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經活血方《針灸大全》 【處方】后溪、列缺 后溪 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第5掌指關節后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布有尺神經手背支,指背動、靜脈及手背靜脈網。 后溪穴 列缺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一說“腕上一寸”(《太平圣惠方》)。或以兩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押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當食指尖到處是穴。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及頭靜脈、橈動、靜脈分支。 列缺穴 【功用】通經絡、止疼痛 【主治】外感風寒后頸項疼痛 【操作】針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分鐘,每日1次,二穴均可直刺,后溪直刺0. 5-1. 5寸,列缺直刺0.5-1寸,7次為1個療程,或以癥緩為度。 【方義】后溪穴為手太陽小腸經腧穴,為經氣所注之處,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督脈,具有宣通陽氣,寧心安神,清利濕熱,通絡止痛之功效;列缺穴為手太陰經之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任脈,具有止咳平喘,通經活絡,利水通淋的作用;后溪通于督脈,主治頸項部疾病,列缺為肺之絡脈,可以宣肺散寒,疏風止痛,并且有“頭項尋列缺”之說,兩穴作用相近,功效專一,共同針對頸項部的風寒濕邪進行治療,效果顯著。 清熱消腫方《針灸大成》 【處方】肩髃、風門、中渚、大抒 肩髃 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布有鎖骨上神經后支及腋神經和旋肱后動、靜脈。 肩髃穴 風門 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布有第二、三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第二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和頸橫動脈降支。 風門穴 中渚 在手背部,當環指本節(掌指關節)的后方,第4、5掌骨間凹陷處。布有來自尺神經的手背支,以及手背靜脈網和第四掌背動脈。 中渚 大杼 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布有第一、二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及第一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和頸橫動脈降支。 大杼穴 【功用】清熱消腫、通絡止痛 【主治】肩背紅腫疼痛, 【操作】針刺用瀉法,留針20分鐘。 【方義】肩髃出《針灸甲乙經》,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為手陽明、陽蹺脈之交會穴,功擅通經活絡,疏散風熱;風門為督脈、足太陽之交會穴,別名熱府,背俞,熱府俞,膀胱經氣血在此化風上行,疏散太陽經之經氣,運化膀胱經氣血上達頭部,可疏風散邪,清熱解表;中渚又名下都,為手少陽三焦經之穴位,為本經脈氣之所注,具有疏散少陽氣機,解三焦之邪熱,活絡止痛之功;大杼穴又名背俞、百旁,為足太陽膀胱經之經穴,又是督脈之別絡,手足太陽之會穴,八會穴之骨會,本穴位于項后,脊背之首,其深部又是肺臟所居,按“風從上受”,“肺合皮毛”,此穴是風邪侵襲的重要門戶,有祛風散寒,解表退熱,宣肺平喘消腫止痛壯腰利膝之功效;肩髃、中渚疏通肩臂部之氣血,理筋止痛,風門、大杼穴調和背部之氣血,四穴相配,直達病所,功效相應,共奏消腫止痛,清熱通絡之功。 |
|
來自: 昵稱42213256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