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之地是人類的天性。 進入15世紀之后,歐洲地理探險活動突然間大量增加,世界歷史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及至16世紀初,西班牙、葡萄牙等航海強國為開疆拓土擴大其勢力范圍、尋求東方財富,先后派出以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組成的船隊遠征探險。 這些勇敢的探險家歷經磨難,終于繞過非洲南端,開辟了從歐洲通往印度洋的海上航路,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完成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而在當時亦屬強勢的“中華帝國”,受到明朝皇帝支持的鄭和在第七次航行(1431-1433)之后卻告終結,再無聲息。 18世紀60年代末,又一位“航海大家”登上了歷史舞臺。 開創科學探險的先例 機遇始自天文學方面的一個推算:1769年6月3日將會有一次“金星凌日”。觀測這一現象,是確定太陽視差的極好機會(下一次金星凌日得等到100多年后的1874年了),因為可以根據視差數值確定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為此,英國皇家學會建議政府安排一次遠航,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進行觀測。 皇家學會推薦領隊遠航的是一位繪制海圖的權威人士,可落實“任務”的英國海軍卻另有一番盤算。他們提出,皇家學會的人選可以作為文職觀察員隨行,但艦上的指揮官必須由海軍軍官擔任。 他們屬意的那位軍官,就是當時雖名不見經傳但已有多年航海經驗、擔任過海洋測量員的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 庫克船長 庫克1728年10月27日出生于英國約克郡一個農場工人家庭。他只在小學受過讀、寫、算的基本教育,早年在雜貨鋪做店員。18歲時在船上當學徒,自學了數學、天文學及與航海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后來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參加過英法戰爭,承擔過一些海洋勘察、海圖繪制工作。 1768年8月26日,由40歲的海軍上尉庫克率領的“奮進”號(又譯“努力”號)從普利茅斯港啟航。102名船員中,包括一名天文學家、兩名植物學家和一名擅長博物學的畫家。這一搭載科學家的遠航,事實上也開創了未來科學探險的先例。 庫克船長日記 順風順水,船隊一路向西航行,經馬德拉群島后到達里約熱內盧,再繞航合恩角,于1769年4月10日到達塔希提島。這一路上,所到之處庫克船長都細致地進行觀測、測量并繪制海圖,還將有關內容和自己的一些思考寫進了日記里。這一年的1月25日,他在日記中寫道:
2月13日,他又在日記中記述:
庫克船長之旅的發現:灰頭翡翠鳥(在前往好望角途中,于佛得角群島采集到) 就在發生金星凌日的頭天晚上,出現了一個意外:測量所要用到的四分儀竟然被偷走了。船員們知道,篤定是性好偷盜的塔希提人干的。一干人馬隨即行動起來。經過一番解釋和協商,被偷走的儀器,以零件的形式,一件一件地被歸還并復原。 6月3日,那一難得一遇的神奇現象如期而至。庫克船長布置了3個觀測點。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我們清楚地看見一團氣體或者朦朧的陰影包住行星,這極大地影響了對兩個星體接觸時間的觀察,特別是內圈的接觸。”盡管如此,“任務”也算完成得不錯了。 尋找“未知的南方大陸” 對金星凌日的觀測結束后,庫克拆開海軍部給他的密函,開始執行一項秘密任務:在南太平洋尋找廣闊且“未知的南方大陸”。這一由海軍大臣于1768年7月30日簽署的秘密指令還提出:“在執行此項任務期間,只要你覺得對航海有用,你隨時要對那個島以及那個港灣、海灣的測量圖、平面圖和風景素描等進行修訂改正。”(這足以窺見當時的大英帝國隱藏在探險和開發新大陸背后的殖民擴張目的。) 庫克1770年8月17日所寫日記(堪培拉館藏手稿) 船隊于是繼續向南航行。他們花了大約一個月時間繞過了一些島嶼間水面狹窄的群島(庫克命名為“社會群島”),依然沒有見到“南方大陸”的蹤影。通過南緯40度以后,天氣愈發惡劣,庫克下令向西航行,來到了荷蘭探險家在1642年發現的新西蘭。在登島探察期間,他們遭到了土著人的圍攻,隨后又見識了有食人習俗的土著。 1769年10月9日的日記,庫克對于與土著的相遇有如下記錄:
也正是在新西蘭的所見所聞讓庫克漸漸明確了一個認識,以前人們所持的那些所有的關于“南方大陸”必定存在的論點、論據(其中一個觀點是:為了保持地球的均衡,南半球須有一塊大陸,這樣才能與有人居住的歐洲、亞洲和北部非洲相平衡),“如果不說是子虛烏有,至少也是信口開河了。” 庫克船長之旅的發現:石楠葉班克木 1770年3月9日,船隊經歷了一次險情,當天的日記這樣描述:
20多天過后,船隊來到了一個奇妙的地方。3月31日的日記記述了新西蘭所見:
在環繞新西蘭的兩個島嶼進行勘察、測量之后,庫克船隊繼續往西探索,于1770年4月19日抵達抵達澳洲大陸東海岸。在這里,他們發現了許多歐洲人從未知曉的植物,并將其中的一個地方命名為“植物學灣”。他們也成為最早發現袋鼠的歐洲人。面對這種奇怪的動物,他們十分驚訝,庫克寫道:“我們差一點把它們當作野狗,只不過它們跳起來很像野兔。” 庫克船長及船員登陸澳大利亞后發現的袋鼠 同年5月下旬,庫克船隊進入太平洋上最大的暗礁區——大堡礁。過后不久,一個明月當空的熱帶夜晚,“奮進”號不幸在一個巨大的珊瑚礁上擱淺。庫克船長沉著冷靜地指揮船員們竭力抗爭,攻堅克難,終于脫離險情。 但是,路上仍有難題困擾。1771年3月15日的日記記述:
1771年7月12日,庫克船隊返回英國。他們的第一次航行,給世界地圖增加了共約有5000多英里的海岸線,成就了歷史性的輝煌業績。 世界地圖永遠帶著他的印記 《庫克船長日記》不只是記錄航海旅程中的所見所聞,其間不時也穿插了庫克本人對一些現象和見聞的思考。1770年8月23日那天的日記之后,庫克寫下了數千字的“新南威爾士描述”,其中有一段對于土著文明與現代文明的對比思考:
澳洲土著 1772年12月至1775年3月,庫克船長進行他的第二次航海旅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南大洋航行,并在1773年1月17日實現橫跨南極圈的創舉,書寫了人類南進的新記錄。不過,雖然他曾經幾次非常接近南極洲,但終因冰山阻隔,未能真正看到這塊近似傳說的“南方大陸”。 庫克船長第二次遠行到達太平洋島嶼新赫布里底群島(今瓦努阿圖島)時的情景 1776年7月12日,庫克船長開始了他的第三次航海旅程。同前兩次航程一樣,總是有太多的暗礁和淺灘要他防范,有太多的濃霧和暴風雨要他搏擊,有太多的沖突和意外事件要他應對。在1770年8月17日的日記中,庫克較為細膩地道出了自己面對航海和探險的心聲:
這位“水手之中的水手”科學知識淵博、航海經驗豐富。他最為人們所稱道的一個舉措是,遠航中通過經常提供新鮮的蔬菜水果,并以科學方法食用,他不僅使船員們避免了可怕的敗血癥的威脅,而且始終保持健碩的身體和昂揚的斗志。 不幸的是,1778年2月14日,在夏威夷的凱阿拉凱庫亞灣,庫克船隊與當地土著因誤會發生嚴重沖突,庫克船長于混戰中喪生,尸體慘遭肢解。 庫克船長是繼哥倫布之后在海洋地理方面擁有奠基性發現的著名航海家。他的一句名言時常讓人們回味:“我不打算止于比前人走得更遠,而是要盡人所能走到最遠。”毫無疑問,世界地圖將永遠帶著他的印記。 《庫克船長日記——“努力”號于1768--1771年的航行》,[英]詹姆斯·庫克著,[新西蘭]比格爾霍爾編,劉秉仁譯,商務印書館2013年4月第1版。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尹傳紅著《該死的粒子:理趣閱讀司南》一書,科學普及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