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一陰生,稍稍夕漏遲。 《思歸》——白居易 詩說節氣——夏至 夏至是一年中陽盛達到極點的時刻,而一旦陽盛達到極點,陰氣也就開始從地底上升,所以夏至又稱“一陰生”。 作為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夏至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就被古人采用土圭測日影確定了,通常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一天,是一年中太陽所能達到北半球的最高緯度,幾乎直射北回歸線。這一天過后,太陽直射的位置將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也開始逐漸變短。 節氣特點
夏至過后,盡管太陽直射點從北回歸線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但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所以氣溫仍將繼續升高,火紅的驕陽炙烤著大地,就連池塘的青蛙都忍不住發出炎熱的吶喊。
正是由于這時候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運動加劇,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于是“濕熱”成了這個時候最典型的氣候特點。 如何養生?
對于我們的身體來說,過熱過濕都會給自身健康帶來一定的損傷,而夏至滋長的一點點陰氣更是難以平衡我們體內的陽氣,所以如何“保陽順陰”就成了夏至養生的重點。也就是說在這個陰氣開始生長的時節,這時的養生保健,一方面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另一方面又要適應陰氣始生于下的變化,以保證陰氣的順利上升。
中醫認為“暑易傷氣”,由于夏至炎熱,熱能往外散,內部相對較寒,再者我們出汗多,毛孔張大,容易受到風寒濕邪的侵襲,何況夏至已經伏陰在內,所以這時候要注意溫陽補氣,防止濕邪侵入體內,造成身體受涼、酸痛等。
另外,夏季與心氣相通,夏季多汗易使心氣渙散,而中醫又有“汗為心之液”之說,大量出汗就會耗損我們的心氣,因而夏季調心也是非常重要的。而艾草本身就有溫通、活血化瘀的作用,點燃后,可以使熱氣內注,把深伏在人體內部的寒邪驅出體外,從而使人體陽氣充沛。同時,陽氣飽和還能改善因失汗導致的心氣虧損,使陽氣和心氣都得到呵護。 養心溫氣灸這里
在我們手上有兩個重要的穴位,分別是神門穴和少府穴,這兩個穴可以養心安神,發散心火,在炎炎夏日給自己的心田增加一絲涼意。 此時我們還可以通過氣海、關元、足三里這三個穴培補體內的陽氣,滋養我們的百脈,從而保健強身,提高身體免疫力。 夏至養生小知識
其實夏至養生,除了上面所說的艾灸養生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配合日常的飲食、起居等方面來進行調養,以更好地養護我們的身體。 清淡飲食多吃蔬果雜糧 夏至時節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 保持清涼 這個時候我們盡量穿淺色的衣服,這樣才能少吸熱;衣服的布料最好選用棉質及亞麻,這樣容易吸汗和透氣。 居室的話同樣要保持清涼,早晚室內氣溫低,應將門窗打開,通風換氣,而中午室外氣溫高于室內,應將門窗緊閉,拉好窗簾,只有保持陰涼的環境,才能使人心靜神安。 晚睡早起睡午覺 此時節,起居調養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盡量保持每天7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從夏至這天開始,最好保持午睡。因為在中醫理論中,夏至陰生,午覺是以陽養陰,只要能合上眼睛一會,就能達到很好的養陰效果。 本文由【艾艾貼訂閱號】綜合整理/原創 轉載請注明出處【艾艾貼訂閱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