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之中有一人言對青山不為青,兩人土上去談心。三人騎牛少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 這是昔日流傳的一個謎語,打四個字,謎底是一句應(yīng)酬語。草木之中有一人,就是“茶”字,“茶”字為“草”字頭,“木”字腳,中間是個“人”字。再以“茶”字為線索仔細推敲,原來謎底是:請坐奉茶。“草木之中有一人”,謎面妙極,形象生動。 茶本來生長在山里,茶葉采下后,投入高溫的炒茶鍋殺青炒制,茶葉的生命活動停止,制好的干茶,貯藏于茶葉罐里。干茶放入茶杯,經(jīng)開水沖泡,芽葉舒展,栩栩如生,生意盎然。作為制茶鮮葉原料的茶草,或稱茶菁,可謂之為每年從茶樹上長出的“草”,而且茶樹的芽葉,有越采越發(fā),不采少發(fā)的特性,與草相似,生命力極強。在人工培育下,茶樹在栽種以后五六十年甚至上百年,每年都可以多次萌發(fā)芽葉,供人們采摘,炒制出各種各樣的茶葉佳品。這就是“草木之中有一人”的緣由。 “茶”字本身就是一個妙趣橫生的字。歷史上“茶”字的字形、字音、字義變化多端,古稱荼苦近稱茶古代沒有專一的“茶”字,以至于出現(xiàn)許多異名或同義字,字形、字音、字義相差甚大,不識者,根本想不到它們與茶有什么關(guān)系。古代用來表示茶的字有:荼、槚、荈、蔎、茗、茶等。說到同義字,還有個很有趣的故事,相傳西晉有個叫任育長的人,少年時代聰明可愛,相貌也好,自從過江以后,頭腦就變糊涂了。過江時,丞相王導(dǎo)邀請先前渡江的賢達一同到石頭城(現(xiàn)在的南京)迎接他,還是像過去一樣對待他,可是一見面便發(fā)現(xiàn)了他的異常。安排好坐席后,擺上茶來,任育長就問別人道:“這是茶還是茗?”剛一問,發(fā)現(xiàn)別人表情有變化,就改口說:“剛才問茶是熱的還是冷的罷了。” 所謂茶和茗之區(qū)別,當時認為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茗,在晉代“冷”和“茗”同韻,“熱”和“茶”雖不同韻而主元音相近,所以任育長能改口。茶樹本為木本植物,將原來表示茶的“荼”字,減去一畫,改“禾”為木,使之更名副其實。這一筆之改,可謂改得恰到好處。現(xiàn)代除統(tǒng)一用茶字之外,間有用“茗”字言茶,但與歷史上所謂“晚采為茗”的含義完全不同。現(xiàn)代在用到“茗”字的場合,反而帶文雅別致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