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歌星毛寧唱過一首很有名的歌——濤聲依舊,詞曲都可圈可點。那我們今天就來說說月落烏啼的源頭,唐代張繼寫的一首七絕,名字叫《楓橋夜泊》,相信讀過初中或者喜愛唐詩的朋友對這首詩耳熟能詳。甚至連日本人對它都比較熟悉。可能有人會問“這首詩有什么好爭議的”,其實我也覺得不應該存在爭議。可古往今來,越出名往往便爭議越大,爭議越大往往就越出名。這跟今天明星故意鬧緋聞博出名一個有點類似。但張繼寫這首詩并非故意制造爭議。全詩如下: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這首詩作于哪一年已不可考,但大致時間還是有的。天寶十二年,張繼經過十年寒窗苦讀終于進士及第。可好景不長,天寶十四年,安祿山便發動了叛亂,平叛用八年那是后話。可慘了張繼了,玄宗竄逃至蜀地,社會嚴重動蕩,而張繼并無雄厚背景,只能當個落魄文人。詩也就作在這個時候。 這首詩有多好我們不再作賞析了,網上或者課本里都有這首詩的賞析,在這兒我只能說一句:從古至今,能把愁濃縮在這么幾句而又濃縮的這么好的,只有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可以與之媲美。 好的詩自然有很多人愿意去讀,當然爭議也就會來了。我們先來看看詩的前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如果讓大家對“烏啼”“江楓”作個理解,恐怕大家理解的都是烏鵲啼叫和江邊楓樹,可有人說寫的是地名。人家也有證據,唐時,寒山寺外不出十里有小鎮,名曰烏啼鎮,有拱橋,曰楓橋。然后爭議就起來了。可能有人會問:古人不應該知道有沒有這個地方嗎,為什么還有爭議呢?其實這也算古代名人大家虧欠張繼的一個地方。唐時宋時,大家對這首詩也有異議,但不是在這兩處。人家都抱著夜半鐘聲去了,有說有夜半鐘聲,有說沒有。尤其是宋代文壇領袖歐陽修蹦噠的最歡,“句則佳矣,奈半夜非鳴鐘時”。他可是編修《新唐書》和《新五代史》的大牛啊,他有異議,下面就少不了跟著蹦噠的了。當然現在我們知道有。大約從南北朝時,蘇州寺院有敲定夜鐘的習俗,約子時將過半,也就是今天的23:40敲打。敲擊一百零八次,費時20分鐘,擊完便是子時過半。可是古人也不可能都去過姑蘇,都知道寒山寺鐘聲。所以有異議我們不應該說什么。可沒有對前兩句作一些說明就有點說不過去了。這也是我們現在對這首詩爭議不可解的首要推手。 說過詩,我們再來看看作者張繼,又是一個生卒年不詳的人。如果說張若虛生卒年不詳是因為他在世時詩不怎么出名,可張繼就不一樣了。人家這首詩一出來便備受贊美,當然也有上面所講的爭議。這首詩也被稱為大歷年間最好的詩歌,可是寫愁的代表作啊。可是不好意思,還是沒人關注張繼。為什么呢?這得給大家說一下了,大唐寫詩誰最牛?舍李白其誰。很不幸的是張繼和李白差不多活在同一時代,整個大唐都去關注李白了。這個時候,就連杜甫老爺子也得躲在角落里不敢出聲,何況張繼呢。所以,只憑一首《楓橋夜泊》不可能讓人們像關注李白那樣關注他。這也就造成了他生無人知,死無人曉的境況。 如果你注意過各個平臺的關于張繼百科,你可能會知道他們的介紹很有意思,除了哪里人字什么外就只剩下零星的為官歷程了。當然,這不怪他們。畢竟古人都不關注。可是任我們再不了解張繼,我們也已經知道了《楓橋夜泊》,知道了在那個不眠之夜,他有多么憂愁傷感。而丹青也已將張繼留給我們,留給后世。人一生不求做許多許多大事,一件也許就夠了。千年之后,提起《楓橋夜泊》,人們依然會說張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