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詩詞名句,寫景狀物,自然風光,山水,長江
【名句】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出處】 唐·李白《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譯注】 高山漸漸隱去平野慢慢舒展開,江水一片仿佛流進廣闊的莽原。
【說明】 《渡荊門送別》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李白是在開元十二年(724年)辭親遠游,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別家鄉,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游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此詩由寫遠游點題始,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后以思念作結。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以其卓越的繪景取勝,景象雄渾壯闊,表現了作者少年遠游、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之情。
【賞析】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描寫的是李白初次出蜀渡過荊門一帶所見之景,形象地描繪出長江兩岸特有的景色,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中的地理變化。李白生長在蜀地,見慣了崇山峻嶺,當他首次見到廣袤無際的平原時,心中是充滿新鮮感的。他看到兩岸的青山逐漸地消失了,隨之而來的是低平廣闊的原野,剎那間他的心胸都開闊了很多。他遠望長江,只見江水滔滔,奔涌而去,仿佛流向了荒漠遼遠的原野,他心胸更加豁然開朗。著一“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變換情景真實地表現出來。這兩句的鏡頭感極強,不僅將靜止的山嶺描摹出運動的效果,給人以流動感;還把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以及江天遼闊高遠的特點都真切地表現出來。后句著一“入”字,寫出了長江氣勢的博大,力透紙背,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石洲詩話》“太白云‘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少陵云‘星隨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此等句皆適與手會,無意相合,固不必謂相為倚傍,亦不容區分優劣也。”
(責任編輯:夏素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