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上,一個四五歲孩子要坐靠窗的位置,但媽媽的票是過道。媽媽比較明事理,不愿意麻煩比人。孩子一直在哭鬧,媽媽連哄帶嚇都沒用。當時車程是1.5小時,孩子哭鬧聲基本沒停歇,讓人心煩意亂。期間,幾個乘客忍無可忍,有威脅的,有給吃的,有哄的,均未起作用。后來媽媽實在沒辦法,只好抱著孩子到車廂連接處盡量減少影響。下車時,孩子扔在哭鬧,媽媽拖著碩大的拉桿箱急急忙忙就下車了,也是不易。 前段時間看了一部成人電影,旁邊坐著一家人,小男孩2、3歲的樣子,一會要去廁所,一會要吃爆米花,一會兒又開始哭鬧,我看電影的整個過程就是不斷在讓座,吵鬧聲中度過的,看電影的心情全無! 前一段時間,4歲女童被踹的新聞在網(wǎng)絡上吵得沸沸揚揚:兩個小女孩在餐館玩捉迷藏,其中一個女童在餐館大叫,媽媽手指訓斥不管用,鄰桌女大學生心生怒意,轉身上前踢了孩子一腳,接著女童媽和女大學發(fā)生肢體沖突。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家長帶孩子外出用餐、游玩的機會越來越多。三四歲的孩子容易對新環(huán)境產生好奇心。 有家長抱怨,孩子平時在家循規(guī)蹈矩,到了公共場所卻像個沒有教養(yǎng)的野孩子一樣,無理取鬧,大聲哭喊,影響到其他人,讓父母難堪又發(fā)愁。 其實,孩子在公共場合尖叫、吵鬧,是想引起爸媽更多的關注! 無論是高興、難過還是憤怒,孩子總喜歡是用尖叫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情緒、想法的。即使是成年人,如果想法或情緒不被他人所理解或關注,都會不自覺的提高自己聲音的分貝數(shù),更何況語言表達能力不強的小孩子。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在公共場合吵吵鬧鬧的孩子和他們的爸爸媽媽,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推推大人,“媽媽/爸爸!”大人頭也不回,“干嘛?!”孩子得不到回應,安靜一小會兒,又來叫大人:““媽媽/爸爸!”大人依舊不理孩子:“安靜點,沒看我忙著呢嗎?”于是大人繼續(xù)“忙”著,而孩子則越來越煩躁。 而在火車上、餐廳里,大人往往是自顧自地睡覺或者刷手機,孩子沒事可做,只好不停地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一會兒吵著要喝水,一會兒吵著要吃東西,一會吵著上廁所,引起大人注意。如果大人不理孩子,孩子就很可能開始大聲吵鬧。 其實,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的原因,絕大部分是無聊、沒事可做。所以,媽媽都要明白,這時傾聽是最好的方式,千萬不要覺得丟人而對孩子發(fā)火。So,帶孩子在外面,大人的注意力需要時刻放在孩子身上,如果是可以說話的場合,孩子想聊天,就跟他聊天,孩子提出什么問題,大人就馬上回答,大人專心地和孩子互動,孩子就不會百無聊賴。 當然,除了關注孩子、照顧孩子的需求,平時我們也要告訴孩子在公共場合,我們應該保持安靜,大聲吵鬧,會影響到別人,是不文明的行為;如果孩子開始吵鬧,大人應該有效制止,如果口頭制止無效,可以暫時把孩子帶到外面,等孩子安靜下來,再回到封閉的公共空間。 想要個“安靜”“有教養(yǎng)”的寶貝 可以學學這些聰明爸媽的做法! 浩浩娘:帶著孩子喜歡的玩具、圖書 帶孩子出門有一個實用小技巧:帶著孩子喜歡的玩具或者圖書,孩子有玩具可玩兒,有書看,就會更容易保持安靜。小孩子確實還沒有大人那樣的自控能力,你讓他沒有玩具、沒人聊天,干坐著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孩子確實是坐不住。 另外,也可以給孩子找點安靜的不影響到他人的活動給寶寶去做,畢竟寶寶天生好動,在一個環(huán)境里面熟悉了之后就會很放肆。例如給寶寶看一會手機里面的動畫,或者隨身帶本繪本,看看書等,適當?shù)姆稚⒆⒁饬Γ鲂┌察o的活動。 軒軒爸:在外面,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三四歲的孩子正是好奇心特別強的時候,所以在外面一會兒想看看這個,一會兒想看看那個,而如果大人在吃東西、聊天,通常會很不耐煩。如果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自然會很不高興,脾氣大一點的,就會哭鬧起來,搞得大人不勝其煩。 我們的辦法是,孩子想做什么,不影響別人的,就帶他們去做什么。比如小時候去餐廳吃飯,孩子吃飽了,就會開始東張西望,看到魚缸啊、水池啊,就想去看看,那我們大人就放下筷子,馬上陪孩子去看,看一會兒,再跟孩子商量:“爸爸媽媽還沒吃完,你陪爸爸媽媽再回去吃一會兒好不好?”孩子的要求得到滿足了,通常也會很樂意配合大人的需求。 茜茜媽:帶孩子去適合他們去的地方 想帶孩子出門,就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比如看電影和演出,我們都挑選親子、兒童專場,都是小孩子,和成人專場的氣氛肯定不一樣,家長都能互相體諒。成人專場,就不應該帶沒有控制力的孩子去。還有,不適合帶孩子去的餐廳,我們也盡量不去。比如吃火鍋,通常會吃比較長時間,孩子小不太適合吃,而且又怕孩子被鍋湯燙到,所以兩個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有好幾年,都是和火鍋店絕緣的狀態(tài)。 球球媽媽:幫小孩建立公共場所的概念 小朋友基本沒有公共場所的意識,家長需要幫助建立在公共場所的概念,學習公共場所的禮儀。可以適當?shù)膸殞毜揭恍┍容^有氛圍的公共場所去自己體會一下,如:醫(yī)院、銀行、火車上、公交車上、電影院、圖書館、博物館等,通過環(huán)境的氛圍來感染和灌輸公共場所的概念。因為經(jīng)常帶他去這些公共場合,他也知道規(guī)則,所以很乖,尤其是在圖書館很安靜。 大熊爸爸:出門前約法三章 三四歲的孩子能聽懂道理,也可以守規(guī)則。出門前約法三章,規(guī)則可寫好在卡片上,譬如:要注意安全、有話好好說、不能大聲喊叫,等等。也可以讓寶寶自己說,家長再補充一下疏漏的。 三歲約定三項規(guī)則,四歲約定四項規(guī)則,由家長說給孩子聽,孩子雖然不見得認識那些字,但借由此過程,孩子能明白“規(guī)則”與“規(guī)定”是需要銘記在心并嚴格遵守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