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絕句用對仗作結的技術手段淺論 我們知道,七言絕句有不少是用對仗述起的,而用對仗作結的則相對較少。為什么?因為一般來說,絕句往往要按照起承轉結的章法將命意逐漸深入展開,把重頭戲放在后面來收束全文,這就是《說詩啐語》講的“收束或放開一步,或宕出遠神,或本位收住”。對仗這種形式,則是兩句并行的,而絕句的后兩句一旦是并行而不是銜接和發展的關系,命意就不太容易拓開、深入了,換句話說,用對仗作結容易導致這樣一個弊端:放的出去、收不回來,容易結不攏,氣脈好像停滯在那里了。 那么,絕句用對仗作結的話,有沒有好處?有的。從內容上來看,用兩個句子來表達一對并行的意思,空間較為充裕,可以更為形象和細膩。從形式上來看,后兩句對仗顯得工整,具有形式美感,如果運用的好,單單這種形式就會給詩帶來一種獨特的張力。 因為有這兩點好處,所以有時我們需要用對結。這時候,怎樣做才能避免出現“結不攏”的弊端?《詩藪》說“對結者須盡意”,《升庵詩話》說要“字句雖對而意則一貫”,它們都只給了理念,卻沒給辦法,所以本文要探討兩種比較容易操作的技術。 第一種:前兩句就把事件骨干交代完,后兩句作為前兩句的詮釋、渲染、補充而出現。舉例說明: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前兩句交代了作者對西湖的觀感、意見——六月的西湖風景,不同于別時;后面的對仗句則詮釋了這個觀感、意見——點明了這個時節荷葉荷花的盛況。 絕句 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前兩句交代了自己的行止、地點——系短篷后又過了橋東;后兩句則補充了在這個地點中的所見所觸——感受到了細雨、清風。 竹枝詞 白居易 巴東船舫上巴西,波面風生雨腳齊。 水蓼冷花紅簇簇,江蘺濕葉碧凄凄。 前兩句交代了作者的動向、環境——從巴東往巴西的船上遇到了風雨;后兩句則用兩個事物進一步渲染了這個環境——冷而濕的水蓼、江蘺。 除夜作 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前兩句交代了作者的行為、心理狀態——逆旅難眠,心境凄然;后兩句則解釋了為什么會有這種行為和心理狀態——思鄉、哀老。 從軍行 王昌齡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前兩句交代了此地的形勢——到處是山和烽火臺;后兩句則用具體事物渲染了這種形勢——人是這樣、馬是那樣。 我們看到:正是因為前兩句已經把事物的骨干交代完了,后面對仗的兩句只是使它更為豐滿些而已,所以讀起來并沒有“結不攏”的感覺,也就做到了“盡意”,也即“或放開一步,或宕出遠神,或本位收住”。這個技術操作是在篇法角度上入手的。這種手段,用兩個句子就將輪廓建立起來,同時又要注意前后兩聯的關系,在詳略、取舍方面要有一些思考、控制總體脈絡走向,以免前后文的輕重明顯失衡。 第二種:用流水對。流水對的句面雖然是對仗的,但兩個句子并非并行的關系,句意是銜貫的,這樣的話,它可以做到對命意的拓展和深化。仍然舉例說明: 隴西行 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里人。 后兩句句面雖然對仗,但句意是銜貫的——這里的這堆骨頭,還是那邊夢中的人。 送司馬先生 李嶠 蓬閣桃源兩處分,人間海上不相聞。 一朝琴里悲黃鶴,何日山頭望白云。 后兩句句面雖然對仗,但句意是銜貫的——今朝分別,不知何日相見。 詠河市歌者 范成大 豈是從容唱渭城,個中當有不平鳴。 可憐日晏忍饑面,強作春深求友聲。 后兩句句面雖然對仗,但句意是銜貫的——歌者際遇都淪落如此了,卻還做些那樣的事。 塞下曲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后兩句句面雖然對仗,但句意是銜貫的——單只殲滅敵人還不夠,而且要駐守邊關。 邊詞 張敬忠 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 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 后兩句句面雖然對仗,但句意是銜貫的——邊城這樣的日子,正是長安那樣的時節。 分析一下:由于流水對的句意是銜貫的,兩個句子可以存在因果、轉折、條件等多種邏輯關系,故而與常見的“起承轉結”詩法,并沒有本質不同,比較容易做到“盡意”。這個技術操作是從句法角度上入手的。七言的流水對,《滄浪詩話》稱其為“十四字對”,說它是十四個字構成一個完整意思的對仗方式,《唐音癸簽》解釋它是“兩句只一意也”,這十分準確。流水對的寫作,要求較高,它需要靈感,外加一些技法。(關于技法的便捷訣要,我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簡單歸納過,當然是很淺陋的意見,有機會的話,或者會再深入探討一下) 這兩種技術手段,不是我的發明,而是從作品中歸納而來的比較容易操作、比較適合初學者使用的手段。前者對篇法掌握水平的要求較高,對句法掌握水平的要求稍微低一些;后者對句法掌握水平的要求較高,對篇法掌握水平的要求稍微低一些,所以要視具體情況去選用。 再舉一個有趣的例子:蘇軾的《花影》:“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它的對結同時滿足前文提出的兩個技術操作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