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生子嗣眾多,不算早年夭折的,光排上序的阿哥就有二十四個。 除了“九王奪嫡”的那些明星阿哥外,在康熙末年才二十出頭的十六阿哥允祿、十七阿哥允禮等也在雍正朝受到重用,并在清朝歷史上留下了一筆。 不過,還有幾個阿哥不太為人所知,這就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之后所生的阿哥,也就是康熙最后五個年幼的阿哥。 其中,二十阿哥胤祎出生于康熙四十五年,二十一阿哥胤禧與二十二阿哥胤祜與侄子乾隆年紀一樣大,都是出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 而最后兩個阿哥,二十三阿哥胤祁和二十四阿哥胤祕比乾隆還小幾歲。 按:雍正繼位后,所有阿哥的“胤”字奉旨改為“允”字。 康熙駕崩時,允袆只有十七歲,當時還不太懂事。雍正四年(1726年)時,允袆被封為固山貝子,雍正八年(1730年)被晉升為多羅貝勒。 不過,允袆從小就比較懶惰閑散,從不肯吃苦,雍正提起這個幼弟時,也是恨鐵不成鋼,說他“人本庸愚,性復懶惰”。 雍正十一年(1733年)時,允袆被派去祭陵,允袆走到通州便稱病而回。 過了一年,雍正又派他去祭陵,他就托病不去,雍正一怒之下,將他連降三級,從貝勒降為鎮國公。 乾隆即位后,恢復了允袆的貝勒爵位,并讓他帶領侍衛三十九人前去易州西陵負責守陵。 于是,允袆便一直呆在這里近二十年,慢慢打發這他守陵的落寞歲月,最終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死在那里,也葬在那里,終年五十歲,其爵位由其次子弘閏遞降承襲。 康熙離世時,二十一阿哥允禧只有十二歲,他在雍正八年(1730年)時被封為固山貝子,三個月后又被封為多羅貝勒,當年他只有二十歲。 允禧之所以受到雍正的青睞,原因是他從小立志向上,勤奮好學,能力也比較強,后來雍正委派他辦理了宗人府等事務,還一度負責教與他同齡的侄子弘歷(乾隆)騎射課程。 乾隆即位后,允禧由貝勒晉升為郡王,曾經管理過八旗和宗人府事務。由于允禧文化水平很高,后來乾隆又委派他纂修皇室宗譜《玉牒》。 在康熙的這些兒子里面,允禧大概是最有藝術細胞的,他在詩詞書畫方面有很高的造詣,只可惜壽年不永,最后只活了四十八歲(死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而且身后無子嗣,乾隆便讓他的皇六子永瑢承襲了他的爵位。 二十二阿哥允祜和允禧同齡,康熙駕崩后一直在用心讀書,直到雍正八年(1730年)被封為固山貝子,雍正十一年開始辦理八旗事務,雍正十二年(1734年)晉升為多羅貝勒。 乾隆即位后,允祜被委派管理內廷武備院,后來在乾隆五年(1740年)時被派去管理看護清東陵,但允祜在那里也沒干多長時間,便在四年后去世,當時他只有三十四歲。 允祜死后,其爵位由其兒子弘昽承襲,但傳到第二代便被奪爵。 二十三阿哥允祁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駕崩時他只有九歲。在雍正八年(1730年),允祁被封為鎮國公,直到乾隆即位后才被越級封為多羅貝勒。 乾隆九年(1744年)允祜死后,允禧便接替了他的工作,繼續看護清東陵。 從記載來看,允祁這個人辦事能力似乎不太行,因此經常犯錯,屢次被皇帝責罵,最后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時,被連降三級成為鎮國公。 一直到他六十八歲(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時,才被封為固山貝子。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允祁在古稀之年被復為貝勒,兩年后加了郡王的虛銜(只有尊號,不領俸祿)。 又過了一年(乾隆五十年,1785年),允祁病逝,謚號“誠”,終年七十三歲,他是康熙兒子里面最晚去世的(相差了63年)。 允祁的謚號“誠”頗能說明他的特點,其實就是老實人嘛。允祁死后,其爵位由兒子遞降承襲,后代也沒有什么出色的人物。 二十四阿哥允祕是康熙的最后一個兒子,他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當時康熙已經是六十三歲,老來得子,很是疼愛。 可惜允祕命不太好,他七歲時康熙駕崩,十二歲時(雍正五年,1727年)母親又去世,很是孤苦無依。雍正很同情這個幼弟,由此也對他特別關愛。 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時,允祕和雍正的兩個皇子弘歷、弘晝一起被封為親王,當時他只有十八歲,而且在第一次封爵時就直接封為親王,是康熙兒子里面得到親王爵位里最快、最年輕的。 乾隆即位后,對這個比自己還小五歲的皇叔也很關心。乾隆曾親自過問允祕的學習情況,后因允祕貪圖安逸,還對其進行過訓誡;另外,有一次他和弘晝因為在皇帝食肉未畢就放下碗筷默坐,被乾隆批評為“失禮”。 總的說來,允祕的一生,位尊而平淡,主要也就做過些祭奠之類的事務,也短期管理過八旗和宗人府事務。最終,允祕去世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終年五十八歲,其爵位由長子弘暢遞降承襲。 如此看來,康熙后面的這些兒子里面,有才能的不多,大部分都是普通平庸之輩,倘若是生在尋常百姓家,估計也就是平平常常的度過一生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