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媽媽懷疑自己的小兒有積滯。
積滯是傳統中醫的病名,也是其特色。
“積”是堆積,“滯”是停滯。也有人認為,積指有形之物,滯指無形之物??傊改撤N物質停留了,不流動了,不通了。就人體而言。主要是食積和宿便。食積大多在胃。也可能在腸,但食積在胃為主。因為飲食經過胃之后,在腸道中就逐漸變成糞便了。故有食積在胃,宿便在腸之說。雖然二者理論上有別,但作為病理產物,食積和便秘都阻塞氣機,影響消化和吸收。因此二者都屬于積滯的范疇。
積滯的第一個階段是飲食或糞便的停留。
停留久了,到第二階段,氣的運行會受到影響,氣機就不通。
停留更久,到第三個階段,因為氣機不通,脾胃功能將受到影響,于是會產生慢性營養不良。
停留得更久,到了第四個階段,不僅營養不良。最終會影響到生長發育。這個時候,小孩的身高體重就不達標了。
傳統中醫認為第一、二階段是實證。第三、四階段是虛證。
當然臨床絕對的虛和實都比較少見。最多的是虛和實夾雜。
如何判斷積滯的虛和實呢?
我的臨床經驗總結成兩句話“實在脘腹”和“虛在全身”。
實在脘腹為第一和第二階段。這個時候,食積在胃,宿便在腸,氣機阻滯不通。小兒的脘腹將會脹滿,膨隆,疼痛,敲得膨膨響(積氣為主)或冬冬響(積食或宿便為主),有時還能看見腸子的形狀,聽到胃腸內的水蕩漾的聲音。這時候的大便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解不除大便,多為宿便不能排出。一是腹瀉,表明人體還在自我調節,還能將不消化的東西,如食積或糟粕排出。這時候千萬不能止瀉??!由于脘腹有積滯,氣機不通,腐濁之氣將上犯,于是有呃氣、噯氣、口臭、苔膩等。部分小兒出現嘔吐,這時候的嘔吐同腹瀉一樣,是排除積滯的自我調節反應。這種嘔吐不能止,也止不住。由于脘腹有積滯,胃腸內的重量和壓力增加。如果平臥,重量壓迫小孩子不好受,于是小兒就喜歡爬著睡,喜歡不斷翻身(因為長期一個姿式時,重量始終壓迫一個地方,那個地方就不好受)。這時候小兒的指紋是滯的,顏色可能紫色,脈多為澀脈。
虛在全身為第三和第四階段。這個時候,因為營養不良,小兒將面黃肌瘦,面部白斑,四肢無力,少氣懶言,目無光彩,精神不好,注意力不集中,頭昏。最終身高體重不達標,五遲(出牙遲,語言遲,頭發遲或如稀疏,站遲,走路遲)、五軟(頸軟、手軟無力,腳軟不能步,腰軟不能直、口軟吞咽困難)等。還可見到汗多等全身癥狀。
關于積滯的治療首選應該是推拿。小兒推拿治療積滯的療效優于藥物。
這是因為,雖然古人在化積藥物的研究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面食積滯用麥芽,谷物積滯用谷芽,肉類積滯用山楂,萊菔子化各種積滯,雞內金能化石頭,隔山消消導食積,大黃通便等等。但請注意!小兒本身就有積滯了,就有東西停留在胃腸了。這時候,哪怕藥物煎水或制成藥片,或粉劑,或糖漿(積滯時最不科學的制劑)。只要內服藥物,藥物必然靠脾胃去轉運和吸收,這對于脾胃來說就是負擔,就可能會加重病情。這是許多名老中醫處方正確,配伍精良,但小兒服藥后仍然不受,甚至嘔吐的原因(前面已經說過積滯時嘔吐的意義和作用)。《小兒推拿廣意》總結得好“積滯不思食要節乳”意思就是說已經積滯了,就千萬不要再貪食去加重脾胃負擔。治療時只能節乳,即少吃一頓,使脾胃休息一下,如果積滯初積,在第一、二階段,靠自己的調節就會好了。
而小兒推拿因為不用藥,不會增加脾胃負擔,同時特殊有效的穴位和方法使其在治療積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治療實證的代表穴位為板門、四橫紋、小橫紋、胃、大腸、六腑、捏脊、下七節骨。
治療虛證的代表穴位為脾經、足三里、肚臍、捏脊、上七節骨,以及運土入水與運水入土等。
此外,直接在脘腹部運用摩法、揉法、振法、蕩法、挪法、抱肚法等效果也很明顯。
一般而言,治療實證1-6次就可以見效。虛證則需要長期堅持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