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國人表達思維的文字符號,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識,豐富多彩且博大精深。近年來北京卷增加了對漢字文化的考查,對辨析漢字音形、義有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們夯實基本功,對祖國文字有一份發自內心的熱愛,就能更好地品味漢字,傳承漢字文化。 中考真題 (湖北宜昌卷)漢字注重“隨文學習”,閱讀中抓住一個字,往往能讀懂一篇文。下面這四個名篇的學習你認為應抓住哪個字來解讀文章呢?(填代號) ①《香菱學詩》()②《楊修之死》() ③《范進中舉》()④《陳涉世家》() A. 志 B. 癡 C. 瘋 D. 忌 文化背景 漢字的簡繁之辯 一直以來,人們對于使用繁體字還是簡體字都有爭議。 認同繁體字的人著眼于文化傳承,認為繁體字反映著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 文化內涵,通過繁體字,我們甚至可以知道祖先的造字意圖,認為簡化之后,“親 (親)不見,愛(愛)無心,產(產)不生,廠(廠)空空,面(麵)無麥,運(運)無 車,導(導)無道,兒(兒)無首,飛(飛)單翼”,漢字文化的內瓤被掏空了。也有人 認為恢復繁體字有利于文化交流和兩岸統一,港臺地區都在使用繁體字,正所謂 “書同文”。 而認同簡化字的人則著眼于時代發展,認為由繁而簡一直是漢字演變的基本規律,從簡從俗是文字變革的世界潮流。有文化學者認為,中國文字的發展史歷 來遵從文字規范從簡、從俗兩大原則,簡化字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代。 漢字簡化符合世界潮流,漢字從甲骨文到楷書,本身就是由繁到簡的過程。 其實,繁簡二體各有優點:繁體字更具藝術美感,傳統文化含量高;簡化字易學易寫,便于文化傳播和社會資源的節約。為了平息這幾十年的爭議,有學者提出 了 “識繁書簡”的建議,即認識繁體字,書寫簡體字,這或許提供了一個現實的解決之道。 參考答案
中考研究院 jhzhongkao 中考研究院致力于專業中考信息、備考技巧、資料下載和政策解讀的推廣傳播。成立以來已呈現上千篇干貨知識,數百場直播,線下活動。更有聚集優秀家長、名師專家的中考交流群全面開放,深受初中小伙伴們的認可和信賴。 加入中考交流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