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闖王”李自成所率領的農(nóng)民起義軍兵臨北京城下。歷經(jīng)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關頭。但此時卻發(fā)生了一件讓后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擁有壓倒性優(yōu)勢的李自成并沒有立即下令軍隊發(fā)起總攻,卻派投降起義軍的太監(jiān)杜勛進宮與崇禎皇帝談判。按說城下之盟,條件勢必非常苛刻。可李自成所提出的條件,卻優(yōu)厚到讓人幾乎無法拒絕。李自成提出的條件是:1、讓明朝割讓西北一帶,并封李自成為西北王;2、明朝“犒賞”起義軍白銀三百萬兩;3、受封后,起義軍可幫助朝廷鎮(zhèn)壓國內(nèi)其他反叛勢力,并協(xié)助官軍一起對抗北方的清軍;4、受封后,李自成及其部屬名義上歸屬大明王朝,但可以不奉召入覲。 上述幾個條件,說白了其實也就相當于古代一諸侯所享受的待遇。很多人想不通李自成明明有實力能拿下北京城,可為什么要這么做,甚至有人懷疑這份城下之盟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的事。但如果我們換位到李自成的角度,這份條件極為寬松的城下之盟就可以想的通了。 當時明朝所面對的形勢是北面有清軍,西北和西南分別有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nóng)民起義軍,可謂是內(nèi)外交困。李自成當時兵臨城下,拿下北京已成了板上釘釘?shù)氖拢墒悄孟轮竽兀棵鞒m然已經(jīng)風雨飄搖,可是其最精銳的部隊還駐守北方,而在南方更是還有百萬明軍。關外的清軍對中原一直虎視眈眈。而西南一帶的張獻忠勢力也不是省油的燈。起義軍占領北京后,勢必成為眾矢之的,而遭受各方的打擊。李自成的這些顧慮,在之后他占領北京后,很快便一一實現(xiàn)了。 因此,李自成在占有絕對優(yōu)勢的情況下卻提出這份條件極為寬松的和約是有戰(zhàn)略眼光的。而并非后世許多人評價的那樣,說他目光短淺,脫離不了農(nóng)民的局限性。 不過,比李自成主動提出和約更讓人費解的是,崇禎皇帝竟然拒絕了李自成的要求。這在后面看來,簡直是瘋狂作死的節(jié)奏。崇禎皇帝為什么要“寧死不屈”呢? 其實崇禎當時之所以拒絕了李自成提出的條件,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崇禎對當時的北京城防形勢產(chǎn)生了誤判,以為北京城墻固若金湯,起義軍一時半會兒打不進來。而此時,明朝最精銳的“關寧鐵騎”已經(jīng)在吳三桂的帶領下回京勤王了。其他各地的兵馬也在陸續(xù)趕赴京師。只要援軍一到,明軍就能直接在北京城下解決掉李自成起義軍這個心腹大患。但崇禎萬萬沒想到的是,北京城只守了一天就被攻破了。 另一個原因就是身邊大臣的不作為。崇禎是個死要面子的皇帝,面對起義軍的咄咄逼人,崇禎自己當然拉不下臉來接受這份城下之盟。而此時只要身邊有個大臣出來順水推舟推一把,和談這件事或許就真說成了。但崇禎和身邊大臣離心離德已經(jīng)到了互相仇視的地步,誰也不愿站出來背負這個“賣國賊”的罵名。結果挽救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次機會,就這樣被葬送掉了。 1644年(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起義軍攻破北京城。三月十九日清晨,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大明王朝也在此刻走到了歷史的終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