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茶館林立的成都,傳統茶館有一個代言者:鶴鳴茶社。 朱靜霞 鄧晨菲 攝 話說成都人有三個空間,第一個空間是“家”,第二個空間是“單位”,第三個空間是“茶館”,閑暇和舒適的茶館可以“寄放精神和靈魂”,于是乎,茶館成為成都人的最愛。 截止2016年8月,世界500強企業已經有271家“落戶”成都,成都也擁有了一線城市標配的“雙機場”。是的,成都雖然很現代化,但還保持了很多傳統以及慢節奏的生活,茶館的存在和繁榮就是“赤裸裸”的明證。 作為一個有悠久茶文化歷史,各種茶館林立的省份里當仁不讓的頭牌茶社,沒有哪一本寫四川茶館歷史的書,沒有哪一部與茶相關的電影,沒有哪里一本新創刊的與蜀文化有關的雜志,能避開“鶴鳴”這兩個字,它幾乎就是四川茶館的一個代言者,在四川的茶葉和茶館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茶社創建歷史 上世紀20年代,一位姓龔的大邑人來到成都,在少城公園租地修建了一座亭式廳堂茶舍,當房子快要完成的時候,他突然做了一個夢,夢見他立于綠水銀沙之洲,夕陽下鶴鳴雁舞,醒后感覺身心俱悅,于是將自己新開的這家茶館,起名為鶴鳴。 1940年,茶社轉租給了熊綽云,請書法家王稼楨題寫了橫額。也是這一年,少城公園遭到日本飛機轟炸,園內金石陳列館、體育場等處都受到了損壞,死傷數百人,唯有鶴鳴茶社逃過劫難,在轟炸中毫發無損。解放時,熊綽云將幸存下來的茶社交給了政府。橫額在1952年修公園時被拆除。1988年6月,王稼楨先生重題“鶴鳴”橫額。3個月后,滄桑的鶴鳴茶社迎來新生——政府花費11萬重新修整鶴鳴茶社。 之后的歲月里,鶴鳴茶社一直保持原貌。直到2007年,這棟“年歲已高”的茶社開始風化,政府再次出資修整,還在茶社里打造了一些浮雕,用這種方式演繹茶社的前世今生。 四川人的茶生活縮影 蓋碗茶里有學問 在四川,茶鋪喝茶興用“蓋碗兒”。“蓋碗兒”由茶碗、茶蓋、茶船子三件頭組成,有三炮臺之稱,同時又稱“三才碗”,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其中茶船子又叫茶舟,相傳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間西川節度使崔寧之女在成都發明的。 川人飲蓋碗茶一般有五道程序:一是凈具,二是置茶,三是沏茶,四是聞香,五是品飲。使用茶蓋有特殊的講究:茶蓋朝下靠茶船是招呼堂倌添水;茶蓋上放個小東西如樹葉、火柴、小石頭等表示我只是暫時離開,莫收蓋碗,這一般是老茶客的動作;茶蓋朝外斜靠茶船——外地人求助時會這樣放;茶蓋立起放茶碗旁,老茶客要賒賬,茶館老板一般不會點破,會給客人留面子;茶蓋朝上放進茶碗是通知茶館老板,可以收茶碗了。不懂這些規矩,亂放茶蓋當心鬧笑話。 “六臘戰爭” 鶴鳴茶社內有一對黑漆柱子,上面刻有這么一對燙金對聯:“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走東西。”此話何解?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茶客之意當然也不在茶,來鶴鳴茶社,很多人不僅僅是奔著那一茶一水,閑聊談心、你來我往才是個中精髓。 “喝茶這個事,主要是喝個氣氛。你一個人在家喝有啥子意思,我這么麻煩專門坐車來喝茶,圖的就是個交流。茶樓里面三教九流的人都有,聽他們天南海北地擺龍門陣,打聽點消息,看下子熱鬧,巴適得很。” 劉老先生說,“其實在解放前,來這里喝茶的三教九流也是為了交流信息,看到大門外面介紹牌上寫的六臘戰爭沒得,那就是個典型例子嘛。” 關于鶴鳴茶社“六臘戰爭”的段子,曾經廣為流傳。解放前,鶴鳴的茶客大都是學校的教職員工和“進可為官,退可為教”的公務人員。那時候,公教人員的工作很不穩定,大家常聚集在一起互通信息。鶴鳴茶社堪稱當初公教人員求職謀生的“交易市場”,每年農歷六月和臘月假期中,公教人員都面臨著失業的危險和就業的競爭,他們每日到鶴鳴茶社等聘書。老成都人戲稱此事為“六臘戰爭”。 想著這一杯透著成都人骨子里的悠閑的茶,曾經也承載著很多小市民的人生辛酸,實在令人唏噓。 茶館特色 1.專門茶葉采購渠道確保品質 說起鶴鳴茶社茶之香,是有口皆碑,不光茶客說好喝,熟識的茶藝館經理也說好,甚至茶廠經理也稱贊有加。經筆者詳細了解,確實是茶香有其道,鶴鳴所用之茶是有專門的采購渠道,并非浪得虛名。 2.現場炒制茶葉 解放前,在茶社里,就有專門的師傅現場炒制茶葉,再現賣,如今,鶴鳴茶社又恢復了現場炒制。在炒茶師傅的一雙快手下,茶葉被迅速翻動、撒開、成型、提香……直看得觀者佩服不已。(炒茶僅限每年春茶上市期間) 雷山川 攝 3.傳統老茶館元素聚集一身 中式建筑,湖畔,長廊,方桌,竹椅,蓋碗茶,長嘴壺,掏耳朵,看相占卦……凡此種種,你能想象到的傳統老茶館元素,在鶴鳴茶館,幾乎都能見到。 4.茶藝·堂倌摻茶 茶館堂倌的沖泡蓋碗茶的動作,對茶客來說更是一種美的藝術享受。清雅的茶館中,堂倌邊唱喏邊流星般轉走,右手握長嘴銅茶壺,左手卡住錫托墊和白瓷碗,倏忽左手一揚,一串茶墊脫手飛出,茶墊剛停穩,“咔咔咔”,碗入茶墊,揚起茶壺,蜻蜓點水,一圈茶碗,碗碗鮮水摻得冒尖,卻無半點濺出碗外。 摻茶奇人吳登方 朱建國 攝 鶴鳴茶社曾有一位摻茶奇人吳登方,將摻茶技藝推向了極致。他左手能拿19副蓋碗(含57個組件),右手能拎水摻茶。泡茶時,茶客看得膽戰心驚,如觀雜技,待茶入碗,又忍不住驚呼稱絕。他憑著這種雜耍式的技藝,出訪過多個國家。他在鶴鳴服務三十多年,許多人知道鶴鳴,與他創紀錄的茶技有關。 今天,很多外地游客到鶴鳴茶社喝蓋碗茶,主要就是沖著欣賞摻茶師拿碗、提壺、摻茶、吼堂整個過程來的,而成都茶文化的魅力,也就在摻茶師的一舉一動中蔓延開來,滲入、根植進每一位茶客的心中。 世界瞬息萬變,我們無法阻擋歷史的變遷。年輕人們越來越喜愛新式茶飲,冷泡茶、奶茶、花草茶、水果茶,傳統的茶飲中加入了各式新元素,不斷挑逗著人們日漸難以取悅的味蕾。生活在都市的人們,漸漸已經習慣了到店點單付款,幾分鐘后便能拿著茶飲逛商場的喝茶方式,即便需要找個休憩處,大家也都是自然而然地走入咖啡館,腦海中“茶館”這個選項,似乎已經被悄然刪除。 這樣的消費環境下,傳統茶館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它們放松適意的氣質仿佛與緊張的都市生活格格不入,許多傳統茶館都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 可是,除了這傳統的茶館,又還有哪里能尋到這3000人齊喝茶的景象?又還有哪里能像鶴鳴茶社一樣,不是一邊咕咚咕咚一杯茶飲入肚,一邊飛速地翻著微博,兩人對坐卻無半句言語,而是大家一起靜心喝茶,認真聊天。 所以,我們希望,在我們身邊,能有一個,甚至很多個,始終保留老傳統的茶社,在它們這里,留存著“慢”的生活方式,留存著過往歲月的痕跡,無論何時,當我們走進它,或它們,都能在悠長茶香中,得盧仝《七碗茶》之至味“兩腋習習清風生”。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