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艾 傳遞愛 有愛有艾有健康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愛艾貼 冬病夏治,當屬三伏灸,通過三伏灸的調理,能有效地預防多種冬天可能出現的疾病,尤其對與腸、肺有關的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疾病和虛寒有關的關節痛的調理效果最為顯著。但這并不是說,沒有明顯疾病的人就與三伏灸無關。正所謂“未病先防”,即使沒有明顯的疾病,三伏灸也能補陽驅寒、預防疾病,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三伏灸日常保健的七個穴位
足三里是人體穴位中運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氣虛血虛、消化疾病首選足三里。足三里從古代起就被視作要穴,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足三里能夠提高免疫力。足三里有氣血雙補的功能,常用于調理頭暈、耳鳴、失眠、癱瘓、便秘、胃痛、腹脹,還可以用來防止老花眼、中風、調理高血脂癥等等。 艾灸方法:如果身體不錯只需進行日常保健,一星期灸2-3次,一次一個穴位不少于10分鐘,如果身體差,氣血差,那灸的時間需要長一點,最好是按摩后再灸,效果最好。
關元取穴簡單,四指并攏,置于臍下橫量,在小手指的下緣處取穴。具有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理氣和血、補虛益損,補一身之元氣等作用。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從古到今都把此穴作為保健要穴。老年朋友如果在伏天堅持灸關元穴,可調理尿頻尿急、前列腺等問題。
神闕,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肚臍眼”。我們知道,胎兒在母體的時候,是靠臍帶連接到胎盤接受母體的營養,古今以來,大家都十分注重神闕的保養,稱神闕為人體的“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本穴喜灸而禁針刺,能溫通元陽、復蘇固脫、調和脾胃、益氣養血。對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虛喘等有防治作用,還有提高免疫力、調節臟腑功能、延緩衰老的作用。可以按摩和艾灸法,其中按摩最簡單,艾灸最有效。 中脘在上腹部,取穴簡便,自己手臍上五橫指,即四寸處。中脘穴為腑會穴,同時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對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調節作用。尤其是對于胃的各種疾病具有良效,總之以調理消化系統為主,如胃痛、腹痛、腹脹、嘔吐、反胃、食不化、腸鳴、泄瀉、便秘、便血,現在常說的胃炎、胃潰瘍等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調。
命門在背部正對肚臍眼之處,有“生命之門”之稱,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所在。命門穴的功能體現了腎陽的作用,對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宮的生育功用有重要影響,對各臟腑的生理活動,起著溫煦、激發和推動作用,對飲食消化、吸收與運化,以及水液代謝等都有促進作用。因此認為是藏真火之穴。灸命門可培補腎氣,振奮腎經,使陽氣充盈盛行。
身柱,身柱子之意。位于后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處。常作為小兒強身健體的穴位,還具有益智健腦的作用。小兒臟腑嬌嫩,功能尚未健全,特別是肺、脾二臟較弱,因此小兒易感冒、發熱、咳嗽、哮喘、腹瀉、消化不良等癥狀,三伏灸期間艾灸身柱穴對以上疾病具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小兒皮膚嬌嫩,因而一定要小心,一般每次灸10-20分鐘,開始是隔日一次,灸一個月后可減少灸的次數,每周2-3次,也可以使用一些保護罩提高安全指數。根據小兒的身體狀況來定。如果小兒體質太差,易患感冒,還可配合風門、大椎等穴位調理,加強抗外邪的能力。
太溪在足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用力按壓時,腳趾會出現麻木感。太溪穴為腎經的原穴,是腎經原氣經過和停留的腧穴。腎藏精,分化陰陽,因此無論腎精虛還是腎陰陽不足,都可以用太溪穴來補養。 以上這些穴位,如果在三伏天艾灸,可以調理體虛病多的問題。如果長年堅持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三伏灸即將來臨,你準備好了嗎?關注我們,了解更多的三伏灸知識。 本文由【愛艾貼】公眾號整理或原創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