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學教拳不教步,中國功夫的步法精髓, 就四個字概括:動中求定, 動中會有輕靈、動中找到穩健。 前腳提腳后腳不蹬,是由脊背將腳提起。 落腳無聲,是由丹田之氣將腳平松落地。 如貓行虎步,松起松落。 都不是用力,而是用意氣來完成, 或者說在意念的指揮下,由松來完成。 其實是有了丹田所謂的內功之后, 由丹田氣來發力控制身體的運動。 虛腳的提起,不是靠軀體的前傾, 腿的拉力和腳的后蹬力, 而是靠脊背內動,將虛腳提起的。 脊背的內動是由丹田氣來控制的。 這就是提腳不蹬落腳無聲。 左右腳的虛實轉換不是用力, 而是用丹田氣來轉換。
右腳由腹部丹田提起, 運往前方腳跟落地為止, 在此過程中, 須將全身的重量徐徐移于左腳, 此時左腳為實腳,右腳為虛腳。 骨節脫開,筋腱放長,胯關節松沉, 腰關節放松,丹田氣鼓蕩, 此時尾閭接近前腳跟, 重心完全落在左腳, 繼而提起右腳,跟上。 右腳此時變為虛腳。 這是步法中的關鍵, 概括起來就是三點: 提腳、運腳、落腳,酷似書法中, 起筆、行筆、落筆,叫做“實中實,虛中虛”。
腳下產生無窮的彈力,內氣直達脊背, 叫做氣貼脊背,利用脊氣將右腳輕輕提起, 從右腳尖離地開始,實胯托著虛胯將右腳前送到位, 到腳平松落地為止,在虛實的轉換中, 腰脊由前折變為后迭,脊氣將虛腳提起, 丹田氣將虛腳平松落地,完成一組虛實轉換。 總體來說,虛腳要虛凈,不要掛力, 實腳要實足,全身重量落在實腳上, 此時尾閭基本坐在實腳跟上, 形成百會、尾閭、腳跟上下一條線。 說著簡單,練著難找。 提醒大家一句,胯沒有之前, 你是沒有這種真正的丹田之氣的。 不要以為有個大肚子,里面有點氣, 這樣的氣就是真正的丹田氣了。 你要能用這個氣帶動身體運動, 以至帶動身體發力擊人, 這樣的丹田氣才叫做丹田氣。 憋口氣肚子能挨兩拳打的,這種氣, 并不是真正的丹田氣。 我的許多弟子都有這樣的氣。 你要用這個氣帶動身體運動才行。 在整個運動當中,有個要點。 就是不用力,而是用丹田氣來完成。 虛腳的提起,不是靠軀體的前傾, 腿的拉力和腳的后蹬力, 而是靠脊背之內氣,將虛腳提起的。 這就是提腳不蹬,落腳無聲, 并不是身體用力的轉換完成的邁步。 特別應提醒大家的是, 身形的變化, 四肢的運行, 必須以腰為主宰,就是腰帶四肢, 四肢不能主動、自動。 腰為主宰,也不是以腰力主宰, 而是用丹田內氣來主宰。 拳譜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 上下相隨其根在腳。 拳諺曰“上下一條線,腳下陰陽變, 頭上虛領頂,兩手空松轉”, 拳經曰:起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行拳的每一動,先由腳下的陰陽變化, 繼而引起腰脊的虛實變化, 再由腰脊來主宰,帶動四肢的運動。 說明白一點,就是身體的重心, 在兩腳上虛實轉換的過程, 人體的重心就在尾閭, 重心是隨著腳下的陰陽變化而變化, 尾閭到哪里,重心就到哪里, 當左足為實足時,尾閭就坐在左足跟, 百會、尾閭、腳跟上下一條線。
當某一動作到達極點,要轉換下一個動作時, 手不要亂動,手即使動也是腳動腰動所帶動的, 頭部的頂勁不要丟,重心向地下松沉, 當松到腳下時,身體重量再松向地面, 地面不僅產生一個反彈力到達脊背來控制虛腳, 同時身體重心勢必像水一樣的流到腳下, 鉆入地心,這時身體就完成了重心的改變。 重心的改變是漸變,是節節貫串的變, 像水一樣的流變,絕對不能突變、頓變。 我教我五弟子時,他就經常喜歡突變, 那次問我為什么,這一招用出來不太好使, (我教他的特殊的招法) 我告訴他就是他的重心轉換太快太猛, 要像水一樣不斷流動,不停的自己轉變。 人身體運動的根源在腳, 發力帶動運動的是丹田, 也就是主宰的是腰脊部, 上下相隨其實是隨腳動。 會英門小編提示: 會英門國術館開通了網絡微信教學, 希望各位愛好傳統武術的朋友們, 不要錯過機會,周師開了網絡課。 有機會讓粉絲中不在沈陽的人, 能學到周師的真傳功夫。 第五期基礎功法班, 從現在開始正式招生了。 要報名的小伙伴們要抓緊時間。 大家可以翻翻看以前各位網絡學員師兄的練功感受。 可以先加個粉絲群,有問題在里面問就行了。 聯系我們的方式: |
|
來自: 常松長功 > 《形意 大成 內家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