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孝雅楠 豆許可 宜興紫砂壺在千百年薪火相傳中備受人們的喜愛,正所謂“磨紫砂,尋文化,一壺在手,夫復何求。”2005 年,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宜興紫砂壺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強大的藝術生命,古往今來,無論是收藏家還是普通民眾,皆因紫砂的價值和妙趣而為之傾倒。 紫砂壺制作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口傳心授是其傳承的重要方式。近日,筆者了解到,北京聯合大學京韻文化社在歷史文博系的支持下立足于創新紫砂壺制作的傳承方式,得以讓這門古老的非遺文化受到更多民眾的關注。 陶器的發明是燦爛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江蘇宜興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綠洲,竹的海洋”之稱。宜興紫砂壺是陶瓷茶器之一,也是中國陶瓷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宜興天然的礦產資源和江南茶區豐富的陽羨茶資源,為紫砂壺的誕生創造了豐厚的物質條件。 紫砂壺是反映時代風尚的產物,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特征,各個時期各具特色。幾百年來,紫砂壺因其式樣之多、工藝之巧、藝術之高,為世人所稱譽,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宜興紫砂壺藝術通過特殊的載體和語言使之呈現出來,使之成為文化的載體。 據了解,宜興紫砂壺的造型及樣式一般分成幾何形器、筋紋器和花貨三大類。幾何形器以圓形、方形、多角形等基本幾何形態為主要造型的紫砂壺,俗稱“光貨”,又稱素器。幾何形器的紫砂壺線條簡練,簡潔大方。 筋紋器是指將自然形態規則化、結構形體精確化、工藝制作精巧化的一種紫砂壺造型類別。此造型主要將花瓣、瓜楞、菱花、云水等自然形體經過藝術抽象與提煉引入紫砂造型中,筋紋線條紋理清晰,疏密變化得體,凹凸有致,規范整齊而又生動流暢。 塑器又稱花貨,是指以自然界中瓜果花木、魚獸蟲魚,或者模擬自然形體的造型抑或是在方圓等幾何形體上進行堆雕裝飾的器皿,造型方法以純手工為主,包括堆、雕、貼、鏤,整體造型講究古樸大方,任何造型都可以是花貨紫砂器形象的語言。 清中期以后,紫砂壺與詩詞、書畫、金石融為一體,文化氣息更濃郁,尤其是以陳曼生為代表的文人壺的出現,賦予了紫砂壺形韻、文韻與趣韻,從而有其獨立的美學價值。紫砂壺的發展不僅映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讓我們看到了傳統融入現代的和諧。 歷史沿革 1976年發現的宜興羊角山紫砂古窯,被認為宜興紫砂源自宋代的依據。而記載宜興紫砂的正式文獻是明末人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書中記載:“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聞之陶家云,僧閑靜有致,習與陶缸、甕者處,摶其細土加以澄練,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當時的紫砂器僅為簡易用具,并非紫砂壺。 明朝正德年間,紫砂壺以把壺狀漸入人們的視野,但此時作為燒水的器具,并不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壺。真正的紫砂壺則是從明代供春開始,按《陽羨茗壺系》的記載,供春是學使吳頤山家的青衣,吳頤山在金沙寺讀書時,供春隨之給役,空暇“竊仿老僧心匠,亦淘細土搏胚,茶匙穴中,指掠內外,指螺文隱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現節奏”。供春一直被陶人視為“鼻祖”,流傳至今,我國現存有做壺者姓名的壺也從供春開始。 供春壺為紫砂壺初創期,以銀杏樹為型,仿造自然形態做出壺身,壺身凹凸有致,有適當的紋飾,制作工藝簡單,以手指按捏成型,造型古樸。明朝制作工具不發達,明式壺多以手工捏制為主,所以內胎時有指紋。 到了明后期,紫砂藝人創出了許多制壺工具,在紫砂的成型和藝術方面有很大的提高。時大彬創制了木模制壺方法,并開創了調砂法以及用泥片和鑲接成型技法,一直被沿用至今。這個時期也被稱為紫砂成熟期,壺藝發展趨于完善。 明清是紫砂發源和興起最為輝煌的時代,名家輩出,傳世之作更是精湛絕倫。每個時代紫砂壺的基本風格和特征都不盡相同,這也是屬于時代的產物所擁有的特點。當然每一個制壺藝人的手法也不同,紫砂壺在各個時期都是有著時代氣息和印跡的。 供春之后,宜興紫砂壺名手出現了“四名家”。其中董翰,號后溪,最早制造菱花式;趙梁,亦名趙良,善做提梁式。“四大家”皆是明萬歷年間制壺高手,記載中說董翰的壺文巧。四家壺至今十分鮮見。 據《陽羨茗壺系》記載,與“四名家”同時的另一位名家李茂林在紫砂壺制造史上另一貢獻是“另作瓦囊,閉入陶穴,故前此名壺,不免沾缸壇油淚。”瓦囊即今之匣缽,當時是用瓦做成一個大盒子,把紫砂壺坯放進去,連匣缽送進窯內燒成,壺坯房在匣缽(瓦囊)內,因受到保護,就不會沾染灰淚,這樣燒出來的壺表面就干凈,無油淚釉斑。而且,燒火的溫度通過瓦囊傳給壺坯,溫度比較均勻,壺身的顏色也就會均勻一致且純凈。李茂林這一發明,沿用至今。 明代代表人物還有紫砂制壺史上具有里程碑式人物的時大彬,他開始制作的時候還只是單純模仿供春,以大壺為主。從時大彬開始才改制小壺,當時耳目一新。把大壺改為小壺,是同當時社會上士大夫、文人的愛好有關系的。時大彬的作品,造型典重,比例均勻,制作工整。他所制的“大彬提梁壺”和“書扁壺”堪稱紫砂圓器中的杰作。 明代的紫砂壺造型渾厚,古樸大方,比例協調,泥質顆粒較粗。這一時期做壺人吸取歷代制陶經驗,逐漸發明了“捏塑法”“打身筒”“鑲身筒”的基本成型方法。但這一時期的紫砂陶器受技術影響,原料不純,淘練不精,成品較粗糙,色澤較單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