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感, 這是一種比思想更為深刻的思想, 是一種深刻到超過意識限度的思想。
二1,明星不僅有漂亮的,還有劉歡黃勃、小羅里貝里這樣長得不好看的。
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花、大海、春天、小屋……這些普通名詞,組合一下: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接受者會投入不同情緒去理解這一組合。 詩意的組合,由此用戶產生了情緒的波動。 直達內心的設計能夠影響用戶自身的情感,從而導致用戶的行為。 人的本質是非理性的,邏輯是理性層面,而面對潛藏在理性背后的情感,需要設計師不止于單純的技巧,而是一種時間、感覺、情緒等的圓熟。
四1,好的設計在于解決問題,優化生活。 2,設計的進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成果。 3,每一個微小細節的優化都是棋局中的一步棋,一代代設計師共同排兵布陣、潛心經營,下好為“生活”服務這盤大棋。
五1,藝術是美的最高境界,如果你做出的產品,不管是軟件,還是硬件,還是某些工藝品,哪怕一個普通不過的物件,皆體現了你對藝術的理解,與美的感受。 擁有一雙發現生活美,經常思考生活之丑惡的眼睛,和擁有一雙舉目無神的眼睛的產品人,做出來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2,張小龍和喬布斯都是偉大的產品挑選人,而我們要學習他們做產品的經驗,他們對產品的理解深度,不是要看他們說了什么,能用語言表達出來的,不是很能讓一個人對某件事準確的傳達,或者,完全傳達,最簡單粗暴的做法是身臨其境感受他們的作品。 多么有思想深度還有遠見的評論,都不及藝術家和產品經理的一個作品,某個藝術家或產品經理或者很能侃,這些都不是我關注的,我關注的是他們有哪些作品,只有作品不會騙人。 人們也欣賞那些沉默類型的,一直用作品說話的藝術家和產品經理。
3,商業社會,產品構成了公司的基層設施。放目遠眺,除了自然天成的東西,比如白云,小鳥,遠山和大海,處處皆產品,一塊磚頭,一塊玻璃,一張廢棄的報紙等,它們都是人造的,但生活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產品設計都只是突出它簡單的功能,而沒有突出其藝術美的潛力,或者盡其善美。 以智能手機為例,大多數廠家出的產品都是一塊有屏幕的四方塊,雖然都能打電話,上網,但不同產品給人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樣的。
4,有遠見的商家不僅是要具備工匠精神的,而是要有一種對美的遠見。
六什么叫工藝?第一是“工”,第二是“藝”。 生產制造設備都是可以復制的,每家都可以是一樣的。 藝是什么?藝術,是你怎么來運用組合這些設備,生產制造設備。 同樣一口鍋,同樣的原料,為什么在大師手里炒出來那就是名菜,一樣的鍋,一樣的火,一樣的菜,你炒出來就不行。
七 目的,方法,意圖: 生活中很多東西明明被設計過,可我們卻不認為它被設計過,當我們了解了它之所以是這個顏色、長成這個樣子是為實現到設計師的某些意圖,我們又認為它是一個設計。 比如,一扇門被設計成只能被推開,這樣不用提醒人們就知道是該推還是拉。如果這個設計很棒,人們便根本意識不到這個門被設計過。 如果有人告訴他這扇門之所以是這個樣子,是為了讓人下意識的去推開,然后他仔細回想自己的使用過程,然后便會意識到這個是一個好的設計。
八秘密在于把美學引入了真實的生活中。 生活已成審美本身,那就不能按生活的原樣來生活,而應該按作品的需要來處理。 而美是危險的,因為美排斥平淡中庸,美需要多姿多彩,就像北島說的,“渴望燃燒,就是渴望化為灰燼”。 因此很少有人膽敢把美學引入生活,人們通常在藝術品中進行審美活動,完了該怎么過還是怎么過。這是“美在于距離”的真諦。
九商業美學是不用讀書的。 吃最好的食物,住最好的酒店,聽最好的音樂,看最好的電影,睡最好的女人,還要喝最好的茶和酒……
十時刻想著生活的妙處! 趨從于“庸俗”既搞不好商業也搞不好藝術。 產品與消費者相遇是發出購買指令上要下功夫的地方, 是有設計的重要時刻。
十一 1,偉大的設計總是開始于不可量度, 然后才用可以量度作為工具去實現它。 完成后,其他人也可以通過實體感知到不可量度的部分。
那么,不可量度是什么? 道可道,非常道。 不可量度是不可說。
但是我們可以說點別的來接近它。 就像盲人摸象,用碎片大概拼湊成一個圖像。
2,第一是喜悅。 首先得感受到喜悅。 很難把苦逼設計師和喜悅聯系在一起。 喜悅是可以量度的嗎? 你一回到家鄉就去吃了碗肥腸粉,心滿意足; 你考試考了滿分,心花怒放; 你看到一對蝴蝶在溪澗邊嬉戲,心地澄明。 哪一種喜悅要多一點? 喜悅是肥腸粉,是滿分,還是蝴蝶? 喜悅不僅不能量度,甚至不是結果。 喜悅存在于存在之前,是所有創造的原力。 你無法理解任何事物,除非你充滿喜悅。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今天世界上有這么多丑陋。 感受到的驚喜不是隨隨便便有的,是在設計之先就有。
3,第二秩序 秩序是什么。 你一定要就此打住,這太棒了,就在這里打住,說“秩序是”。 海德格爾用過同樣的句式,說“存在是”。 當你提到存在時,它就已經存在且被定義了。 自證其明。
4,第三開始之前 二十四史,只看第一卷的第一章。 而你真正感興趣的可能是是第零卷,沒寫的那部分。
然后是負一卷。 歷史并非從有記載的那一刻開始。 如果一個設計師只為他的時代設計, 那么也必然會被那個時代所局限。 只有超越了某個特定的時代, 才能反映時間外的起源。
現代主義流行,就做現代主義; 后現代流行,就做后現代; 解構流行,就做解構; 參數化流行,就做參數化。 是這樣嗎? 摳摳香奈兒曾說:流行易逝,風格永存。
能夠流傳的,一定是超越時代的。 盡管人的需求隨時代而變化,但人內心深處的欲望是不變的。 最微小的生命也有成為自己的欲望。 一只螞蟻想成為一只螞蟻, 一朵玫瑰花想成為一朵玫瑰花, 一個人想成為一個人, 一棟建筑想成為一棟建筑。
5,第四成為自己 問磚:你想成為什么? 磚說:我想成為拱。 問:拱太貴了,我可以放一個混凝土過梁在你上面,你覺得怎么樣? 磚說:我想成為拱。 問了兩次。 是的,應該是這樣。 不管面對怎樣不利的條件,也一定要成為自己。 雖千萬人吾往矣。
十二孔子之“文質”之辯,質是實感文是美感。 當實感和美感發生沖突,孔子選擇實感。 當產品失之于過度強調美感,設計思考就會追求一個春晚化的形式美,花哨無比。春晚開場舞的本質就是56個民族一起跳廣場舞或者說是跳迪斯科。 購買實踐中,一個真實材質的力度,給人的震撼,可能強過所有的花樣。 追求技術追求美感的危機就是喪失分寸感。 而真正對消費者形成心靈震撼的是分寸,而不是泛泛的視覺刺激。
十三喜歡什么樣的女人,找到什么樣的老婆。 前者體現品味,后者體現魅力, 二者之間的差距體現能力。 開發產品,三分是設計,七分靠打樣。 所謂“三分畫七分裱”。 十四真正感人的包裝絕不是神秘感,道行不能這么低,那是年輕人愛玩的伎倆。 好包裝是悲天憫人的,是隱藏在高度秩序下溫暖人心的線條與材質,讓人親近的。
十五風格是你的第一件衣裳。 衣裳是你的第一張名片。
十六曾有過一個著裝實驗,得出與此相同的結論: 大多數人都是本能地以外表來判斷、衡量一個人的身份和地位,進而決定自己對一個人的態度。 在社會上進行交往時,一個人如何著裝,將影響到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可信度和配合程度。 只認衣冠不認人是遺傳自動物打量對手的本能,不必對此做過多理性的道德批判。
十七衣服是性別。衣服是空間。
十八過度包裝論者,基于一個愚昧的前提:包裝不創造價值,因為它是要被扔掉的。 這樣看法的人啊,他就是不通人性,不懂生活。包裝是把我的一顆心包給你,和婚禮一樣,是盛大的儀式,沒有儀式,就沒有人類文明,什么叫過度?
十九包裝也是產品。 從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靠著文體明星上罐的營銷大戰, 再到蒂凡尼愛馬仕僅靠包裝色彩就讓客人逼格滿滿,誰還認為包裝僅僅就是包裝。
忘掉包裝吧。它也是產品,甚至在某些時候,比產品更重要。它是第一印象。 用做產品的思維來做包裝! 不少產品的包裝,在設計之初,就是與產品共存的關系。
二十所有那些關于產品,關于價格,或者關于渠道,關于推廣進程,還有關于新經濟時代。 所有這些,都是一些文化庸俗化,通過商業語言表現一種非商業的知識。 我,開發的產品包裝惟一的存在理由就是表達出惟有包裝才能說出的東西:規模感。
二十一滿足人們的極大文化好奇。 又能表達中國人的“樣兒”。 體現交往時國人講究的那個分寸那份體面。 這是我對設計的全部理解。 下面,請欣賞案例高山流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