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雅俗共享。在文人騷客手中,便是琴棋書畫詩酒茶,在老百姓的手里,便是財迷油鹽醬醋茶,從古至今,文人雅士都在贊它,推崇它,為它潑墨傳唱,他們以茶詩來追求內心融于山水的理想境界,進而形成一支獨特的茶文化,不少佳作流傳至今,可以說這些文人墨客才是茶的知己,茶的鐵桿粉絲。好吧,話不多說,讓我們看看文人墨客是怎么說茶的。 千百年前唐宋朝的茶我們肯定喝不到了。可有時,讀一讀李白的詩,吟一吟蘇軾的詞,從這些甜美的詩詞中,我們仿佛還能品嘗到唐宋那久遠的茶香~~ 詩仙李白說“茶香高山云霧質,水甜幽泉霜當魂 “”,宋代蘇東坡將茶比作“從來佳茗似佳人”;杜耒說茶是“寒夜客來茶當酒”;元稹說茶是“香葉 嫩芽”。韋應物詩中對茶高度評價“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凡”,文人們不僅以茶來陶冶情操,也 以茶激發文思 ,盧仝曾說:“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白居易先生終生愛酒,卻是始于酒終于茶,愛酒不嫌茶。是唐代寫茶詩最多的詩人,一生寫過六十多首的茶詩,他的茶詩堪稱茶文化的瑰寶,內容豐富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對茶文化的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起嘗一碗茗,行讀一行書”;“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聲”;“或飲茶一盞,或吟詩一章”。詩人吟詩的同時,飲茶也更有味道 。 魯迅先生非常喜歡飲茶,他經常是邊構思寫作,邊悠然品茗。他對品茶有獨到見解:“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 郭沫若不僅是品茶行家,對名茶的歷史典故也非常熟悉。他每到一地,總是把品茶看作是生活中的一大樂趣。他在廣州北國酒家曾賦詩:“北園飲早茶,仿佛如在家。瞬息出國門,歸來再飲茶。” 梁實秋對茶也是大愛,他認為”清茶最為風雅”,“”但論品位,不問價錢”。’這是梁實秋對多年喝茶的精辟總結,足以看出先生在茶道上的功夫。 作家老舍生前嗜好品茶,不論綠茶、紅茶、花茶都愛品嘗。他曾說過:“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深得飲茶真趣。他在《多鼠齋雜談》中寫道:“我是地道中國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獨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萬物靜觀皆自得。”老舍生前有個習慣,就是邊寫作邊品茶,一日三換茶,泡得濃濃的。他以清茶為伴,文思泉涌,留下的聞名中外的劇本《茶館》,于茶館方寸之地,寫出大千世界,蕓蕓眾生。 林語堂是福建漳州人,從小受閩南功夫茶熏陶而善品茶。他一生與茶結緣,不但飲茶、尚茶,而且寫茶、論茶。他在《生活的藝術》一文中寫道:“飲茶為整個國民的生活增色不少。它在這里的作用,超過了任何同類型的人類發明。”他還認為飲茶“會使每個人的情緒都為之一振,精神也會好起來”,平時“只要有一只茶壺,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對于飲茶,他的喝茶“三泡”說得非常風趣:“嚴格地論起來,茶在第二泡時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幼女,第二泡為年齡恰當的十六歲女郎,而第三泡則是少婦了。”林語堂熟知茶性深知茶道。一個人只有在神清氣爽,心平氣靜的境地中,方能領略到茶的滋味 。 周作人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苦茶庵”,并在經典散文《喝茶》一文里寫道:“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兩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讀冰心的散文《我家的茶事》,隔著文字都能聞見陣陣的茉莉茶香來。“我是從中年以后,才有喝茶的習慣。現在我是每天早上沏一杯茉莉香片,外加幾朵杭菊”,而且先生一喝就是一輩子,“一面沏著福建鄉親送我的茉莉香片來解渴,這時總想起我故去的祖父和父親,而感到“茶”的特別香洌。我雖然不敢沏得太濃,卻是從那時起一直喝到現在!“ 林清玄也是個茶迷,《不可一日無茶》 中寫到“到外地旅行,我習慣帶一罐茶葉,因為只要幾天不喝茶就覺得渾身不對勁,很容易感冒、疲累或下痢。“ 蘇童認為“喝茶之事從來不是為了發幽幽思古之情,喝茶是自我款待的最簡捷最容易的方式。” 他在《一杯茶中》寫到“”某一個安靜的春夜,捧住一杯新沏的春茶,突然對于茶的美妙有了一種醍醐灌頂式的頓悟,茶的無可比擬的綠色,茶的無可比擬的香氣,果然就在手邊,果然就在嘴里。從此便放不下手中的一杯清茗。 “ 這些茶詩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寶藏,文人們以茶激發文思、以茶修身養性、以茶宣泄沉郁、以茶陶冶情操、以茶會友、以茶溝通儒、釋、道、從中尋求人生哲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