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我們先看兩幅圖▽ 色彩鮮艷,意象精致又不失內涵 會是哪位藝術大師的作品? 如果我告訴你,這是一位心理學家的作品 你會不會大吃一驚? 是的,這就是被 美國出版商稱為“魂飛魄散”, “美得令人無法釋手” 的傳世奇書 《紅書》 《紅書》位列“世界十大神秘天書”之一, 由榮格手繪插圖, 詳盡記錄夢境、靈魔與精神的追尋歷程, 像是一本隱秘而絕美的日記。 但他生前一直將《紅書》手稿束之高閣, 甚至在他1961年去世之后的近半個世紀里, 他的后代仍拒絕出版。 直到2009年9月前, 全世界僅有其家人和學生共20多人看過書稿。 學者索努·沙姆達薩尼耗時兩年努力交涉, 才說服掌管榮格著作出版權的 烏爾里?!ず諣柲幔s格的外孫)同意出版此書。 關于《紅書》的出版被稱為是 近百年心理學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而關于它的誕生另有一段前塵往事。 ▽ 這就是我們今天不得不提到的 他跟師傅弗洛伊德之間的愛恨情仇 偉大的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影響了中國的心理學。 而他的孫子盧西安·弗洛伊德則影響了一大批中國畫家。陳丹青、劉小東、朝戈、毛焰等都深受其影響,尤以劉小東為代表。對此,劉小東說:“能有弗洛伊德的影子,是我的榮幸?!?/span> 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表現派畫家 英國最偉大的當代畫家之一 好吧,我們說回今天的主角。1900年,44歲的弗洛伊德出版《夢的解析》一書,標志著精神分析理論基礎的建立。這一年,榮格還是個剛從學校畢業的風華正茂的25歲青年。兩年后,榮格赴巴黎研究心理學。在導師的推薦下,榮格閱讀了《夢的解析》全書。 弗洛伊德 1903年,榮格重讀《夢的解析》。這一次,他驚喜地發現,自己所做的研究與弗洛伊德著作中的理論有契合之處。例如他在“語詞聯想”測驗中觀察到的壓抑“機制”,恰好能被弗洛伊德的研究所解釋。遇見相似的靈魂令榮格興奮而堅定地站到了弗洛伊德的陣營。 1906年3月,榮格開始給他的偶像弗洛伊德寫信,當時處于被冷落境地的弗洛伊德對榮格的示好格外欣喜,也很欣賞他的才華。兩人頻繁通信交流,友情持續升溫。 ▽ 中:弗洛伊德,右:榮格 1907年,弗洛伊德正式邀請“粉絲”榮格到維也納的家中作客。同年,熱情、激動的榮格抵達維也納,酣暢淋漓地和偶像交談了整整13個小時,仍覺意猶未盡。 兩個人既是一對彼此賞識的天才,也是并肩戰斗的戰友,一面扶持著開辟研究疆土,一面共同抵御外界的質疑和批判。在一封寫給榮格的信中,弗洛伊德親切地稱他為精神分析王國的“王儲”,并稱榮格是他的“長子”。 在交往密切的6年中,他們一道參與的重要時刻愈來愈多:
然而兩個人的分歧也開始漸漸凸顯出來。 弗洛伊德希望找一個可以幫助他拓展思想體系、促進其實際應用的“信徒”;而榮格卻希望自己是一個富有獨創性的思想家,“無論何種追隨關系都令他無所適從”。 兩個人對潛意識的看法不同,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是一座垃圾場,堆放著人們不承認或者看不見的欲望,只有性欲是人的前進驅動力,人本能地追求快樂。而榮格則認為潛意識分為個人潛意識與集體潛意識。個人潛意識容納了人們壓抑的心理內容與遺忘的記憶,而集體潛意識包含了人類的心靈與命運,人可以從中獲得遠古的智慧。榮格更強調精神的先定傾向,反對弗洛伊德的自然主義立場,認為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負,不限于弗洛伊德在人的本性中所發現的那些黑暗勢力。性欲只是人的眾多情結之一,最終導向的不是快樂而是人的自我成長。而且榮格反對弗洛伊德關于人格為童年早期經驗所決定的看法。榮格認為,人格在后半生能由未來的希望引導而塑造和改變??梢哉f,兩人對人性本身看法上的有著原則性分歧。 1090年和1912年間弗洛伊德被榮格氣昏2次,說榮格有“弒父情結”。 除了這些,最終導致兩個人分道揚鑣的,還有兩個女人的緣故。 一個是薩賓娜·施皮爾賴因。她是榮格的病人,曾患歇斯底里癥,榮格在診治她時與她發生了微妙的情感,還安排她在住院期間擔任自己的助手。后來薩賓娜康復出院,進入醫學院讀書,并與榮格成為情人。薩賓娜自身在精神病學方面頗有天賦,研究成果出眾。榮格即將獲得國際精神分析協會主席的位子時,因擔心自己和患者的關系影響前途,便試圖與薩賓娜和平分手。而當薩賓娜在一篇論文提出“死本能”概念時,恰好榮格和弗洛伊德都無比需要這個概念來解決“性欲為什么會受到普遍壓抑”這一問題,榮格想與薩賓娜一道完成論文,遂與其重燃愛火。但考慮到研究觀念,薩賓娜最終拜入弗洛伊德門下。這個女人的存在,讓弗洛伊德與榮格生出不少嫌隙。 另一個女人則是弗洛伊德妻子的妹妹。當年兩人彼此常為對方分析夢境,那時的弗洛伊德為一些夢境苦惱,而那些夢和他的妻子及年輕貌美的妻妹有關。榮格無意間知道了弗洛伊德與妻子、妻妹之間的“三角關系”,極其震驚。而弗洛伊德又拒絕告訴榮格更多事情,因為這會有損他的權威。后來,榮格對他人談到,這件事也造成了他和弗洛伊德關系的惡化。 1913年,因為理論差異和個人恩怨,兩個人終于徹底斷絕聯系,分道揚鑣。跟弗洛伊德決裂之后,榮格猶如走入一條死胡同,朋友和同事們背棄了他,他的學說也遭了嚴厲地批評,他個人精神方面亦出現問題。一度備受幻覺折磨而瀕于崩潰。榮格開始重新審視生活,從內心探索最深處的自我。 1914年時,他辭掉了所有職位,開始了一連串的旅行,并專心的去探討自己的潛意識。他開始有意識地記錄自己的幻覺。他會在兩場咨詢的間隙或在晚飯前,留出一小時到兩小時的時間,放任自己沉浸于幻覺。他稱誘發幻覺的過程為“活躍的想象”,并認為這是一場“與潛意識對質”的個人實驗。 而《紅書》就是那時候的作品。 榮格曾于1957年談到那段歲月:
▽ 那個時期,榮格開始重新審視生活,從內心探索最深處的自我。他將那個時期的一些夢和幻象記錄下來,整理成《黑書》,他將《黑書》中的部分夢境與幻覺摘出,配上解釋與抒情闡述,并將這本書起名為Liber Novus(新書)。由于《新書》封皮是紅色,與《黑書》對應,它也被稱為《紅書》。正是這時候榮格的藝術天賦開始迸發! 一位心理學家不小心卻完成了一部藝術巨著 這是屬于榮格內心的傳說,瘋狂,徹骨 從心理學說史上,《紅書》是榮格日后寫作的主要靈感,由此生發出一整套的分析心理學理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實際上《紅書》更是榮格的個人“圣經”,時間橫跨1914年到1930年,是榮格自我療愈的記載,記錄了他的的夢境、靈魔與精神追尋歷程,情節暗合了療愈的進程:起初人失去了他的靈魂,于是主人公像但丁一樣游歷各界,歷經冒險并最終找回自我。全書古色古香,圖文并茂,像中世紀的手抄本那樣,將超過400頁的羊皮紙裝訂為一個大開本,內部打有針孔以方便描線,用礦物顏料作畫,以油墨書寫,首寫字母為花體,還有裝飾性的花邊和旁注。 如果只看上面的這些圖片,你一定認為這來自哪位手繪大師,其實這都是《紅書》里的作品。早在榮格的青年時代,就經常游覽巴塞爾的藝術博物館,尤為喜歡荷爾拜因、勃克林和荷蘭畫派的作品。作為一個醫學院的學生,在他學業的最后時光,他醉心于繪畫幾乎有一年之久,此時的畫作有具象主義風格,技法嫻熟。而1902到1903年,榮格就在巴黎和倫敦逗留,花大量的時間專注于繪畫和參觀博物館。 ▽ 正是榮格早期的積累讓《紅書》的內容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紅書》共有205頁圖像,十分工細,美輪美奐,圖文對照的方式使人聯想起威廉·布萊克。榮格畫了曼荼羅、面具、紅輪、大蛇、蛙、火神、巨樹和其它神秘符號,畫中的視覺元素來自巴比倫、埃及、印度、各古老文明以及想象的王國,融合變異了柏拉圖主義、諾斯替、煉金術、印度教還有基督教的大量意象,按照榮格的觀念,“人是無邊世界的映像,由于人的語言并不完備,用圖像來講述靈魂是可行之道。擁有一件事物的圖像,我們就擁有了這事物的一半,這世界的圖像也就是這世界的一半”。 在這種意義上,當今讀者捧著這本《紅書》,也就擁有了榮格的“一半”。 如果對藝術鑒賞稍有了解的人都會知道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包含著集體無意識的原型意象被激活,而不管是誰以原始意象的形式說話,勢必直指人心。即便對于榮格理論了解不深,《紅書》里的“黑暗神秘詩劇”依然誘人。雖然榮格本人不承認《紅書》是藝術,但它其實是象征符號的集大成,而且它的視覺效果實在太好,美國出版商初見書稿即“魂飛魄散”,說它“美得令人無法釋手”,具有相當的藝術收藏價值。 ▽ 你有沒有也被榮格的手繪驚艷到呢? 有沒有感覺藝術家榮格被心理學耽誤了呢? 其實,它的問世本身就是出版界的一件大事! 就是這部榮格生前禁止出版的《紅書》 在其去世后深藏在銀行23年 后經過長達三年的磋商、交涉、談判后 方得見天日,公開出版 原色原大,連污漬破損都清晰保留。 雖然美國版定價高達195美元,德國版198歐元,英國版140英鎊,法國版199歐元,但是榮格的手繪插圖太過精美,大量與心理學無關的讀者把它當作藝術品收藏,蜂擁搶購,導致該書數次脫銷,甚至登上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 ▽ 當然,我們不應只看到這本書的藝術價值,畢竟這是一位心理學大師自我療愈的方式。榮格指出,自我成長的過程并不愉快,也需要大量時間,他鼓勵人們迎向這些改變,尋找自己的路:
紅 書 榮格|傳世奇書首次完整出版 ﹏ 時隔50年揭開心理學史秘密,探尋大師內在宇宙 100多幅親筆手繪夢境畫作,突破人類審美極限 資深榮格學者嘔心瀝血13年考證解讀 ▽ |
|
來自: 林泉智 > 《五,前衛藝術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