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論》 永和四年(348年)王羲之46歲 《樂毅論》是王羲之的小楷代表作。晉永和四年(348年)十二月寫《樂毅論》。此書“筆勢精妙,備盡楷則”(唐褚遂良),是羲之滿意之作,并作為兒子王獻之學書的范本。此帖雖為小楷,但筆法柔中寓剛,結構開縱橫,行筆自然清麗,雍容和雅,寄怫郁之情于瀟灑工整的秀麗小楷之中。 《蘭亭序》 永和九年(353 年)王羲之51歲 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孫綽、謝安、郗曇、王獻之等四十一人,于山陰之蘭亭修祓禊,大家飲酒賦詩。王羲之微醉命筆,暢敘幽情,寫下這清逸秀婉、一片神機的《蘭亭序》。全幅無法而有法,點畫情趣盎然,心手相應,一氣呵成,如天馬行空,游行自在。全篇集篆、隸、章草之法,中鋒起轉提按,意隨筆轉,線條如行云流水,字體極盡變化,楷草兼施,平穩中寓險峻,相同的字皆有不同表現,全文有二十余個“之”字,都加以變化,無一雷同。全幅意境渾穆,神氣洞達,瀟灑散朗如清風明月,樂中含悲悟生命玄理??梢哉f是境與神會,真氣撲人。 《黃庭經》 永和十二年(356年)王羲之54歲 小楷《黃庭經》,虞龢《論書表》中認為這是王羲之的換鵝書。王羲之生性愛鵝,山陰曇禳村有一位道士養了一群白鵝,羲之想購買,但道士堅拒,說如能為我寫《黃庭經》(一誤說為《道德經》)便將一群鵝相送。羲之于是便住了半日,寫畢《黃庭經》,換回一群白鵝。李白有詩云:“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該帖被列為正書第二(唐褚遂良《右軍書目》),但因書作筆法與王羲之其他作品有不同之處,所以有人懷疑其可靠性。然總觀其書,頗具王書神理,勁氣內涵,風姿英挺,布局自然,筆法灑脫,為小楷上品。 《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連同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被乾隆皇帝合稱為“三?!?,并稱自己的書齋為“三希堂”。該帖為三希之首,是王羲之行書中楷則最為成熟的作品。作品是一件慎重的信札,為王羲之的精心之作,中鋒裹鋒,富于彈性,行氣如虹,充分體現出一種寓圓于方的陽剛之美。《蘭亭》以妍美為主,《快雪時晴》以骨力雄健為主,波磔分明,勁骨天縱,既飄揚灑落又蘊涵樸厚的意趣。 《姨母帖》 《姨母帖》以古樸為主,是王羲之書法中以拙樸高華勝的代表,因從章草演化而成,所以筆法上還殘留一些隸書的形跡,構造彰明,字字獨立,不相連綿。此帖摹拓極精,董其昌說:“觀此帖,云花滿眼,奕奕生動,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備具。王氏家風,漏泄殆盡。”可見傳真度很高。該帖最能體現王羲之書法集大成的特點。他學張芝章草,書中橫畫,顯得質拙古樸,仍存隸意,且多有橫勢;他學鐘繇,增減骨肉,強化潤色與婉態妍華,而自成面目。筆勢遒勁,具有深邃高華之風韻和濃厚的書卷氣。工穩中藏流動,古樸中含典雅,無一筆失所,無一畫失節,百看不厭。最具晉人風格。 宗白華說:“晉人風神不滯于物,這優美的心靈找到了一種最適宜表現他們自己的藝術,這就是行草書,行草書純系一片神機,無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筆時點畫自如,一點一畫,皆有情趣,從頭至尾,一氣呵成,如天馬行空,游行自在。” 《喪亂帖》 永和十二年(356 年) 王羲之54歲 行草《喪亂帖》最能見出王羲之真情懷和真血性。此帖反映了喪亂時期羲之痛苦不安的心情。因無意于書,所以書法反而更自然,更顯心性個性。開始三行寫得比較平和規矩,行書筆意較濃,后兩行草意轉多,尤其是最后三行,已屬逸筆草草,但性情之真與喪亂之痛卻躍然紙上。此帖同《二謝帖》、《得示帖》共摹于一紙,早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傳說是鑒真和尚東渡時帶去的。 《遠宦帖》 行草《遠宦帖》筆力雄強,由龍虎之意態,用筆巧拙相濟,鋒芒咄咄逼人,縈帶儀態歷歷在目。 《奉橘帖》 王羲之《何如、奉橘帖》既具備楷書的工整,清晰可認,又存有行書的動感,活潑可現,字帶逸氣,章法蕭散。 《孔侍中帖、憂懸帖》
王羲之《孔侍中帖》《憂懸帖》筆力飽滿,鋒芒畢露。其書伸縮性大,體變多,縈回而剛健,生動而大美。 《平安帖》 王羲之《平安帖》祥和秀美,勻凈流麗,鋒實墨飽,字勢開張,行距疏朗空闊,可謂神品。 《初月帖》 草書《初月帖》,作品以質樸和隨意性給人以新奇的美感和逸筆草草的魅力。第二行最后一字“?!?,先寫右半部,后加左偏旁,以其行草流暢開草書倒插筆使轉之先河。倒數第二行未“具”字寫成“|”,一揮而下,力抵萬鈞。全帖點畫狼藉,鋒芒畢露,或似竹葉,或似蘭蕊,尾款一點一畫皆非直過,而是窮盡變化。結字大小不一,或長或短,欹斜平正皆隨性情和字形而定,行距錯落跌宕,變化莫測,使羲之頗受壓抑的暮年在筆墨之中得到盡情抒發,具有氣貫神完的感人力量。 《行穰帖》 草書《行穰帖》,用筆肥厚,圓渾,流暢,同王羲之《十七帖》、《初月帖》皆不類,但它那流暢的行筆和跌宕的章法,又可以見出羲之的草書風采。該帖已然打破章草的陳規,走出了自己全新的路子。筆力清勁,點劃精到,節奏清新,格調典雅。 《寒切帖》 草書《寒切帖》最為蒼茫精到,字體還殘留章草的某些筆法,字形大小疏密短長肥瘦倏忽萬變,章法通篇貫注,氣象內轉收斂,墨色枯潤相合,臻達神境。 《長風帖》 《長風帖》字字挺拔,筆筆奔放,圓勁激越,充滿動感。 《妹至帖》
王羲之《妹至帖》情感強烈,字與字之間,顧盼呼應,意態活潑飛動,神形合一。 《大報帖》 王羲之《大報帖》奔放躍動,頗具動態美,表達和抒發書家的情感。 《游目帖》
《游目帖》寫意性發揮到極致,用筆上起搶收曳,化斷為連,一氣呵成,變化豐富而又氣脈貫通。右軍的草書并非其最高成就,但他卻奠定了草書藝術的基礎,自晉代以來,凡作草書,無不受其影響。后來,王羲之的草書也遭到唐代書論家張懷瓘的批評,認為“有女郎才,無丈夫氣,不足貴也”。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王羲之書風是晉代尚“韻”書風的代表,傳達出晉人尚志氣平和、不激不厲的審美理想,這與唐代尚“法”的雄強陽剛書風的確不同。這僅是各自代表一代審美風尚而已,不宜強求一律。
文章來源:網絡。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