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柱炎(anky losing spondy utis,AS)屬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是一種主要侵犯中軸關節或同時伴有外周關節受累的慢性進行性炎癥性疾病,屬中醫“痹證”范疇,古有“大僂”“骨痹”“腎痹”“腰痹”“竹節風”“龜背風”之稱。該病男性多于女性,青壯年居多[1],其病因和發病機制仍不甚明了,學者們多認為與遺傳、感染、免疫環境因素等有關。劉英教授為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第四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 擅長治療風濕類疾病,尤對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治經驗豐富、療效顯著。 1 病因病機 1.1 中醫方面 就其病因病機的探討,歷代有以外感六淫邪氣立論,有注重肝腎虧虛為本,《醫林改錯》提出“痹癥有瘀血說”[2]。劉英教授指出,AS在臟與腎關系密切,在經絡與督脈、膀胱經相關。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內藏元陰元陽,腎臟虧虛則骨失淖澤,且不能養肝榮筋;督脈行脊里絡腎,為“陽脈之海”主一身之陽氣,若督脈受損,首先影響其統率全身陽經的作用,首當其沖表現在人體脊背的病變,《素問?骨空論》說:“督脈為病,脊強反折”,《難經?二十九難》說:“督之為病,脊強而厥”,均與AS患者所表現的臨床癥狀密切相關。又知膀胱經為足太陽之經,結合該病多發于青壯年男性,發病部位多為脊柱中軸關節,故認為AS發病與人身之陽氣密切相關?!爸撂撝?,必是容邪之所”,劉教授還指出,陽虛是本病的關鍵,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載“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素體陽虛之人久居寒濕之域或疫毒之所,風、寒、濕、毒之邪趁虛內侵,痹阻腎督,陽之布化失司,陰之營榮失職,傷骨則痹痛僵曲而不遂,損筋則“軟短”“弛長”而不用,亦可生“大僂”之疾。綜上可認為AS病因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腎、督虧虛為本,風、寒、濕、毒為標。 1.2 西醫方面 劉英教授指出現代醫學研究發現AS的發生與HLA-B27高度相關[3],并有家族發病傾向,這佐證了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與本病的發病相關。劉教授還強調AS的病理特點是肌腱附著單點炎,一般認為可能和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體、志賀菌、沙門菌和結腸耶爾菌等某些腸道病原菌感染有關,推測這些病原菌激發了機體的炎癥應答和免疫應答,造成組織損傷而引起疾病。這一點又和中醫病因中外邪尤其是毒邪致病相呼應。 2 治療 治療上劉英教授按病程把疾病分為三期,即活動期、穩定期和疾病后期,其中以活動期的治療最為關鍵。 2.1 活動期 劉英教授經長期臨床實踐總結得出,AS活動期以邪氣囂張為主,此時濕熱痹阻為主要矛盾,多辨證為濕熱痹阻證。臨床表現為腰骶或腰背部疼痛為重,夜間痛甚,晨僵明顯,休息后不緩解,伴或不伴外周關節腫痛,多數患者脈為弦數、苔黃,治當驅邪兼以扶正。 西醫檢驗多發現C反應蛋白、血沉明顯升高,劉英教授認為炎癥反應是疾病活動的關鍵,病情活動本質為炎癥介導的骨的破壞與修復同時進行,但修復速度大于骨的破壞,導致肌腱、韌帶等的纖維化、骨化,最終導致受累關節融合,故西醫的治療抗炎是關鍵。劉英教授善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中藥治本重在補虛兼以驅邪,西藥治標重在抗炎。具體言之,中藥以補腎壯督強筋骨為主兼清熱利濕,方選四妙散加減,整方如下:黃柏9g,薏苡仁30g,牛膝20g,川斷20g,杜仲20g,狗脊15g,大血藤20g,當歸12g,川芎9g,羌活15g,獨活20g,金銀花20g,虎杖15g,蓽澄茄9g。若夜間腰背痛嚴重持續3個月以上者,則多提示病癥濕熱較重,加用雷公藤15g等以清熱解毒,利濕消腫;若外周關節腫甚,加澤瀉20g,茯苓30g以增強利濕之功;關節痛甚者,加青風藤20g,忍冬藤20g以舒筋活絡止痛;肢體屈伸不利,腰背僵硬者,加炒白芥子15g,僵蠶15g以祛痰通絡。西藥常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聯合慢作用抗風濕藥(DMARDS,中軸型一般選反應停75mg,口服,頓腹po qn,外周型則多用柳氮磺砒啶0.5g,口服,3次/d po tid),以控制炎性反應,重在治標。中西藥相合,標本兼顧,療效顯著。 近年來國內外多運用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治療活動期強直性脊柱炎,然這類藥物并沒有使病情獲得根本性的控制,停藥一年后復發率高。但若患者病情進展速度快,骨破壞嚴重,劉英教授建議結合運用生物制劑迅速阻斷炎癥反應以控制病情,為常規中西藥的治療提供治療時機,降低致殘率。劉英教授還強調,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一般不推薦使用激素治療(若伴有抗鏈球菌溶血素O升高者,為保護心臟需酌量使用激素),因激素往往可導致嚴重的并發癥,如股骨頭壞死等而致殘。 目前,督灸治療應用于AS活動期也很常見,且療效明顯。劉英教授解釋AS活動期本屬素本陽虛、濕熱痹阻,因灸能溫陽散寒,亦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故督灸具有溫補陽氣、祛邪泄熱的作用。灸后起泡,則是給邪以出路。 2.2 穩定期 活動期經積極治療病情控制者屬穩定期,此期癥狀較活動期明顯減輕。此時邪去正虛,腎督虧虛、血瘀阻絡上升為矛盾的主要方面,證屬腎虛血瘀證,中藥以補肝腎為重點,并以清熱利濕、通絡活血。方選獨活寄生湯加減,整方如下:獨活20g,桑寄生20g,續斷20g,狗脊15g,牛膝20g,補骨20g,生地15g,當歸12g,川芎9g,土鱉蟲10g,金銀花20g,薏苡仁30g,炒白芥子9g,赤芍15g。若夾有寒濕者,加羌活15g、桂枝12g;夾有濕熱者,加用秦艽15g、穿山龍30g、土茯苓30g、虎杖15g;若腰痛脊強、足膝酸軟較重者,可加巴戟天12g;陽虛寒勝者,可加制附片6g、肉桂3g;若痹證日久,氣虛明顯者,可加黃芪30g、黨參20g。西藥酌情減量,若患者疼痛不明顯可停服非甾體抗炎藥,反應停減至50mg,口服,頓服,柳氮磺砒啶減至0.5g,口服,2次/d po bid繼服,待癥狀進一步減輕后可逐漸停服西藥,僅保留中藥維持治療。 2.3 疾病后期 即AS的中晚期,此期主要為治療不規范或不及時,導致肌腱、韌帶纖維骨化融合。其主要表現為腰背部疼痛、僵硬,甚則強直畸形,活動不利,畏寒怕冷,遇寒痛劇,得溫則減,舌質略紅,苔薄,脈沉細澀。劉教授強調此期治療同疾病穩定期,但更重視痰瘀阻絡證候的治療,治以溫腎強督,化痰祛瘀散結之法,藥用淫羊藿15g,補骨脂15g,熟地15g,枸杞子12g,菟絲子15g,杜仲15g,懷牛膝20g,狗脊20g,當歸12g,赤芍20g,制乳沒12g,穿山龍30g,細辛6g等。劉英教授還特別指出中晚期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腰背痛突然加劇,疼痛程度與急性炎癥指標不相稱,非甾體抗炎藥甚至糖皮質類固醇療效欠佳,應考慮到胸腰椎骨折可能,切勿誤診,錯失治療時機,給病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3 驗案舉例 宋××,男,34歲,2014年10月16日初診。主訴:腰骶部疼痛7年,加重一年?,F病史:患者7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腰骶部疼痛,休息無緩解,晨僵不明顯,于當地醫院診斷為AS,予氨糖美辛腸溶片,及中藥活血化瘀治療,效不佳。近1年來腰骶部疼痛逐漸加重,頸項及背部疼痛,僵硬不適,夜間痛甚,翻身困難,影響工作、睡眠,晨僵30分鐘左右?,F伴有雙肩、雙髖、雙膝關節疼痛,左下肢時有麻木。納可眠差,二便調,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專科檢查見腰部向前、后、側方向活動受限,雙側“4”字試驗(+)。實驗室檢查HLA-B27(+),血沉64mm/h,C反應蛋白47mg/L。X線:骶髂關節模糊。中醫診斷:痹?。駸岜宰瑁?;西醫診斷:強直性脊柱炎。由患者臨床表現知屬臨床活動期,劉教授據上經驗中醫治以清熱利濕,方選四妙丸加減,用藥如下:黃柏9g,薏苡仁30g,川牛膝20g,續斷20g,炒杜仲15g,狗脊15g,大血藤20g,當歸12g,川芎9g,炒獨活20g,羌活15g,土茯苓20g,蓽澄茄9g,金銀花20g,葛根30g,忍冬藤20g。30副,水煎服,日一劑。西藥用益賽普(生產廠家 上海中信國建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 國藥準字:S20050058)25mg,H,每周兩次,迅速控制病情。11月13日二診:病情明顯緩解,仍有腰骶部疼痛但較前減輕,夜間加重不明顯,偶有髖關節疼痛,腰背活動不利,晨僵30分鐘,易疲勞,時有頭暈耳鳴。納眠可,二便調,舌質紅,苔白,脈弦澀。經上述治療后病情趨于穩定,濕熱之象己退,證候已漸轉化,證屬腎虛血瘀。擬補腎活血通絡止痛之法,藥用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20g,桑寄生20g,續斷15g,狗脊20g,牛膝15g,炒杜仲15g,當歸15g,川芎15g,土鱉蟲10g,紅花9g,蜈蚣2條,葛根40g,金銀花20g,大血藤20g,片姜黃15g,桂枝9g,白芍30g,炙甘草6g,穿山龍30g。30副,水煎服,日一劑。西藥繼用益賽普25mg,H,每周一次。12月11日三診:病情進一步減輕,乏力減輕,納眠可,二便調,舌質紅,苔白,脈滑。瘀血漸祛,仍有痰濕之象故上方去蜈蚣、土鱉蟲,加白芥子12g、蓽澄茄6g。20副,水煎服,日一劑。停用益賽普。12月29日四診:患者服藥后癥狀基本消失,骶髂關節X線片、CT復查示病變無發展,血沉14mm/h,C反應蛋白5.3mg/L,病情趨于穩定,原方繼服。 按語:患者為壯年男性,強直性脊柱炎病史7年,近1年來腰骶部疼痛逐漸加重,頸項及背部疼痛、僵硬明顯,夜間痛甚,晨僵約30min,伴有雙肩、雙髖、雙膝關節疼痛,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諸臨床癥狀均說明患者處于AS活動期,證屬濕熱阻痹證,且病情較重,又患者年紀尚輕,故劉英教授選擇應用生物制劑快速控制病情,配合中藥分階段治療,臨床效果顯著,患者預后良好。 4 小結 AS發病多為青壯年男性,失治誤治致殘率高。劉教授將疾病進程分為活動期、穩定期和疾病后期三期,采用中西醫結合針對AS不同病程階段的病理特點,進行分階段治療,臨床效果確切,為AS患者帶來了福音,其治療思想值得廣大醫學者借鑒與學習。希望與同行專家攜手,繼續本病的深人研究,不斷提高臨床療效。 本文轉載自http://www.tcmer.com/ 吳啟富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經驗 (轉載) 發表者:趙東奇 9人已訪問 吳啟富教授為中國中西醫結合風濕病專業學會主任委員,從事中醫、西醫臨床40余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在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等病的治療上有獨到的見解。本文就吳啟富教授中西醫結合治療AS的經驗作簡要介紹。 1 對疾病本質的認識 1.1 對該病中醫病因病機的認識 AS屬于中醫腎痹、骨痹的范疇,歷代醫家對其病因病機均作了詳細的闡述,對其本質的認識也基本一致。病因以腎虛督空為主,風、寒、濕外邪為其誘發因素。正虛邪戀,久病不愈,則虛虛實實,致肝腎氣血進一步耗傷,邪氣更易入侵,加重疾病,形成惡性循環。真氣耗損,血脈鼓動無力,加之內外寒邪作用,易導致瘀血;飲食、情志所傷、過勞,致痰熱內生。內外風、寒、濕、熱、瘀、痰兼具,使疾病更加復雜化。吳啟富教授認為,初期以內虛為主,邪實為輔,因而起病隱匿;而隨著疾病的發展,內外合邪,則轉變為以邪實為主,內虛為輔。邪氣不去,則病勢纏綿難解。 1.2 對該病西醫病因病理認識 AS為血清陰性、慢性、進行性脊柱關節病。病變幾乎累及骶髂關節、脊柱各個小關節,并常出現椎間盤纖維環及相關韌帶的鈣化,晚期則可發生骨性強直。AS的發病率為0.10%~0.20%[1],男女比例約為101。AS的病因還不清楚,目前認為是一種在遺傳易感性基礎上由環境誘發的疾病。這和中醫病機論有相通之處。HLA-B27是目前研究得最多的AS相關基因,早在20世紀70年代,Sch lo sstein等[2]就發現了該基因和AS的高度相關性。研究證實,AS的HLA-B27陽性率達到90%以上。已有報道TNF-α基因啟動子T突變點基因[3]、IL-1α、IL-1β、IL-23R、ERAP1 (endoplasmic reticulum aminopeptidase 1)[4-6]可能是AS新的易感基因。此外,腸道、泌尿生殖系統感染、結核感染及局部感染可能和AS也有一定的關系。環境因素對AS的發病也有很大影響。研究表明,長期處于潮濕、陰冷的環境容易發病[7]。另外,外傷、長期保持固定姿勢、內分泌失調、代謝障礙以及變態反應等也和AS的發病存在一定的關聯。吳啟富教授既承繼中醫的傳統療法,又及時了解國內外治療該病的最新理論,在臨床治療上獲得了較好的療效。 2 AS 綜合治療 2.1 經方應用舉隅 2.1.1 桂枝湯 出自《傷寒論》。組成:桂枝9 g、芍藥9 g、炙甘草6 g、生姜9 g、大棗4枚。水煎,分2次溫服,服后片刻,飲1小碗開水,使其微微汗出。 原方用于外感風寒表虛證。臨床上多用于素體虛弱,腠理疏松,風、寒、濕、邪乘虛而入,留駐于經絡、肌肉、關節而成痹者。其功效在于溫經通絡、散寒除濕。臨床上,吳啟富教授多和羌活、秦艽、川芎、海風藤、桑枝、乳香、干姜等隨證加減治療寒濕痹證。寒邪偏重者,加細辛、川烏;濕邪明顯、有關節腫脹者,加茯苓、澤瀉、薏苡仁;血瘀明顯者,加桃仁、紅花、丹參。 【驗案】 患者,男,32歲,因腰骶部疼痛3年就診。主訴: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腰骶部冷痛,夜晚加重,晨起翻身困難,雙足行走時刺痛;平素易感冒,惡冷;手足酸脹冷痛,全身無力;舌質黯,苔白微膩,脈沉澀。經查血沉、C-反應蛋白均高于正常。 吳啟富教授認為此當屬寒濕痹阻、氣血瘀滯。風寒濕邪內侵,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故腰骶、手足冷痛;雙足刺痛、舌質黯、脈沉澀為內有瘀血的表現;苔白微膩為有寒濕。予以桂枝湯加減:桂枝30 g、酒白芍30 g、桃仁15 g、紅花15 g、雞血藤30 g、丹參30 g、羌活15 g、獨活15 g、北細辛15 g、川烏30 g、茯苓15 g、澤瀉15 g、薏苡仁30 g、炙甘草15 g。川烏先煎30~60 min,再納諸藥同煎。每天3次,1次1劑,連服7劑。復診,腰部、手足冷痛明顯好轉,但雙足行走時仍刺痛;舌質瘀斑未盡,苔白。仍投以前方,去茯苓、澤瀉,加穿山甲10 g、川牛膝30 g。連服1個月后諸痛大減,晨僵消失,血沉、C-反應蛋白恢復正常。配合他藥綜合治療,數月后癥狀自除。 2.1.2 六味地黃丸 出自《小兒藥證直訣》。組成:熟地黃、山茱萸、干山藥、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原方用于肝腎陰虛證。臨床亦常用于治療AS肝腎陰虛證型,表現為腰骶部、脊背、頸部、髖部酸痛或疼痛、喜按喜揉,或見關節強直變形、屈伸不利,或四肢酸軟無力、肌肉萎縮,伴有肝腎陰虛全身癥狀。常與虎潛丸隨證加減。關節痛明顯,日輕夜重,舌質黯有瘀斑者,加雞血藤、桃仁;陰虛火旺者,加青蒿、丹皮、天花粉;伴有陽虛者,加狗脊、桑寄生、肉桂等。 【驗案】 患者,男,40歲,因頸腰部疼痛10年、活動受限3年就診?;颊哂?0年病史,由于未能接受正規治療,漸至頸腰部強直,活動受限,長期疲乏無力,腰腿酸軟作痛,盜汗,口干;舌紅少苔,脈沉細。經查,血沉、C-反應蛋白均正常。 吳啟富教授認為此為典型的肝腎陰虛,治當調補肝腎。投以六味地黃丸加減:熟地黃30 g、山茱萸15 g、干山藥30 g、澤瀉15 g、牡丹皮30 g、白茯苓30 g、黃花蒿60 g 、鹽黃柏15 g、鹽知母15 g、懷牛膝30 g、陳皮15 g、鎖陽10 g、干姜5 g、全蟲15 g、蜈蚣2條。納諸藥文火同煎30 min。每天1劑,1劑3次,連服7劑。復診,腰腿酸痛有所緩解,但仍口干,盜汗,伴有失眠。仍在前方的基礎上加生龍骨30 g、生牡蠣30 g、天花粉30 g、龜板30 g,重用白芍60 g,去蜈蚣、全蟲。連服半個月后腰痛大減,盜汗次數減少。配合他藥綜合治療,3個月后癥狀基本消失。 2.1.3 烏頭湯 出自《金匱要略》。組成:麻黃、烏頭、芍藥、甘草,以水3 L,煮取1 L,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原方用于治腳部疼痛、不可屈伸。方中麻黃通陽開痹, 烏頭驅寒逐濕; 芍藥、甘草開血痹以通經脈,使陰陽宣通而氣血暢行。黃芪補虛實衛以制麻黃發汗太過。諸藥共使風、寒、濕邪隨微微汗出而解,達到邪去脈通而正不傷。吳啟富教授多用于AS痛痹證型,表現為腰、髖、膝等關節疼痛不移,關節轉側屈伸不利,皮色不紅,寒象比較明顯者。寒重者,加制附片;痛劇者,加全蟲、桂枝、乳香、沒藥;關節腫脹怕冷夾痰者,加白芥子、五加皮;腰部冷痛者,加熟附子、金櫻子、杜仲;寒凝氣滯嚴重者,可加血竭;關節腫大變形、頑固疼痛者,可加烏梢蛇、甲珠。 【驗案】 患者,男,17歲,因腰痛右膝腫痛3個月就診。自述冬寒之季乘坐摩托車返家之后即覺右膝冷痛、皮膚不燙,繼而關節腫大,伴有雙側臀部隱痛,遇冷加重。經查HLA-B27陽性,血沉、C-反應蛋白均高于正常,骨盆平片示雙骶髂關節輕度炎性改變;舌淡,苔白滑,脈沉細弦。 吳啟富教授認為此當屬寒邪入絡、血脈痹阻之痛痹,治宜溫經散寒通絡、活血化瘀止痛。以烏頭湯加減:麻黃10 g、川烏粉30 g、白芍15 g、炙甘草15 g、附片粉30 g、北細辛9 g、全蟲15 g、烏梢蛇30 g、桂枝15 g、乳沒10 g、甲珠10 g、川牛膝9 g。其中附片粉、川烏粉經附片、川烏久煮提取而得,可直接納諸藥同煎。5劑后右膝痛大減,腫脹有所消失,因伴口干,遂于原方加入葛根30 g。再服10劑后,患者臀部疼痛消失,右膝雖仍有輕度腫脹,但冷痛顯著緩解,活動自如,行走不受限;舌淡,苔薄滑,脈沉細。配合他藥服用半年后諸癥消失,血沉、C-反應蛋白均恢復正常。 吳啟富教授認為,經方普、簡、廉、效,藥味少而作用專,可以靈活加減,在AS的治療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他歷來重視經方的臨床應用。這里只列舉一二,更多已在其相關著作中有詳細闡述。 2.2 辨證用藥特點 2.2.1 常用藥 常選用肝腎經性平而力專之品以祛風除濕,如獨活、秦艽、木瓜、虎杖、絡石藤、徐長卿、桑枝、桑寄生、五加皮、蠶沙、海風藤、伸筋草、千斤拔、萆?等。AS發展到中后期,疼痛甚而往往兼夾明顯的脈絡瘀阻征象,可酌情予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品,如雞血藤、桃仁、紅花、川芎、川牛膝、乳香、沒藥、延胡索,即便瘀血征不明顯,也可以應用。腰背強直、僵硬、轉側屈伸不利者,可適當選用蟲類搜風剔絡之品,如全蝎、蜈蚣等;肝腎不足者,可加用杜仲、懷牛膝、續斷、寄生;肝腎陰虛者,多用黃芩、地骨皮、銀柴胡、鱉甲、知母、丹皮、白芍;火旺者,加青蒿、天花粉;伴有陽虛者,加用狗脊、桑寄生、肉桂;肌肉萎縮者,加大黃芪用量,并用黨參、白術、當歸、淫羊藿;濕熱甚者,常用黃柏、蒼術、薏苡仁、防己;濕熱甚同時腫脹明顯者,加茯苓、澤瀉;納差者,加大木瓜用量,同時用健胃、行氣調攝之品;便干者,加大白芍用量,同時予以滋陰生津、行氣潤腸之品。 2.2.2 常用藥對 壯元陽補督脈,生鹿角配杜仲;清熱解毒涼血,以水牛角配赤芍;散外寒清里熱,川烏配石膏;祛濕毒利關節,萆?配晚蠶沙;緩急舒筋,桑枝配木瓜;治頑痹開閉阻,以麝香配黃酒;補肝腎填精髓,用豬脊髓配熟地;益氣調營衛,黃芪配五加皮;疏涸陰破塞,用烏頭配麻黃;行氣活血化瘀,桃仁配紅花或三七配丹參;祛風濕止痹痛,杜仲配川斷或雞血藤配威靈仙等。 2.3 中西醫結合治療原則 2.3.1 早期診斷 AS起病隱匿,常表現為腰背部或骶部的隱痛,間歇發作,漸發展為持續性。腰背部晨間可有僵硬感,活動后可以緩解;還可表現為足跟痛等肌腱、韌帶附骨點炎癥。半數以上患者可有周圍關節炎(以髖、膝、踝下肢大關節為多見,也可累及肩、腕);約1/4的患者發生急性虹膜炎。40歲以下男性有骶髂關節炎征象、HLA-B27陽性。由于癥狀不典型,極易誤診。因此早期的影像學及血清檢查對AS的確診非常重要。近期新西蘭一項研究發現,通過檢查人俯臥位髖關節外展、外旋時有無骨盆帶疼痛,可以判斷其有是否AS。結果顯示,AS患者與正常人的髖關節外展、外旋痛發生率存在顯著差異,通過檢查俯臥位髖關節外展、外旋時骨盆帶痛預測AS的敏感性達到80%以上[8]。 2.3.2 早期治療原則 AS早期,應及時給予抗炎和免疫抑制藥物治療。非甾體抗炎藥目前依然是最早、最常用的一類藥物,包括扶他林、莫比可、瑞力芬、樂松、萘普酮等,但長期使用這類藥物會導致嚴重的胃腸道反應,包括胃黏膜糜爛、出血,甚至潰瘍。環氧化酶-2特異性抑制劑如塞萊昔布、艾瑞昔布、伐地昔布等可以減少這些副反應而提高療效(但是,環氧化酶-2在某些臟器如腎、子宮、精囊、腦等組織中,則是組成酶,對其的過分抑制又會導致新的副作用)。吳啟富教授的經驗是:盡量使用環氧化酶-2抑制劑;交替使用特異性環氧化酶-2抑制劑(如塞萊昔布)、傾向性環氧化酶-2抑制劑(如美洛昔康)等多種藥物。如有外周關節炎,需在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的同時加用柳氮磺胺吡啶等慢作用藥物,以抑制病情活動,防止病情進展。對于早期輕癥,可單用其中一種;對于早期病情活動比較明顯者,應予以聯合用藥。糖皮質激素不是AS的首選,根據新修訂的EULAR/ASAS強直性脊柱炎治療建議,肌肉骨骼炎癥可以局部激素注射,證據并不支持全身應用激素治療中軸關節病變。早期中藥治療的主要目的在于祛除邪氣、固護脾胃。 2.3.3 中期控制原則 AS中期,病情一般處于活動與靜止期之間,此期患者的部分脊柱關節已出現骨贅,但是尚未完全骨化,為畸形和骨化的發展期。此時患者的主要癥狀為頸、背、腰、髖、膝、肩、胸鎖關節、肋間神經、骶髂關節疼痛,活動受限,伴輕度強直。此期主張聯合用藥,一般用甲氨蝶呤每周10 mg口服,聯合柳氮磺胺吡啶每次0.75 g,1天2次。甲氨蝶呤用量可從每周7.5 mg開始,每周遞增2.5 mg,直到每周15 mg,同時給予非甾體抗炎藥。有條件的患者在聯合治療的同時,可予重組人Ⅱ型腫瘤壞死因子受體-抗體融合蛋白(益賽普),成人每次25 mg 皮下注射,每周2次,以控制病情,以后維持每次25 mg,1個月2次或1次,連續3~6個月。 臨床上用益賽普治療活動期AS比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似乎更易獲得療效。英夫利昔單抗(類克)、阿達木單抗是另外兩種抗腫瘤壞死因子-α單克隆抗體,但阿達木單抗比英夫利昔單抗有較低的免疫原性,較少引起自身免疫樣綜合征。 2.3.4 晚期緩解原則 AS晚期,應以緩解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為治療目標。如果病情有活動跡象,應積極用藥控制。根據Bath強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動性指數(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9,10],對患者過去一周內的疲乏、中軸及外周關節疼痛、晨僵和肌腱附著點痛情況進行評分, 如果低于4分,則病情處于靜止期,應以非藥物治療為主。持久關節功能鍛煉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一定好處。鍛煉方法包括飛魚式:俯臥,雙手置于臀部,頭胸盡力上仰;接地式:兩腿自然分開與肩同寬,雙手尖盡力觸地;扭腰式:立正,雙手叉腰,反復向右或向左扭腰;反張式:仰臥,靠雙手、雙腳的力量將頭、頸、臀部撐離床面[11]。上述動作反復練習,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關節功能。對于一些非功能位的下肢髖、膝、踝關節,可考慮手術治療。在中醫治療上,應以補肝腎、強筋骨為治則。 總之,AS的治療,盡量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中西醫聯合用藥優于單純使用西藥的療效,這點在一些臨床試驗中也得到證實;對患者的宣教和常規功能鍛煉應該貫穿治療的始終,患者應保持正確的姿勢,定期做背部的伸展運動,睡較硬的床墊,盡量避免側睡,戒煙及常做游泳鍛煉等;應對患者進行心理疏通,讓其保持適當的期望值,以積極配合治療。
經方治療強直性脊柱炎
作者:周斌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關節、脊柱骨突、脊柱旁軟組織及外周關節,并可伴發關節外表現。嚴重者可發生脊柱畸形和關節強直。 【臨床診斷】 2.烏頭湯: 康某,男,37歲。2014年3月初診。主訴:右骶髂關節疼痛10年,左骶髂關節疼痛1年。病史:10年前因劇烈活動而出現右骶髂關節疼痛,活動不利,經休息后可緩解。此后右骶髂關節疼痛反復,勞累及陰雨天加劇,并且反復出現雙目虹睫炎,予強的松治療好轉。1年前伴見左骶髂關節疼痛,來本院查HLA-B27(+),骶髂關節X攝片示“雙骶髂關節面毛糙,局部骨質硬化,右骶髂關節間隙略增寬”。 國醫大師王琦 治療強直性脊柱炎 北京2014年11月4日電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組織的第二屆“國醫大師”評審工作日前結束,經過嚴格遴選和評委會專家組認真審核,干祖望等30位名老中醫(民族醫)入選。 名單為: 干祖望、王琦、巴黑·玉素甫(已逝)、石仰山、石學敏、占堆、阮士怡、孫光榮、劉志明、劉尚義、劉祖貽、劉柏齡、吉格木德、劉敏如(女)、呂景山、張大寧、李士懋、李今庸、陳可冀、金世元、鄭新、尚德俊、洪廣祥、段富津、徐經世、郭誠杰、唐祖宣、夏桂成、晁恩祥、禤國維。 國醫大師,觀其處方之靈活奧妙,確已深得化裁之精髓,或澎湃洶涌,或優柔細膩,蓋已臻上乘之境矣!足以令人拍案驚呼,蕩氣回腸。若非勤學古方,體念蘊韻,何能至此?思今者,漸棄原典,粗看二手三手資料,雖曰開卷有益,然棄三千年代代菁華,不亦舍本逐末乎!乃披露當今大師秘方公諸同道,以共勉之。 王琦,男,漢族,1943年生,江蘇高郵人。國家級重點學科中醫基礎理論學科帶頭人,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F任《中國中醫藥報》報社副社長兼副總編,《康樂世界》雜志社社長,中華國際醫學交流基金會男性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委員,,傳統生命科學學會副會長,科普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性學會常務理事,性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醫研究院首屆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職。 驗案賞析 2010年6月7日首診,張女士,36歲,山東人,已患強直性脊柱炎13年。入睡不是很困難,但是一到凌晨三點鐘以后就很容易醒,也就是前半夜睡得還可以,后半夜睡得不好。懷孕之前我感覺自己身體狀態已經治療得很好了,不知道是我太多慮,還是和這個病有關系,現在大便也不好,四五天一次,特別難受。懷孕以后子宮肌瘤也長大了,直徑從2厘米長到4厘米,現在孩子沒了,子宮肌瘤還在。” 擬方:秦艽20克,土茯苓20克,萆薢15克,威靈仙12克,菟絲子20克,生薏苡仁20克,川牛膝10克,懷牛膝10克,晚蠶沙10克(包煎),忍冬藤20克,延胡索15克,肉蓯蓉20克,虎杖15克,鎖陽12克。30劑,水煎服,日2次。 按:強直性脊柱炎屬中醫學“痹證”“大僂”等范疇。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素問·痹論》云:“五臟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王琦教授認為此病人由于先天肝腎精血不足,督脈空虛,復感風、寒、濕外邪,病久則化生痰、瘀、熱、毒,壅阻筋骨經絡日久,而致虛實錯雜、寒熱相兼、纏綿難愈。其風、寒、濕、熱、痰、瘀等壅阻經脈為標,腎督虧虛為本。治療當標本兼治,祛風除濕、清熱利濕、活血通絡以治其標,補益肝腎、強壯筋骨以治其本。 祛風濕、強筋骨藥,如秦艽、威靈仙、晚蠶沙等,對筋骨關節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有良好作用。秦艽可祛風濕,清濕熱,止痹痛,被稱為“風中之潤劑”,藥性潤而不燥,無論寒濕、濕熱、痹證新久,皆可應用。威靈仙具有袪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是常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的要藥。晚蠶沙可祛風除濕、和胃化濁、活血通經,主風濕痹痛,肢體不遂,吐瀉轉筋等。 利水滲濕藥可滲濕除痹,舒展筋脈,緩和拘攣。萆薢可祛風,利濕。生薏苡仁可健脾滲濕,除痹止瀉,清熱排膿,可用于濕痹拘攣?;⒄饶莒铒L利濕,散瘀定痛,止咳化痰,常用于關節痹痛、跌撲損傷等。 此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出現郁久化熱,關節腫痛明顯,需配合用寒涼之品。土茯苓可除濕,解毒,通利關節?!侗静菡x》云:“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比潭倏汕鍩峤舛?,疏風通絡,用于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醫學真傳》云:“夫銀花之藤,乃宣通經脈之藥也?!?/p> 活血化瘀藥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癥狀。牛膝具有活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引火(血)下行的功效,特別適合肝腎虧虛、痹痛日久之人。川牛膝長于通絡活血,懷牛膝長于補肝腎、強筋骨。延胡索可活血,利氣,止痛,《本草求真》云其:“不論是血是氣,積而不散者,服此力能通達,以其性溫,則于氣血能行能暢,味辛則于氣血能潤能散,所以理一身上下諸痛,往往獨行功多?!?/p> 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本就先天肝腎不足,此患者又患病長達18年余,本虛更甚,宜用強筋健骨、補益肝腎之品治其本。菟絲子可滋補肝腎。肉蓯蓉可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鎖陽可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侗静菥V目》云:“潤燥養筋。治痿弱。” 綜上,全方以秦艽、威靈仙、晚蠶沙祛風除濕,以萆薢、生薏苡仁、虎杖利水滲濕,以土茯苓、忍冬藤清熱除痹,以牛膝、延胡索活血通絡,以菟絲子、肉蓯蓉、鎖陽補益肝腎、強壯筋骨,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多管齊下,靈活變通。 我們給這個病人做了回訪,服藥30天以后,她的疼痛癥狀已經減輕很多,她表示會繼續堅持治療。 原文地址:強直性脊柱炎治療感悟作者: 今日一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前來復診,化驗C反應蛋白16,血沉22,疼痛等不適癥狀消失,精神愉悅。來就診前,在醫院用免疫抑制劑治療數月,疼痛不減,日不能行,夜難入寐,痛苦不可明狀,C反應蛋白130,血沉200不降。 經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骨痹乃肝腎虧虛,感受外邪,入于筋骨所致,初得之人,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蒼術、桂枝……驅邪外岀,容易痊愈。如有郁熱,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疏風散寒、祛濕清熱,則取效極速,慢性期用陽和湯加味,補腎溫陽化痰逐瘀效果不錯,后期滋補肝腎,強筋壯骨,用牛膝木瓜湯加味效果明顯,且治愈以后不易復發。 每遇彎腰低頭,脊柱強直之人,心中哀嘆不已,醫之過也?病之過也? 患之過也?命之過也? 強直性脊柱炎驗方 壯督除痹湯 藥物組成:桑寄生、千年健、木瓜、川牛膝、懷牛膝、川斷、杜仲各15克,鹿角片(先煎)、烏梢蛇各10克,生草6克。 用法用量:用武火先煎鹿角片10分鐘,再將用水浸泡約15分鐘許的其他藥物和適量的水放入砂鍋中。繼用武火燒開,并再以文火煎20分鐘,取汁分早晚兩次飯后溫服,若服藥期間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可連服3月。 功效:壯督除痹 祛風通絡 強脊寧二號方 藥物組成:淫羊藿10g,何首烏10g,桑寄生15g,川牛膝15g,當歸15g,丹參25g,雞血藤30 g,白芍15g,獨活10g,木瓜15g,威靈仙15g,甘草10g,黑豆10g,黃酒30g。 功效:補益肝腎,養血活血,祛風通絡,兼以清熱利濕。 主治:強直性脊柱炎中后期。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分2次內服。
扶正化痰湯 藥物組成:露蜂房10g,白芥子6g,海藻9g,昆布9g,炒牛蒡9g,山甲片6g,血竭3g,生黃芪60g,當歸12g,葛根12g,桂枝6g,枸杞子30g。 功效:補氣養血,化痰通絡,軟堅散結。 主治:早、中期強直性脊柱炎,屬正氣不足,痰濁阻絡型。 用法用量:水煎服,日1劑。
抗風濕1號 藥物組成:威靈仙30g,羌活15g,獨活15g,生黃芪25g,全蝎6g,土元20g,川楝子25g,元胡25g,當歸20g,遠志20g。 功效:祛風除濕,養血活血止痛。 主治:血虛血瘀,風濕痹阻型強直性脊柱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日1劑。
消痹湯 藥物組成:雙花30g,連翹20g,寄生30g,川斷30g,雞血藤30g,狗脊20g,枸杞子30g,菟絲子15g,桂枝10g,白術15g,茯苓30g,附子15~20g,威靈仙30g,黃芩15g,木香6g,赤芍15g,丹參20g。 功效:祛風散寒,利濕通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主治:瘀血阻絡,風寒痹阻型強直性脊柱炎。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分服。
強脊湯 藥物組成:雷公藤25g,生地黃30g,川斷15g,金銀花30g,川牛膝18g,赤芍15g。 功效:祛風除濕,化瘀通絡。 主治:風濕之邪痹阻經脈,兼有瘀滯型強直性脊柱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日1劑。
散痹湯 藥物組成:青風藤40g,生麻黃、桂枝、生姜各10g,制附子(先煎1小時)24g,木通6g,生石膏18g,甘草6g。 功效:祛風壯陽,活絡強筋。 主治:寒濕痹阻,陽氣偏虛型強直性脊柱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日1劑。
腎痹湯 藥物組成:熟地、首烏、淫羊藿、桑寄生、川斷、丹參各20g,杜仲、地龍各15g,川芎、紅花各12g,菝葜、金毛狗脊各30g。 功效:益腎養血,祛邪化瘀。 主治:正虛邪實型強直性脊柱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日1劑,3周為1療程。
藏紅花8g、威靈仙20g、伸筋草20g’透骨草20gg、筋骨草10g、對準消10g、甲片10g、猴姜20g、生半夏10g、散疙瘩5g、活筋皮8g`入囊皮5g、紅鋼撥10g限囊皮5g、刺老鴇8g、見腫消30g、羌活20g、狙擊草5g、小血藤20、三七20g、全蝎20g、烏梢蛇20g、黨參100g 野生靈芝100g..(如有條件弄到真正的“犀牛角8g、加工粉劑)、一起配制,98%的患者第一次使用此藥治療就會收到立竿見影的療效。
獨活,威靈仙,秦艽,當歸,肉桂,鹿角霜,牛膝,黃芪,仙靈脾,各300克,金錢白花蛇10條,蜈蚣20條,全蝎50克,共打粉(打粉前要把藥都重新干燥,以免打粉后長久放置會發霉),一次開水沖服10克,一天兩次。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緩解期,也可以用這個方,可以長期用。陰虛明顯的,把秦艽的量加大, 可以加幾倍量。 開藥時要注意金錢白花蛇假藥很多,如果沒有真的,可以用烏梢蛇代替,但量要的大,約500克。一般要幾個月見效。
養陰清熱湯是張永紅經驗方組成:知母9克,黃柏9克,生地20克,土茯苓15克,地骨皮9克,丹皮9克,半枝蓮15克,青風藤15克,忍冬藤15克,制川烏6克,制草烏6克,伸筋草15克。每日1劑,根據癥情可連服1~3個月。主要適應癥:頸項、腰、背疼痛,晨起時強直不適,活動受限,下肢隱痛,患處肌膚觸之發熱,夜間腰背疼痛加重,翻身困難等。隨證加減:若夜熱較重者,加青蒿、鱉甲;白日仍發熱者,加柴胡、金銀花、梔子、白花蛇舌草;肢體沉重、麻木、腰背強直,轉側不利,加用白芥子、浙貝母、半夏;舌質瘀斑、瘀點者,加丹參、雞血藤、赤芍;瘀痛較重者,加乳香、沒藥、三七、元胡。
益腎通督湯(龜板膠10g,鹿角膠10g,熟地20g,山萸肉10g,女貞子10g,生白芍15g,漢三七20g,枸杞子15g,生地20g,生甘草10g,青風藤15g,砂仁10g,水煎服)。加減法:中氣不足加西洋參、生黃芪,氣分有熱加知母,生石膏,濕濁加薏米,血分有熱加元參,水牛角。(李堪印)
清熱解毒湯(半枝蓮15g,金銀花15g,虎杖15g,丹皮10g,生大地30g,生白芍15g,土苓10g,牛膝10g,女貞子10g,生草10g,水煎服,每日一服,分早晚服)。(李堪印)
腎痹濕熱郁阻型處方:①蒲公英、蛇舌草、懷山藥、金蕎麥、雞血藤、威靈仙各30克,青蒿、銀柴胡、烏梢蛇、炙蜂房、地鱉蟲、徐長卿、廣地龍、炙僵蠶、虎杖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②扶正蠲痹膠囊1號、2號(采用動物藥蘄蛇、全蝎、蜈蚣、地龍等,以低溫冷凍干燥技術制成,其蠲痹通絡、祛風定痛更優,1號偏溫、2號偏寒),各服2枚,每日3次,飯后服。 (朱良春)
骨痹腎督虛損型處方:①穿山龍50克,青風藤、仙鶴草、草、威靈仙、雞血藤各30克,青蒿子、生熟地各15克,烏梢蛇、炙蜂房、地鱉蟲、廣地龍、炙僵蠶、全當歸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②扶正蠲痹膠囊1~2號各服2枚,每日3次,飯后服。③消炎痛栓,劇痛時用1枚,塞入肛門內止痛。(朱良春)
自擬經驗方脊舒丸:熟地黃100克,淫羊藿100克,鹿角膠100克,當歸100克,白芍100克,羌活80克,獨活80克,桂枝50克,甲珠80克,狗脊60克,甘草50克,山茱萸80克,桑寄生80克,丹參50克,川斷60克,紅參80克,赤芍80克,枸杞100克。上藥研細末,蜜煉為丸,每丸9克,早晚各服兩丸。(郭劍華)
夾脊溫針灸 針刺選穴:主穴取大椎至骶椎兩側華佗夾脊穴,每次取穴均包括胸、腰、骶段穴位各2~3對,交替取穴。并隨證配穴,口苦咽干配太溪、太沖;髂脛束緊張配風市、環跳;疼痛沿坐骨神經放射配承扶、殷門、委中;膝關節受累配內外膝眼、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骶髂關節疼痛明顯配環跳、陰廉、阿是穴。 溫針灸法:對所選的夾脊穴常規消毒,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呈75°進針,針尖偏向脊柱,進針1~1.5寸,行捻轉補法,得氣后接電針儀,采用連續波,刺激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針柄上套上一分長艾條,點燃艾條行溫針灸20~30分鐘。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點按分推 操作方法:患者俯臥位,醫者采用滾、揉法放松腰背部肌肉后,以單手食、中二指從胸椎向骶椎方向點按兩側夾脊穴,反復做5~7遍;或以左、右手拇指相疊,從大椎至骶椎,按壓一側華佗夾脊穴5~7遍,兩側交替進行。施分推手法,醫者站立患者頭部,以兩手大魚際按壓在脊柱兩側夾脊穴上,從上向下分推兩側豎脊肌,直到骶椎兩旁,反復操作5~7遍,再將雙手呈扇形向兩側背肋間、腰臀間分推,反復做5~7遍。最后用空掌從上向下輕輕叩擊督脈1~3遍以結束手法。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注意事項:施手法時,應讓患者處于舒適體位,肢體放松。因辨證多屬肝腎虧虛、筋骨失養,手法運用應輕柔舒緩、柔中帶剛、不強刺激,忌重手法及過度濫用扳法,以免傷及椎旁軟組織及椎體其他附件。 督脈灸 施灸方法:患者俯臥位,術者用75%酒精沿脊柱從大椎至骶尾椎常規消毒。以生姜汁涂抹在大椎到長強的督脈上,使用4個4孔單排溫灸盒,在孔中插滿燃燒的灸條,將灸盒均勻地排在督脈線上,隨時調整灸溫,施溫和灸20~30分鐘。 穴位注射 選穴:足三里、腎俞、陽陵泉、大杼、絕骨等,將維生素B1兩毫升和維生素B12一毫升的混合液,吸入5毫升一次性注射器中。皮膚常規消毒后,快速進針,提插得氣后緩慢注入藥液,每次選取2~4穴,每穴注射0.5~1毫升,隔日一次,5次為一療程。 趙東奇文章列表
|
|
來自: 中醫緣的圖書館 > 《摸骨診病與頸_腰椎骨質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