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寶墩古城發掘公布新成果 距今4200多年前的成都平原史前城址——寶墩古城,正隨著考古的推進而逐漸揭開神秘面紗。 5月31日,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公布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對寶墩的發掘情況:在近8個月的發掘中,發現了寶墩內城中疑似環城墻而筑的一段土路,以及緊鄰外城修建的一處疑似城中城。此外,最新發掘的外城墓葬區,也和內城的雜亂有很大不同。種種蛛絲馬跡證明,4200多年前的古蜀先民,極可能在選中寶墩這處居住地之后,從舊城一路往外開始擴張,城區也漸漸開始了功能分區和規劃。 □本報記者 吳曉鈴 墓葬見證“新區”規劃 位于新津寶墩村的寶墩遺址,是成都平原最重要的史前遺址之一。作為中華文化探源工程的子課題,寶墩遺址從1996年發掘之后,一直按計劃逐步推進考古與研究工作,以期揭開古蜀先民在成都平原的生活百態和活動軌跡。2009年,寶墩遺址發現外城城墻,寶墩城址面積初步確定;此后幾年,則相繼在內城發現了較為規整的大型建筑基址。寶墩古城,初步呈現出以內城田角林聚落為中心,外城多個聚落點環繞的聚落形態。 不過,古蜀先民們在寶墩如何居住生活呢?此次跨年度考古,疑似“一環路”和用于分區或守衛的城中城等遺存,相繼被發現。 |
|
來自: wangliangqing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