之意,如手三陰從胸走手,針下游之內關列缺可謂之擔,足三陽從頭走腳,針下游之足三裏足臨泣可謂之擔。 那么在經絡之上游取穴就有截斷之意,如手三陽從手走頭,針上游之合谷外關可謂之截,足三陰從腳走胸,針上游之公孫太沖可謂之截;在經絡之下游取穴就有承擔之意,如手三陰從胸走手,針下游之內關列缺可謂之擔,足三陽從頭走腳,針下游之足三里足臨泣可謂之擔。 此法不論單雙,只論上下游取穴。 此法不論單雙,只論上下游取穴。 從上述看來倒馬針為同側同經之兩針或三針並用,無上擔下截或下截上擔的問題。 從上述看來倒馬針為同側同經之兩針或三針并用,無上擔下截或下截上擔的問題。 也無補瀉的問題,亦無上游下游的問題,因此應該是與截擔無關的。 也無補瀉的問題,亦無上游下游的問題,因此應該是與截擔無關的。 三、問: 有位胡先生把董氏奇穴變得很複雜,例如木火穴,竟說有木火一木火二木火三木火四,但最後且說中指的木火二穴最常用,這是不是太複雜也太矛盾 ? 三、問: 有位胡先生把董氏奇穴變得很復雜,例如木火穴,竟說有木火一木火二木火三木火四,但最后且說中指的木火二穴最常用,這是不是太復雜也太矛盾 ? 答 : 董氏奇穴穴位不應被複雜化或 畫蛇添足 無中生有,有人確實把董氏奇穴搞得很複雜 混亂 ,把木火穴說成有木火一木火二木火三木火四,也就是除大指外每個手指皆有木火穴,但最後卻說中指的木火二穴最常用,的確有些矛盾。 答 : 董氏奇穴穴位不應被復雜化或 畫蛇添足 無中生有,有人確實把董氏奇穴搞得很復雜 混亂 ,把木火穴說成有木火一木火二木火三木火四,也就是除大指外每個手指皆有木火穴,但最后卻說中指的木火二穴最常用,的確有些矛盾。 仔細看看董老師親定的《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原書只有一個木火穴,也就是在中指的木火穴而已。 仔細看看董老師親定的《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原書只有一個木火穴,也就是在中指的木火穴而已。 為甚麼會有人說成四個呢,可能這位先生不懂董老師的定穴原理。 為什么會有人說成四個呢,可能這位先生不懂董老師的定穴原理。 或者未隨老師進步,如果這位先生知道董氏奇穴有其時間性及空間性,他就會知道為甚麼木火穴定位在中指,也就知道木火穴能治甚麼病,也就知道木火穴的留針為何不宜太久。 或者未隨老師進步,如果這位先生知道董氏奇穴有其時間性及空間性,他就會知道為什么木火穴定位在中指,也就知道木火穴能治什么病,也就知道木火穴的留針為何不宜太久。 老師公佈的穴位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才公開的。 老師公布的穴位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才公開的。 不只如此,在這位作者書中還有其他很多穴,一個穴變成三個穴,兩個穴變成五個穴(例如婦科穴兩個變成五個),這樣的例子很多。 不只如此,在這位作者書中還有其他很多穴,一個穴變成三個穴,兩個穴變成五個穴(例如婦科穴兩個變成五個),這樣的例子很多。 又如鳳巢穴及還巢穴也有些問題,還是那句話 : 說這話的人未跟老師真正學過,也未隨老師進步,更不懂奇穴原理。 又如鳳巢穴及還巢穴也有些問題,還是那句話 : 說這話的人未跟老師真正學過,也未隨老師進步,更不懂奇穴原理。 早在郭家梁前輩 1970 年的針灸經穴學中也就附錄了鳳巢及凰巢,但在 1972 年老師出版的《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中卻只提到位於無名指 E 線上的還巢穴, 我曾問過老師,老師只說『用穴要求進步要精』, 可見老師經過了一個提煉的過程,這其中蘊含著深厚的學理,這個在我的講義穴位學都已點的很明白了。 早在郭家梁前輩 1970 年的針灸經穴學中也就附錄了鳳巢及凰巢,但在 1972 年老師出版的《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中卻只提到位于無名指 E 線上的還巢穴, 我曾問過老師,老師只說『用穴要求進步要精』, 可見老師經過了一個提煉的過程,這其中蘊含著深厚的學理,這個在我的講義穴位學都已點的很明白了。 必須特別聲明:只有1973年董老師親定的《董氏 針灸 正經奇穴學》才是正統,研究董氏奇穴的穴位應該以《董氏 針灸 正經奇穴學》所列穴位為標準。 必須特別聲明:只有1973年董老師親定的《董氏 針灸 正經奇穴學》才是正統,研究董氏奇穴的穴位應該以《董氏 針灸 正經奇穴學》所列穴位為標準。 四 、 問 : 有些人治病用穴很多,聽說董老師用針很少,是否取穴精少才好 ? 四 、 問 : 有些人治病用穴很多,聽說董老師用針很少,是否取穴精少才好 ? 答 : 是的,治療用針應該要簡單化還要有發展性, 治療每個病一般以一穴為準,寧願一針治多病,絕不要一病取多針,這樣才能對每一個穴道有深入的理解。 答 : 是的,治療用針應該要簡單化還要有發展性, 治療每個病一般以一穴為準,寧愿一針治多病,絕不要一病取多針,這樣才能對每一個穴道有深入的理解。 董老師對大面積疾病採倒馬兩針並用,有加強及全息互應的作用,治療相關多種病痛牽涉到臟腑系統,則採用四針或六針大倒馬,老師用針一般不超過六針,多半只用兩三針,有時只用一針。 董老師對大面積疾病采倒馬兩針并用,有加強及全息互應的作用,治療相關多種病痛牽涉到臟腑系統,則采用四針或六針大倒馬,老師用針一般不超過六針,多半只用兩三針,有時只用一針。 設若我等臨床一般病用針超過四針,臟腑病超過六針,這只能說用的是董氏奇穴,就不能算是董氏針法了。 設若我等臨床一般病用針超過四針,臟腑病超過六針,這只能說用的是董氏奇穴,就不能算是董氏針法了。 學習任何東西都不能死般硬套,繼承中有發展才能使一門學問更進步。 學習任何東西都不能死般硬套,繼承中有發展才能使一門學問更進步。 舉例來說:例如治療頭痛,早期我隨老師用側三裏側下三裏及腎關治療多種頭痛,因為側三裏側下三裏能治側面頭痛及少陽與陽明之病;腎關健脾補腎,兩穴合用脾肝腎皆治,治各種頭痛皆效。 舉例來說:例如治療頭痛,早期我隨老師用側三里側下三里及腎關治療多種頭痛,因為側三里側下三里能治側面頭痛及少陽與陽明之病;腎關健脾補腎,兩穴合用脾肝腎皆治,治各種頭痛皆效。 之後我將其發展為三叉一配大白左右交刺僅兩針治療多種頭痛,用針更簡,療效亦佳。 之后我將其發展為三叉一配大白左右交刺僅兩針治療多種頭痛,用針更簡,療效亦佳。 這是由於大白能治前頭痛及頭面病,透過大腸與肝通(本穴屬木亦通肝)治各種頭痛效果皆好,穴性屬木主風對外感病亦佳,貼骨與腎相應,亦治久病;三叉一穴位在三焦經能治側面頭痛及少陽之病,又「滎俞治外經」也是外感病要穴,本穴貼筋著骨進針,入於俞穴肉多之處,一穴多透,功用及主治皆多,脾肝腎皆能治。 這是由于大白能治前頭痛及頭面病,透過大腸與肝通(本穴屬木亦通肝)治各種頭痛效果皆好,穴性屬木主風對外感病亦佳,貼骨與腎相應,亦治久病;三叉一穴位在三焦經能治側面頭痛及少陽之病,又「滎俞治外經」也是外感病要穴,本穴貼筋著骨進針,入于俞穴肉多之處,一穴多透,功用及主治皆多,脾肝腎皆能治。 不論內傷外感之頭痛皆效,外感頭痛尤佳。 不論內傷外感之頭痛皆效,外感頭痛尤佳。 此兩穴合用 較之取足部之側三裏側下三裏及腎關更為簡便, 效果亦佳。 此兩穴合用 較之取足部之側三里側下三里及腎關更為簡便, 效果亦佳。 經過近四十年的歷練,我目前用針也很少,去年前往吉爾吉斯義診,每天平均義診六十人,一般都未超過四針,有些病人也是甚至只用一針。 經過近四十年的歷練,我目前用針也很少,去年前往吉爾吉斯義診,每天平均義診六十人,一般都未超過四針,有些病人也是什至只用一針。 在診所亦是如此, 一般不超過六針,多半只用兩三針,有時也只用一針 (痛癥基本上常用一針即可,臟腑病才需要略多針)。 在診所亦是如此, 一般不超過六針,多半只用兩三針,有時也只用一針 (痛癥基本上常用一針即可,臟腑病才需要略多針)。 這個可以參看我已發表的多篇有關「一針療法」的文章。 這個可以參看我已發表的多篇有關「一針療法」的文章。學習針灸並不是穴位知道的越多越好,重要的是要運用的精,無謂的追求穴道的增加,只會讓自己更混淆,每個穴道都想用,可能每個穴都用不好。 學習針灸并不是穴位知道的越多越好,重要的是要運用的精,無謂的追求穴道的增加,只會讓自己更混淆,每個穴道都想用,可能每個穴都用不好。 方劑亦復如是,無謂的追求偏方,還不如精通靈活用好幾個常用的方劑。 方劑亦復如是,無謂的追求偏方,還不如精通靈活用好幾個常用的方劑。 同樣的善於用針者,不論是十四經或奇穴,只要掌握十幾二十個穴道足矣。 同樣的善于用針者,不論是十四經或奇穴,只要掌握十幾二十個穴道足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