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經方大家【胡希恕】《湯液經方》

     負鵬載舟 2017-06-23

    經方大家【胡希恕】《湯液經方》

      



    garolee

    最近學習胡老的經方理論,查遍論壇僅聊聊2個帖子,如此豈不埋沒了胡老的智慧!一點一點摳鍵盤,讓好文與大家共賞。
    一、胡老簡介
    胡希?。?899—1984),沈陽市人,師承清末舉人王祥徵。青年時期跟隨朱壺山學習,1936年懸壺于京城,1952年約陳慎吾、謝海洲共同開設私立中醫學校,1958年調入北京中醫學院,1984年病逝,享年86歲。胡先生行醫50余載,早年即以“經方派”著稱。20世紀60年代初,其“《傷寒論》的六經論治與八綱的關系”的報告,《人民日報》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是解決“歷代醫學家缺乏論述的難題”;20世紀80年代初期,日本中醫界稱贊胡老是“中國有獨特理論體系,著名的《傷寒論》研究者、經方家”。劉渡舟說,“每當在病房會診,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獨排眾議,不但辨證準確無誤,而且立方遣藥,雖寥寥幾味看之無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學也?!?/font>
    二、胡老的傷寒觀
    其一,胡先生認為《傷寒論》取法于《伊尹湯液經》,為最古三大流派(神農本草、黃帝針灸、素女脈訣)的神農本草派。其根據為:晉代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稱“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農本草經》以為湯液”;宋刻《傷寒論》序也有“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的記載;從藥物理論來看,更能看出《傷寒論》《神農本草經》本一脈相承。他指出,研究傷寒應重視它與《黃帝內經》體系有別。其二,胡先生指出《傷寒論》于三陽篇,先太陽、次陽明、而后少陽,于三陰篇,也是先太陰、次少陰、而后厥陰,均把半表半里置于最末,這是論述上的需要或安排,但并不代表傳變次序如此,臨證也絕無陽明再傳少陽,尤其傳變又復回太陽之證。他強調厥陰不是傷寒的最后階段,只是重要的轉歸或樞紐。其三,胡先生提出《傷寒論》的六經辨證不是臟腑經絡辨證,而是八綱辨證。他認為,由于虛、實、寒、熱從屬于陰陽,故無論病位在表、在里以及在半表半里,均當有陰陽兩類不同為證的反應,這樣三而二為之六,即病見之于證的六種基本類型,所謂六經病(證)是也。太陽少陰為表,陽明太陰為里,少陽厥陰為半表半里。太陽為表之陽,少陰為表之陰;陽明為里之陽,太陰為里之陰;少陽為半表半里之陽,厥陰為半表半里之陰。
    三、初讀胡老論述之感受
          1、中古醫學之仲景流派以神農本草、伊尹湯液為底本,注重臨床實踐,摒棄了紛繁理論和前人謬誤。簡言二字:樸素!惜后世諸家竟入繁雜。
          2、仲景以“病脈證治”為綱要,以陰陽統領“寒氣水熱虛實”,以三才(表、里、半表半里)六經為線路而行辯證論治。



    中國湯液經方
    (傷寒雜病論傳真)
        馮世綸  張長恩
        閆志安  劉秀清  孫彥鵬
        李惠治      張舒君
        段志鈞      樊正倫
        薛雁軍
    人民軍醫出版社
    第一篇 中國湯液經方考究

    1
    ┏━━━━━━━━━━━━━━━━━━┓
    《傷寒雜病論》溯源
    ┗━━━━━━━━━━━━━━━━━━┛
        “大凡一門科學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必然要產生多種認識的方法,以至發展成不同的流派……醫學亦毫不例外?!边@是任應秋教授生前的明論?!秱s病論》屬于哪一流派?因歷史上種種原因,一些文獻一直認為《黃帝內經》是我國最古最早的醫書,張仲景是根據《內經》撰寫了《傷寒雜病論》的,中醫只有岐黃一派。這是難以令人置信的。今筆者不揣淺陋,對《傷寒雜病論》的撰成談一點個人看法。
    一、《傷寒病論》與《馬王堆漢墓帛書》有著親緣關系

    1973
    年我國長沙出土的《馬王堆漢墓帛書》中,有不少與《內經》、《傷寒雜病論》相似或相同的內容。《帛書》成書年代早于《內經》,它下葬于公元前168年,距《傷寒雜病論》著成時問約350年。由此可知,張仲景所處的時代,能看到的醫書不僅有《內經》,而且還有《帛書》、《神農本草經》等。引人注目的是,比較《傷寒雜病論》與《帛書》的內容,可看到有許多息息相印的地方。如對痙病的治療,《帛書》以發汗(“汗出到足")為要?!秱s病論》有關痙病的證治有10余條,其治療方法也用汗法,如用葛根湯、栝蔞桂枝湯等。所不同的是,《帛書》在論述痙病的成因時,只提到了“風入傷”,而《傷寒雜病論》強調了發汗過多是痙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見,《傷寒雜病論》與《帛書》及其同期的醫書有著一定聯系,其中不但可以看到張仲景對前人的繼承,而且還可以看到張仲景對治療痙病不得法的批判。即張仲景通過醫療實踐,對治療痙病的經驗給予了繼承和發揚。如“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等,是說《帛書》中及同時期的醫書所記載的一些治療方法如大發汗、灸、熏、熨等強行發汗是不正確的,其主要錯誤是沒有注意維護津液,而造成了痙病的發生或使痙病加重。因此,《傷寒雜病論》中不再有用熱熨發汗治痙的記載。更引人注意的是,《帛書》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可知當時盛用灸法,不正確的灸法可導致痙病的發生或加重。在《傷寒雜病論》里可以看到對這些不正確治療的批判,如“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瘋"、“微數之脈,慎不可灸”、“痙病有灸瘡難治”等。

        再從所用方藥看,也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如風引湯很類似《帛書》又如用冬葵子治療小便不利,用烏頭治痹痛,用燒裨散(女子布)治療瘥后勞復、陰陽易(體虛熱性病)等,都近似于《帛書》的內容。說明張仲景沿用了《帛書》的方藥經驗,《傷寒雜病論》與《帛書》有著一定親緣關系,這種親緣關系遠比《內經》明顯和密切。
    二、《雜病論》與《神農本草經》一脈相承
        任應秋老師認為中國醫學最古的派別為三:一日黃帝針灸,二日神農本草,三日素女脈訣,并認為張仲景系神農本草一派。這是很符合歷史實際的。關于《神農本草經》一書的著作年代,醫史學家爭論不一。晉·皇甫謐《甲乙經》序云:“伊尹以亞圣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宋刻《傷寒論》序也有“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的記載。果是如此,則《神農本草經》的撰成當是商湯以前,確切與否,有待考證。還有不少人認為是“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即公元12世紀完成的作品。"不管怎樣,它成書于《傷寒雜病論》之前,這是肯定的?!秱s病論》用藥品90多種,其中70多種主要藥物均為《神農本草經》所載。因此,高學敏教授認為,不論從臨床用藥、配伍法度,還是從藥物制劑上看,《神農本草經》對《傷寒雜病論》都有巨大影響。筆者認為,從藥物理論上看,更能看出《傷寒雜病論》與《神農本草經》是一個體系?!渡褶r本草經》在論述藥味功能時,是從病證特點描述,而不見臟腑、陰陽生理理論。如干地黃、鱉甲、阿膠等后世稱謂的養陰藥,只記載“干地黃,味甘寒,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薄镑M甲,味咸平,主心腹癥瘕堅積、寒熱,去痞”?!鞍⒛z,味甘平,主心腹內崩、勞極、瀝瀝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輕身益氣。"而從無論及“養陰”、“滋陰”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傷寒雜病論》也看不到“養陰”、“滋陰”之說。張仲景用鱉甲,只是取其“主治心腹癥瘕、痃瘧(瘧母)”,也不是用其養陰作用。因此,從理論體系看,《傷寒雜病論》與《神農本草經》一脈相承。
    三、《雜病論》雛形是《湯液經法》
        《漢書藝文志》記有“醫經七家”,“經方十一家”,經方十一家中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稘h書》記載的是公元前24年至公元206年的史實,《傷寒雜病論》成書于公元208年左右,可知張仲景不但能看到各醫經家之論,而且能看到經方家各家之說。那么,他撰寫《傷寒雜病論》主要受哪家的影響呢?歷史上曾有一些文字記載,如晉·皇甫謐在《針灸甲憶經-序》中說:“伊尹以亞圣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后人因謂仲景取法于《伊尹湯液經》,但是,使人生疑的是,《漢書》所記載的《湯液經法》是否就是《伊尹湯液經》呢?好長時間沒有佐證,未能明晰。近有馬繼興等專家經多年的考證,出版了《敦煌古醫籍考釋》一書,使人們如撥云見日,看到了《傷寒雜病論》的淵源。尤以《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記述最詳:“漢晉以遠,諸名醫輩,張機、衛汜、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皆當代名賢,咸師式此《湯液經法》……。”陶隱居云:“依《神農本草經》及《桐君采藥錄》上中下三品之藥,凡三百六十五味……商有圣相伊尹,撰《湯液經法》三口,為方亦三百六十首……今檢錄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備山中預防災疾之用耳。檢用諸藥之要者,可默契經方之旨焉?!飧刑煨?,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法明悉,后學咸尊奉之。’’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漢晉以前許多著名的醫生都看到過伊尹所撰的《湯液經法》。南北朝時期陶弘景從《湯液經法》檢錄六十首,記載于《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中,張仲景主要依此撰寫了《傷寒雜病論》?!渡褶r本草經》、《湯液經法》、《傷寒雜病論》一脈相承,皆屬于經方體系。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中的許多方劑和其適應證,都可以在《傷寒雜病論》中找到相對應的方劑和適應證。如小補心湯方證即栝樓薤白半夏湯方證;小瀉心湯方證即瀉心湯方證;健中補脾湯即小建中湯方證;小陽旦湯方證即桂枝湯方證;大陽旦湯即黃芪建中湯加入參湯方證;小陰旦湯方證即黃芩湯加生姜方證;小青龍湯方證即麻黃湯方證;小朱鳥()湯方證即黃連阿膠湯方證……。尤其是二旦、六神、大小等方證,從方劑配伍、藥量、炮炙、服法等來看,均與《傷寒雜病論》相符。因此,馬繼興等認為:“本書此節各方與仲景著作相似,足以證明兩者確實同源于《湯液經法》”。關于《湯液經法》中方藥名用二旦、六神名之,而張仲景改為以某藥名之的原因,陶弘景也說得很清楚:“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藥名之,以推主為識之耳”。可知《湯液經法》是《傷寒雜病論》的原始藍本。
    2
    ┏━━━━━━━━━━━━━━━━━━━━━━━━━━━━━━━━━━━━━━━━┓
    ┃《傷緬寒雜病論》與《馬王堆漢墓帛書》和《內經》  
    ┗━━━━━━━━━━━━━━━━━━━━━━━━━━━━━━━━━━━━━━━━┛
        長期以來,一些人認為《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是我國最古最早的醫書,因而認為張仲景是根據《內經》撰寫了《傷寒雜病論》。近來有不少國內外學者對此抱有質疑,但因證據不多至今未能改變這種觀點?!恶R王堆漢墓帛書》(以下簡稱《帛書》)的出土,給了人們考證的機會,今提出一點不成熟的看法,以供同道參考。
    一、從《帛書》的成書年代看
        不論從字體和內容看,《帛書》的產生不晚于秦漢之際,當早于《內經》纂成時期。在《帛書》中有不少與《內經》相同的內容,如《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全文和體例接近《內經·經脈篇》;竹簡《十問》中有“黃帝問日”等字樣。因此張仲景有可能繼承于《內經》,更有可能繼承于《帛書》或與《帛書》同期的醫書。
    二、從治痙的方法看
        痙病是以肌肉痙攣為主的疾病,根據發作的部位、癥狀特點可稱為瘼疭、拘攣、拘急、嬰兒索痙、嬰兒病痢等?!恫瘯泛汀秱s病論》都有這些類似的稱呼。《帛書·五十二病方》所記“傷痙"3033行、343 6行、4l42行、4344行等處,嬰兒索痙一處(4547),嬰兒病癇一處(4850),嬰兒瘼一處(5155)。其治療方法有:

    (1)
    熱熨發汗:“傷痙:痙者,傷,風入傷……熬鹽令黃……以熨頭……汗出多,能詘()()(303 3);索痙者……取封殖土……鹽一合撓而蒸,以通熨直胃攣筋所”(4547)


    (2)
    服藥發汗:“傷痙者,擇薤一把,以敦()酒半斗()沸,飲之,即溫衣陜()坐四旁,汗出到足”(43)。


    (3)
    攻下:“傷而痙者,以水財煮李實……寒合,以飲病者”(34)。


    (4)
    吃犬肉合酒:“傷而痙者,小剿一犬,滿薛半斗……即有痙者,以三指一撮,和以溫酒一杯,飲之”(4 l42)


    (5)
    外用清熱解毒:“黃芩、甘草相半,即以豬膏財足以煎之。煎之沸,即以布捉之,抒其汁,口傅口”(44)


    (6)
    藥?。骸皨雰翰柗剑±孜踩w,以豬膏煎和之……以浴之”(4850)。


    (7)
    祝由:(5 15 5)

        《傷寒雜病論》論述痙病的成因有:
        6條:“太陽病……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瘼癜,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font>
        2 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font>
        30條:“問日: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因加附子參其問,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
        8 6條:“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l l 6條:“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傷寒雜病論·痙濕喝病》專篇論述痙病的成因有:
    4條:“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font>
    5條:“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font>
    l0條:“痙病有灸瘡難治?!?/font>
    關于痙病的治療,《痙濕喝卜篇有如下幾條:第11條:“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樓桂枝湯主之。"1 2條:“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能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font>
    1 3條:“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齲齒,可予大承氣湯?!?/font>
    比較可以看出,兩書都用了汗法和攻下法治療痙玻但《傷寒雜病論》已不用祝由、蒸熨等強行發汗法,尤其是用汗法治療時,強調了辨證論治,分為剛痙和柔痙,并注意了生津。
    《帛書》對痙病的形成,只提到了“傷,風入傷”,局限于受外傷后的風入傷(破傷風);至于諸傷的癥狀,未曾說明,只有藥方。而《傷寒雜病論》則把各種原因造成的痙病詳予論述,得出不論何種痙病,其成因多是人體津液被熱()邪所傷,或發汗太多,或攻下傷津,致使肌筋推動津液濡養,從而出現拘攣,甚則噤口齡齒、臥不著席、角弓反張等;治療采取清熱生津的原則,表實用葛根湯,表虛則用栝樓桂枝湯,里熱用大承氣湯,無邪里虛用芍藥甘草湯等,處處維護津液,以使筋肌得養,痙攣自止。
    由此看出《傷寒雜病論》與《帛書》時代的醫學有著一定聯系,從中既可看到對前人的繼承,還可看到對治療痙病不得法的批判。
    如“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等等。說明秦漢時期的一些治療方法如大發汗,用灸、熏、熨等強行發汗是不正確的,其主要錯誤是沒注意維護津液,從而造成痙病的發生或使痙病加重。這也可能是《傷寒雜病論》沒有用熱熨發汗治痙的原因。從《帛書》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可知當時盛行灸第2 筋寒雜病論》與《馬王堆漢墓帛書》和《內經》法,而不正確的灸法可造成痙病的發生,或加重病情,在《傷寒雜病論》里則可看到對這些不正確治療方法的批判或引為教訓,如“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縶瘇”,“微數之脈,慎不可灸”,“痙病有灸瘡難治”等。
    三、從所用方藥看
    《傷寒雜病論》中的風引湯很近似《帛書》諸傷方第一方藥,其理由有如下幾點:
    1.諸傷方中第一個方子組成:能辨清的只有四味,即草、桂、姜、椒?!案唷辈恢i膏還是石膏,因方后說明是“日一飲”,并加酒服,可知本方不是用于外傷后止痛、止血,而是治受諸傷后出現的寒熱、痙攣等,因此應是石膏的可能性大。辨不清的20個空格說明還有其他藥味,而風引湯除了有甘草、桂枝、干姜與該方相同外,還有大黃、龍骨、牡蠣、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寒水石、石膏等,如果諸傷方中的“口膏”為石膏,那么兩方則有4味藥相同,其他8味藥恰是20個字填20個空格,所不同的是沒有用椒。
    2.風引湯的適應證為:“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癇縶瘇,日數十發,醫所不療,除熱方?!贝藶橹T傷易出現的癥狀。
    3.風引湯方后說明“取三指撮”,這在《帛書》的方后說明中也多次出現。
    以上說明,風引湯與《帛書》諸傷方的第一方藥相似,說明可能是由該方變化而來,或是《帛書》同期行之有效的方子。
    其他用藥如用冬葵子治療小便不利,烏頭祛寒痹痛,燒煇散治療體虛熱性病等,都說明《傷寒雜病論》沿用了《帛書》的用藥經驗,而《內經》沒有這些相似的方法和方藥,從而證明《傷寒雜病論》與《帛書》有親緣關系。
    四、從史書記載看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記有“經方十一家”,其中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可惜書失傳。但晉·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序》中說:“伊尹以亞圣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這提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主要取法于《伊尹湯液經》?!抖鼗凸裴t籍考釋·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更肯定了這一點:“漢晉以遠,諸名醫輩,張機、衛汜、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皆當代名賢,咸師式《湯液經法》?!飧刑煨校浄街?,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后學咸尊奉之”。又據張仲景的治學方法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說明其除了繼承了《湯液經法》外,還參考了當時許多經方書和包括《帛書》在內的醫書而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從其內容及體例看,本書仍屬于經方體系?!秲冉洝吩凇稘h書藝文志-方技略》被列為醫經,《帛書》所載既有醫經內容,又有經方內容,因此《傷寒雜病論》與《帛書》親緣遠比《內經》要近。
    從以上四點可以看出,《帛書》與《傷寒雜病論》有著一定聯系,這種聯系不是說張仲景是根據《帛書》寫成了《傷寒雜病論》或《傷寒雜病論》是由《帛書》發展而來的,而是說在秦漢時代己出現了許多醫經、經方醫書,張仲景所處的時代是能看到這些醫經和經方醫書的,并有機會繼承這些醫書?!案鞒屑壹肌币舱f明當時醫學派別是很多的,醫書也是很多的,決不是只有《內經》一家。至于要吸取哪些內容,要決定于張仲景其人和醫學實踐的發展。張仲景通過醫療實踐,把一些用之有效的方法方藥記載下來,加以改進(或《湯液經法》已經改進?);而對一些不正確的治法方藥如熏蒸、熱熨強迫出汗、祝由等,則給予剔除。從《傷寒雜病論》的內容看,它是治療外感和內傷諸多廣泛疾病的醫書,不僅有眾多有效的方藥,而且有嚴謹、科學的理論體系,這是《內經》所不能完全具備的(或說不是一個體系)。因此,那種認為“《傷寒雜病論》是否是《內經》基礎上發展而來"和“根據《內經》寫成"的推論,應該考慮到這些論據。

    [
    原文載于國醫論壇,1 99 1,(2)3]

    3
    ┏━━━━━━━━━┓
    經方探究  
    ┗━━━━━━━━━┛
    一、經方的概念
    張湛日:“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比藗冏怨潘钌薪浄?,但真正認識經方是非常不容易的。??陕牭饺藗冏h論‘經方派’、‘時方派’等,但何謂為經方?一般人又是很難說得清楚,即便是從事中醫工作者也各說不一。如有的認為:“經方者,乃經典著作中之藥方也,或日:經,常也。經方者,謂其乃醫家所謂常用之藥方也"又《中醫詞釋》謂:“指漢代以前的方劑:①《漢書·藝文志》記載經方十一家,實際上是指漢以前的臨床著作;②指《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所載之方劑;③指《傷寒論》、《金匱要略》所載之方劑。目前持此說的人占多數"?!掇o?!分^:“經方,中醫學名詞,古代方書的統稱,后世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中的方劑為經方,與宋元以后的時方相對而言?!边€有的認為:“所謂經方,顧名思義,亦即經驗之方。它是前人在醫療過程中久經實踐反復驗證的有效方劑。經方的涵義,在中醫界有兩種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個醫家所收集和積累起來的有效方劑;二是指漢代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之方劑。而一般多指后者"。造成說法不一的原因,一是中國尚缺乏一部權威性的醫學史書,更主要的是缺乏對經方的真正了解。
    二、經方的源流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記載有:“醫經七家,經方十一家”。醫經七家,指《黃帝內經》十八卷、《扁鵲內經》九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旁篇》二十五卷、《外經》三十七卷、《外經》十二卷、《外經》三十六卷。經方十一家,系指《五臟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臟六腑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臟六腑癉十二病方》四十卷、《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黃帝扁鵲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臟傷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臟狂顛病方》十七卷、《金創疭瘛方》三十卷、《婦女嬰兒方》十九卷、《湯液經法》三十二卷、《神農黃帝食禁》七卷”。這可能是有關經方的最早記載,其中的‘家’,當指書目名或收藏者。這些書多數已失傳,抄錄這些書名,從中可以分析,經方最初的含義確是指古代臨床著作、記載經驗之方,不過其中有一些著作,已不僅僅是記載方藥組成及治何病()的簡單記載,而是有了方劑理論。
    這在班固所加的批注可看出:“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于外,是所獨失也。"經方治病,是以藥味的寒熱溫涼不同屬性,來治療人體不同部位的寒熱虛實疾病,使人體達到陰陽平衡。治病時分辨病位的深淺,用藥辨別五苦六辛及寒熱溫涼,已體現了中醫八綱辨證論治精神,這里實際孕育了辨證論治體系的形成。這里應特別注意《湯液經法》,該原書雖已失傳,但一些內容被梁代陶弘景記載于《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書中,更重要的是,書中詳述了經方源流:“陶隱居云:依《神農本草經》及《桐君采藥錄》,上中下三品之藥凡三百六十五味,以應周天之變,四時八節之氣。商有圣相伊尹,撰《湯液經法》三口卷,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藥為服食補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藥為療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藥,為殺蟲避邪癰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實萬代醫家之規范,蒼生護命之大寶也。今檢錄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備山中預防災疾之用耳……檢用諸藥之要者,可默契經方之旨焉?!飧刑煨薪浄街危卸⒘瘛⒋笮〉葴N裟详枏垯C,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后學咸尊奉之”。《湯液經法》是商代的伊尹所著讓人難以置信,但其書名在《漢書·藝文志》有記載,其書確行于世可信,且在《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看到經方六十首,即以道家大孝二旦、六神為方劑名稱的五十首,再加急救、雜方十首。并且還記載了張仲景據《湯液經法》撰成了《傷寒雜病論》。這就是說,《傷寒雜病論》的主要方證來自于《湯液經法》。
    如果對照兩書中方證來看,可看到方劑的組成和方劑的適應證是大致相同的,如《湯液經法》中的小陽旦湯,方藥組成為: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姜()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適應證為:治天行病發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干嘔者。
    《傷寒雜病論》中的桂枝湯,方藥組成: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姜()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適應證為: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兩者方劑組成和適應證基本一致,就連煎服法、注意事項也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傷寒雜病論》中的桂枝湯在適應證前冠以太陽病,并且論述更詳。更不同的是,論述了以桂枝湯加減治療不同的適應證有三十多方證。又如《傷寒雜病論》的小柴胡湯源自于《湯液經法》的大陰旦湯,其方藥組成為:柴胡八兩,人參、黃芩、生姜各三兩,甘草()二兩,芍藥四兩,大棗十二枚,半夏()一升。適應證為:治凡病頭目眩暈,咽中干,每喜干嘔,食不下,心中煩滿,胸脅支痛,往來寒熱者。兩者的方藥組成和適應證基本相同,只是小柴胡湯去掉了芍藥,可見張仲景通過臨床實踐,對方劑組成進行了加減,使方證更加完善。這種變化還可見于黃芩湯(小陰旦湯去生姜)、黃芪建中湯(大陽旦湯去人參)等方證上。
        由以上可看出,經方初步形成于西漢,它是古代諸多醫家、道家的經驗醫方的統稱,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不斷總結方劑和適應證的經驗,這便是《湯液經法》的集成,其書中的大孝二旦、六神等方,不但總結了前人的方證經驗,也孕育了經方理論的形成。如《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日:“陶云:陽旦者,升陽之方,以黃芪為主;陰旦者,扶陰之方,以柴胡為主;青龍者,宣發之方,以麻黃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為主;朱鳥者,清滋之方,以雞子黃為主;玄武者,溫滲之方,以附子為主;補寒之方,以人參為主;瀉通之方,以大黃為主。此八方者,為六合,八正之正精,升降陰陽,交互金木,既濟水火,乃神明之劑也。"這是陶弘景以道家思想總結的應用經方的理論。張仲景以醫家經驗,總結經方的方證撰寫《傷寒雜病論》時“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但以某藥名之,亦推主為識之義耳。即方證來自《湯液經法》,但根據醫療實踐進行了改進、總結、整理,方劑名改道家習稱,以主要藥為方名,一看方名便明了方劑主要組成及功能。更重要的是從八綱辨證總結出、提高為六經辨證,這便是《傷寒雜病論》的主旨。也就是說,經方發展到《傷寒雜病論》,已是有豐富的方證并以六經辨證為指導的理論體系。
    其形成過程可由簡圖所示。
    《神農本草經》《湯液經法》《傷寒雜病論》
    道家思想文化方證豐富積累方證經驗總結提高
    古代諸多醫方醫理八綱辨證六經辨證
    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由以上可看出,經方在東漢以前自已形成,至東漢《傷寒雜病論》著成,已形成了完整的辨證論治體系。也就是說,經方是獨立存在于漢代,《辭?!匪Q“與宋元以后的時方相對而言”,顯系畫蛇添足。不過《辭海》冠以“后世稱”,因后世有了“時方”才與“經方”相對,這確是不少人的觀點。這些劃分主要是從時間前后著眼,并不能概括兩者的特點,事實上在“時方’’中都有如桂枝湯、小柴胡湯、瀉心湯、腎氣丸等很多經方,之所以不再叫經方,實際主要是指導用方的理論不同了。也就是說,經方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敖浄街?/font>",不僅是指其代表的方劑,還指其代表的方證及指導理論。
    三、經方的特點
    許多人稱贊經方謂:“經方的特點,藥少而精,出神入化,起死回生,效如桴鼓”。這主要是評價經方方劑的功效,當然是經方的特點之一,其更突出的特點則是獨特的理論體系。
    由以上可知,經方發展到《傷寒雜病論》,已形成了完整的中醫學派——經方學派,它具有獨特的、科學的理論體系。對其科學性多已公認無爭,但對其獨特性尚缺乏足夠的認識。其原因不止一端,東漢后至宋朝前《傷寒論》被秘藏江南而不傳;王叔和的整理、成無己以《內經》注《傷寒雜病論》起到莫大作用,于是張仲景依據《內經》撰寫了《傷寒雜病論》之論流傳于世,它的理論與《內經》也就沒有什么獨特之處。但隨著考古、考證及臨床實踐的發展,人們漸漸發現,經方是具有獨特的醫療體系。劉渡舟老師在晚年終于悟到中醫有派系之分,他說:“我從‘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兩個‘本’字中悟出了中醫是有學派之分的,張仲景乃是神農學派的傳人”[5]。這正告我們,張仲景是經方的杰出傳人,從學派不同入眼,則可洞察經方的主要特點。
    其一秉承道家思想從《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已知,經方的發展,是從《神農本草經》、《湯液經法》等到《傷寒雜病論》,其方證主要來源于道家的大孝二旦、六神等。就是說,經方的框架、根源于道家、受道家思想影響,受到醫史學者肯定。更重要的是,從《傷寒雜病論》的主要內容看,老子《道德經》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影響著經方的理論和治療。如表證,是人體患病,正邪相爭于體表,人體處于欲借排汗的自然良能推邪外出而不得汗出的時機,此時借助藥力發汗解表,所用方劑如麻黃湯、桂枝湯(表陽證)、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細辛湯(表陰證)等,是順應人體欲借汗出驅邪的自然良能來治愈疾玻其他如里證,邪熱在下,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等攻下;邪熱在上,用瓜蒂散吐法;邪在中,用白虎湯等清法(里陽證);里中寒,用理中湯等溫中法(里陰證);半表半里證,邪居半表半里用和法,治用小柴胡湯(半表半里陽證)、烏梅丸、柴胡桂姜湯(半表半里陰證)等,皆是順應人體自然的良能,即經方的治病之道,皆遵循“道法自然”的思想。
    其二不用五行學說從《傷寒論》的內容看,不見五行的蹤影,這是因為,經方的發展史,是從癥狀反應上總結的治療經驗,重視癥狀反應,略于邏輯推理。是先由經驗方的積累,到諸多方證,由諸多方證分類而產生八綱、六經辨證,也就無須用五行學說去推理,所以六經辨證不用五行辨證,是區別其他中醫理論的關鍵。此外,在《傷寒論》書中可以看到近似于《馬王堆漢墓帛書》的內容,如冬葵子治小便不利、烏頭治痹痛、燒煇散治瘥后勞復陰陽易、風引湯除熱癱癇等,說明《馬王堆漢墓帛書》也是經方派系,“書中看不到五行學說”,也示經方不用五行學說。以此分析,當知《金匱要略》第一篇顯不屬經方理論體系,我國著名經方研究者胡希恕指出:“此篇的文章聲調和學術源流顯與辨傷寒例脈證并治諸篇為一家之言,而與仲景所論大相徑庭,當系叔和撰次之文",不無道理。
    日本的“古世方”派興起后,認清了這一點,在研究經方時,“剔除了陰陽五行籠統的推測與假說,重視仲景學說的方證相對,以證定方的實踐醫學"[7],也是證明。從經方形成特點“藥少而精,出神入化,效如桴鼓"來看,不摒棄五行學說是做不到的。例如遇有:“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這一證候時,如用五行、五臟辨證則會出現二種甚至二種以上的辨證結果,而經方辨證從癥狀反應認證只有一個結果、一個方證,那就是桂枝加桂湯。
    其三獨特的理論體系經方發展到《傷寒雜病論》己形成了辨證、用藥完整的、獨特的理論體系。它的獨特之處,即是六經辨證和方證體系。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是,《傷寒雜病論》以方名證,如書中有桂枝湯證、柴胡湯證等,這些方證名,不僅代表其方藥組成及功用,而且還代表了病位、病情,即六經所屬。如桂枝湯證,它代表方藥組成是桂枝、芍藥、生姜、大棗、炙甘草。功用是調和營衛,發汗解表,病位屬太陽玻又如小柴胡湯方證,它的方證概念不僅包括方藥組成,即柴胡、黃芩、人參、生姜、大棗、炙甘草、半夏,又包括其功用是適用于太陽病不解,致血弱、氣勁腠理開,邪氣因入,出現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的半表半里之證,即用于少陽病的方劑。諸多方證的不同、治療疾病不同,有規律、按八綱分類即形成六經辨證體系,體現了中國醫學辨證論治的獨特體系,也即經方的主旨。
    總之,經方是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方證體系中醫學派之一,其代表著作是《湯液經法》、《傷寒論》等,其主要特點是用六經辨證(而不用臟腑辨證)和辨方證。張仲景著成《傷寒雜病論》是繼承和發展了經方方證和理論,張仲景是經方的杰出傳人。其學術特點和理論體系應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劉渡舟 當代醫家論經方.第l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 993120
    馮世綸。經方傳真.第l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41
    黃榮宗等.醫方臨證指南.第l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 9982
    馬繼興等.敦煌古醫籍考.南昌:汀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127
    朱意志.經方臨床應用與研究.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19973
    甄志亞等.中國醫學史.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l 98327
    劉渡舟.當代醫家論經方.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l 9933l
    劉渡舟.使用經方的關鍵在于抓主證.北京中醫學院學報,l 98 l;22(4)76[原載于中國醫藥學報,20021 7(7)426]









    4
    ┏━━━━━━━━━━━━━━━━━━━━━━━┓
    經方筋寒論》的辨證論治體系
    ┗━━━━━━━━━━━━━━━━━━━━━━━┛
        一、什么叫辨證論治
        辨證,是中醫通過四診,搜集疾病所反應的癥狀,并用中醫理論加以歸納分析,判明所患疾病的病性、病位,而明確疾病的證候,再進一步辨明所屬之證,這一過程稱為辨證。論治,即據證用藥。它的特點是,病人和醫者共同參與癥狀的搜集(獲得信息),醫者根據中醫理論歸納分析辨明所屬證候(信息分類),再具體辨明為何證(治療具體信息),據證用藥(信息處理),這便是治病的全過程。
        中醫常用的辨證方法: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六經辨證等。《傷寒論》用的是六經辨證。
    二、《傷寒論》的辨證論治的形成
    辨證論治,又稱辨證施治,為中醫以方藥治病的傳統特殊方法,它是我們歷代祖輩于長期的疾病斗爭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大奇績。有文字記載的經方十一家之一的《湯液經法》即集此總結的最早典籍。不過這里要說明的是,本是廣大人民的勞動果實、科學總結,均一一記在帝王宰相們的功德賬上,如《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湯液經法》佚失,后世流傳有《伊尹湯液經》,所指可能是《湯液經法》。實際《傷寒論》的主要內容來自《湯液經法》。晉·皇甫謐所著《針灸甲乙經》序中說:“伊尹以亞圣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倬罢搹V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笨梢姀堉倬暗摹秱摗分饕〔挠凇稖航浄ā?。謂論廣者,當不外以個人的學識經驗,或問有博采發揮之處,后人以用之多驗,《湯液經法》又已失傳,遂多以為張仲景獨出心裁之作,因有方劑之祖、醫中之圣等過譽無稽之推崇。試問在科學尚未全面發達的古代,只于變化多端的癥狀反應上,探求疾病的發展規律,并于此規律的基礎上,制定出多種多樣具體的證治驗方,若不是在長久的年代里,和眾多的病體上,歷千萬次的反復觀察、反復實踐、反復總結,又如何可能完成這樣百試百驗的結論?故無論是伊尹還是張仲景,都不會有這樣奇績的發明,而只能是廣大勞動群眾在不斷與疾病斗爭實踐中,逐漸積累起來的豐碩成果。它有很長的歷史發展過程,而絕不是亦不可能是某一個時代,更不要說某一個人,便能把它創造出來。《湯液經法》的出世,即標志了辨證論治方法的成長,但《湯液經法》亦不會出于遙遠的商代,更與伊尹無直接關系。至于張仲景,也不外是《湯液經法》的杰出傳人。《湯液經法》已不可得,但經考證,《傷寒論》的主要內容源自于《湯液經法》。賴有仲景書則久經實踐考驗的辨證論治經驗,幸而流傳下來,對于辨證論治的研討,因此有了惟一可靠的藍本。《傷寒論》的辨證論治既是來自于實踐,肯定它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科學規律,是過去用之有驗,現在用之也驗,將來用之必然還有驗,這是無爭的事實。不過時至今日,對于《傷寒論》的辨證論治的實質尚未真正理解,鑒于此,本篇將對其進行深入的探討。
    三、論人經與八綱
    《傷寒論》以六經分篇,后世注家因有六經之辨只限于傷寒的說法。其實六經即來自于八綱,乃萬病的總綱,為便于說明,以下先從八綱談起。

    (
    )八綱

    八綱,是指表、里、陰、陽、寒、熱、虛、實而言。其實表、里之中還應有半表半里,按數來論本應是九綱,由于言表、里,即含有半表半里在內的意思,故習慣常簡稱之為八綱,今依次說明于下。
    表、里和半表半里:是病情反應的病位。表,指體表,即由皮膚、肌肉、筋骨等所組成的機體外在驅殼,則謂為表。若病邪集中反應于此體部時,即稱之為表證;里,是人體的極里,即由食管、胃、小腸、大腸等所組成的消化管道,則謂為里。若病邪集中反應于此體部位時,即稱之為里證;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內、里之外,即胸腹兩大腔問,為人體諸臟器所在之地,則謂為半表半里。若病邪集中反應于此體部位時,即稱之為半表半里證。需要說明的是,表、里、半表半里三者,為固定的病位反應,即是說,不論什么病,就其病位反應來說,或為表,或為里,或為半表半里,雖亦有時其中二者或三者同時出現,但絕不出三者之外。這里必須強調:這里所說的病位,是指病邪反應的病位,不要誤認為是病變所在的部位。就是說,即使是病變在里,但病邪集中反應于體表,即稱之為表證亦或稱之為邪在表或病在表。同理,雖病變、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應于人體里位,即稱之為里證,抑或稱之為邪在里、或病在里。余則同此,不再贅述。
    陰和陽:指病變的性質。陰即陰性,陽即陽性的意思。人若患了病,正邪相爭,未有不影響人體功能的改變,尤其首先是代謝功能的改變,而其改變,不是較正常為太過,便是較正常為不及。如其不及,則患病人體亦必相應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一系列不及的病癥反應出來,即稱之為陰證。如其太過,則患病人體亦必有相應亢進的、發揚的、興奮的等等一系列太過的病癥反應出來,即稱之為陽證。故疾病雖極復雜多變,但概言其為證,不為陽,便為陰。
    寒和熱:是從癥狀的性狀來分類則有寒熱兩種,寒即寒性,熱即熱性的意思。若患病人體反應為寒性的證候者,即稱之為寒證;反之,若患病人體反應為熱性的證候者,即稱之為熱證。
    基于以上陰陽的說明,則寒為不及,當亦陰之屬,故寒者必陰;熱為太過,當亦陽之屬,故熱者亦必陽。不過這里要特別指出,寒熱是一具特性的陰陽,故若泛言陰則不一定必寒;若泛言陽,則不一定必熱。故病有不寒不熱者,但絕無不陰不陽者。
    虛和實:虛指人虛、正氣虛。實指病實、邪氣實。病還未解而人的精力、正氣已有所不支,人體的反應顯示出一派虛衰的形象者,即稱之為虛證。病勢在進而人的精力、正氣并亦不虛,人體的反應顯示出一派充實的病癥者,即稱之為實證。
    基于以上的說明,則虛實當亦和寒熱一樣,同是一種具有特性的陰陽。不過寒熱有常,而虛實無常。寒熱有常者,即如上述,寒者必陰,熱者必陽,在任何情況下永無變異之謂。但虛實則不然,當其與寒熱交錯出現時,則反其陰陽,故為無常。即如虛而寒者,當然為陰,但虛而熱者,反而為陽;實而熱者,當然為陽,但實而寒者,反而為陰。以是則所謂陽證,可有或熱、或實、或亦熱亦實、或不熱不實、或熱而虛者;則所謂陰證,可有或寒、或虛、或亦寒亦虛、或不寒不虛、或寒而實者。陰、陽、虛、實、寒、熱關系可由表1明之。
    l陰陽虛實寒熱關系表
    陽證
    陰證
    名稱





    名稱





    陽證





    陰證





    陽熱證





    陰寒證





    陽實證





    陰虛證





    陽實熱證





    陰虛寒證





    陽虛熱證





    陰實寒證





    ()六經六經,是指太陽、陽明、少陽的三陽,和少陰、太陰、厥陰的三陰而言,《傷寒論》雖稱之為病,其實即是證,而且是來自于八綱。茲先就其相互關系述之于下。
    基于以上八綱的說明,則所謂表、里、半表半里三者,均屬病位的反應。則所謂陰、陽、寒、熱、虛、實六者,均屬病情的反應。
    臨床實踐說明,病情必反應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有病情的反應而反應,故無病情則亦無病位,無病位則亦無病情,以是則所謂表、里、半表半里等證,同時都必伴有或陰、或陽、或寒、或熱、或虛、或實的為證反應。同理則所謂陰、陽、寒、熱、虛、實等證,同時亦都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為證反應。由于寒、熱、虛、實從屬于陰陽(1),故無論表、里、或半表半里的病位上,均當有陰陽兩類不同的為證反應,這樣三乘以二為六,即病見之于證的六種基本類型,亦即所謂六經者是也,其相互關系可如表2所示。
    六經
    八綱
    病位
    病情
    太陽
    少陽
    半表半里
    陽明
    太陰
    厥陰
    半表半里
    少陰
    由上表可看出,六經的實質即是表、里、半表半里、三陽、三陰的六類證型。可能古人未明其來源真相,或以為與經絡有關,或以六經氣化說,遂稱之為六經。然此確實與經絡無關,反復分析仲景全書,貫穿著八綱辨證精神,對此當已有所認識,但仍沿用六經以名篇,又未免美中不足。六經辨證實即八綱辨證,六經名稱本來可廢,不過本文是通過仲景書的闡明,為便于讀者對照研究,因并存之。如以上所述,病之見于證,必有病位,復有病情,故八綱只具抽象,而六經乃有定型,因此《傷寒論》于各篇均有概括的提綱,今照錄原文,并略加注釋如下。
    1(《傷寒論》趙開美本序號,以下同):“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本條意義:本條是太陽病提綱,太陽病,即表陽證,它是以脈涪頭項強痛而惡寒等一系列的證候為特征的,即是說,無論什么病,若見有以上一系列的證候者,即可確定為太陽病,便不會錯誤。
    按:這里應當注意到,太陽病的提綱是以臨床證候為據,不是以經絡走向、分布為據,更與肺主表無關系。
    l80條:“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font>
    本條意義:本條是陽明病提綱,陽明病,即里陽證。胃家實,指病邪充實于胃腸之里,按之硬滿而有抵抗和壓痛的意思。胃家實為陽明病的特征,故凡病胃家實者,即可判明為陽明玻按:陽明病也是以證候為提綱,不是以經絡為準繩。更突出的是,提綱強調胃家實,而臟腑經絡的陽明病要包括胃家虛、胃家寒等。而在《傷寒論》全書中胃虛、胃寒不屬陽明病。         
    263條:“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本條意義:本條是少陽病提綱,少陽病,即半表半里的陽證,它是以口苦、咽干、目眩等一系列證候為特征的,凡病見此特征者,即可明確辨證為少陽玻按:口苦、咽干、目眩,是肝膽疾病的部分癥狀,但作為半表半里陽證,它有廣泛的概括意義,咽炎、肺炎、胃腸炎、心腦疾病等急慢性病常出現此類證候。
    273條:“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白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font>
    本條意義:本條是太陰病提綱,太陰病,即里陰證。它是以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等一系列的證候為特征的,凡病見此特征者,即可明確辨證為太陰玻此腹滿為虛滿,與陽明胃家實實滿有顯著區別,若誤為實滿而下之,則必致胸下結硬之變。
    281條:“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本條意義:本條是少陰病提綱,少陰病,即表陰證。這是對照太陽病說的,意思是說,若在表的證,似是太陽病(有頭痛、惡寒等)而見脈微細,并其人但欲寐者,即可明確判定為少陰玻第32 6條:“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痛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本條意義:本條是厥陰病提綱,厥陰病,即半表半里陰證。它是以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痛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等一系列證候為特征的,凡病見此特征者,即可明確判定為厥陰玻半表半里證不可下,尤其陰證更不可下,若不慎而誤下之,則必致下利不止之禍。
    以上注解,只就原文略明大意,如參照分論各章節仔細研讀,白可明了。

    (
    )六經八綱辨證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六經八綱辨證的順序:關于六經八綱,已略述如前,茲再順便談一談有關其辨證的順序問題。病之見于證,必有病位,復有病情。故八綱雖為辨證的基礎,但辨證宜從六經始,《傷寒論》以六經分篇就是這個道理。六經既辨,則表里別而陰陽判,然后再進行寒熱虛實分析,以明確陰陽的實情(參見表1),至此,六經八綱則俱無隱情了。
    表里相傳和陰陽轉變: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病常自表傳入于里、或半表半里,或自半表半里傳入于里,或自表傳入于半表半里而再傳入于里。凡此種種,均謂表里相傳。
    病本是陽證,而后轉變為陰證,或病本是陰證,而后轉變為陽證,此即謂陰陽轉變。
    并病和合?。翰‘敱砝锵鄠鲿r,若前證未罷而后證即見,有似前證并于后證而發病,故為并玻如太陽、陽明并病,少陽、陽明并病等均屬之。若不因病傳,于初發病時,二者或三者同時出現,有似合在一起而發病,故為合病,如太陽、陽明合病,三陽合病等均屬之。
    四、治則簡介
    所謂治則,即通過六經八綱辨證的施治準則,今分述如下。
    太陽?。河捎谧C在表,宜發汗,不可吐下,如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等,均屬太陽病的發汗法劑。
    少陰?。捍伺c太陽病雖均屬表證而宜汗解,但發汗必須配伍附子、細辛等溫性亢奮藥,如桂枝加附子湯、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均屬少陰病發汗法劑。
    陽明?。簾峤Y于里而胃家實者,宜下之;但熱而不實者,宜清熱。下劑如承氣湯,清熱如白虎湯。若胸中實者,則宜吐,不可下,吐劑如瓜蒂散。
    太陰?。豪锾撉液灰藴匮a,汗、下、吐均當禁用。如理中湯、四逆湯等,均屬太陰病的溫補法劑。
    少陽?。喊氡戆肜镒C,法宜和解,汗、吐、下均非所宜。如柴胡劑、黃芩湯等,均屬少陽病的解熱和劑。
    厥陰?。捍穗m亦屬半表半里證宜和解,但須和之以溫性強壯藥。如柴胡桂枝干姜湯、烏梅丸等均屬之。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者,謂寒證,治宜溫熱藥以驅其寒,如以干姜、附子、烏頭等配劑,均屬溫熱驅寒藥。熱者寒之者,謂熱證,治宜寒涼藥以除其熱,如以梔子、黃芩、黃連、石膏等之配劑,均屬寒涼除熱藥。
    虛者補之,實者攻之:虛者補之者,謂虛證,宜用強壯藥以補其不足,汗、吐、下等法均當嚴禁,如炙甘草湯、建中湯、腎氣丸等均屬補虛劑。實者攻之者,謂實證宜以汗、吐、下等法徹底攻除其病邪,如麻黃湯、承氣湯等,均屬攻實劑。
    五、論方證
    辨方證是經方、《傷寒論》辨證論治的主要特點。

    (
    )方證是《傷寒論》的主要構成

    1.方證概念
    《傷寒論》有桂枝證(34)、柴胡證(104)等名稱,是以方名證的范例。實際《傷寒論》共有11 2(11 3)方,都是“證以方名,名由證立,有一證必有一方,有是證必用是方,方證一體”的內容。這便是《傷寒論》的主要構成方證體系。凡讀過《傷寒論》的人都清楚,它的主要內容是113個方劑和其適應證,是論述某方劑的適應證即稱某方證,如桂枝湯方證、麻黃湯方證、白虎湯方證、承氣湯方證等。這種以方名證的形成,是古人長期醫療經驗的總結,不但是寫作方法的簡賅需要,更是構成《傷寒論》的主要內容和理論體系的特點。
    2.《傷寒論》的淵源是古代方證
    對于張仲景撰寫《傷寒論》的淵源,歷來存有爭議。近來隨著考古學、考證學的發展,人們逐漸明了:《傷寒論》是屬《神農本草經》、《湯液經法》經方流派。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傷寒論》的主要內容源自于《湯液經法》的大孝二旦、六神等方劑和其適應證。如桂枝湯方證源自于小陽旦湯方證;麻黃湯方證源自于小青龍湯方證;小青龍湯方證源自于大青龍湯方證;黃芩湯方證源自于小陰旦湯方證;小柴胡湯方證源自于大陰旦湯方證;白虎湯方證源白于小白虎湯方證;竹葉石膏湯方證源自于大白虎湯方證;黃連阿膠雞子黃湯方證源于小朱鳥()湯方證;真武湯方證源自于小玄武湯方證……。關于張仲景改變方證名稱的原因,陶弘景說得很清楚:“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藥名之,以推主為識之耳?!庇商蘸刖八摹遁o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可清楚地看到:《湯液經法》的主要內容,是記述前人所用某個方劑的組成和其適應證,張仲景主要依據這些方證撰成了《傷寒論》。
    3.方證的八綱分類
    由《湯液經法》可看到,其主要內容是記述前人所用經驗方藥和其適應證。豐富的方劑和其適應證的積累,孕育著經方理論的形成。到了張仲景時代,人們認識到了每個方劑治愈疾病,不但與癥狀特點有關,而且與疾病的病性(寒、熱、虛、實)、病位(表、里、半表半里)有關,即與八綱有關。這樣用八綱把方證歸類,則大體有六類不同的方證,即:①用于發熱、惡寒、身痛、脈浮等癥的方證,如桂枝湯方證、桂枝加桂湯方證、桂枝加芍藥湯方證、桂枝加葛根湯方證、栝樓桂枝湯方證、麻黃湯方證等方證,這些方證病位在表,病性屬熱實陽,故稱之謂表陽證,亦即太陽?。虎谟糜诎l熱、汗出、口渴、大便難、脈數等癥的方證,如白虎湯方證、大承氣湯方證等方證,這些方證病位在里,病性屬熱實陽,便稱之謂里陽證,亦即陽明病;③用于寒熱往來、口苦咽干、胸脅苦滿、目眩等癥的方證,如小柴胡湯方證、大柴胡湯方證等方證,這些方證病位在半表半里,病性屬熱實陽,便稱之謂半表半里陽證,亦即少陽??;④用于惡寒、無熱、脈微細、但欲寐等癥的方證,如麻黃附子甘草湯方證、麻黃附子細辛湯方證等方證,這些方證病位在表,病性屬寒虛陰,便稱之謂表陰證,亦即少陰?。虎萦糜谧岳豢?、腹滿而吐、食不下等癥的方證,如理中湯方證、附子理中湯方證、吳茱萸湯方證等方證,這些方證病位在里,病性屬寒虛陰,便稱之謂里陰證,亦即太陰??;⑥用于口渴、氣上撞心、心中痛熱、饑而不欲食、四肢厥冷等癥的方證,如柴胡桂枝干姜湯方證、烏梅丸方證、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方證等方證,這些方證病位在半表半里,病性屬寒虛陰,便稱之謂半表半里陰證,亦即厥陰玻這就是張仲景總結完成的方證和六經理論體系,此即《神農本草經》和《湯液經法》時代已積累了許多前人臨床有效方藥和其方證,孕育著經方方證和理論的形成,張仲景是經方方證和理論的接生婆,使《傷寒論》降生于漢代。

    (
    )方證是辨證的尖端

    六經和八綱雖然是辨證的基礎,并于此基礎上即可制定施治的準則,不過若說臨床實際的應用,這還是遠遠不夠的。例如太陽病依法當發汗,但發汗的方藥很多,是否任取一種發汗藥即可用之有驗呢?我們的答復是:不行!絕對不行。因為中醫辨證不只是辨六經和八綱而己,而更重要的是,還要通過它們再辨方藥的適應證。太陽病當然須發汗,但發汗必須選用適應整體病情的方藥。
    如更具體地講,即于太陽病的特征外,同時還要詳審其他一切情況,來選用全面適應的發汗藥,這才可能取得預期的療效。即如太陽病,若同時出現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則宜與桂枝湯;若同時出現頭痛,發熱、身痛、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則宜與麻黃湯;同時出現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則宜與葛根湯;若同時出現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則宜與大青龍湯…·一以上諸方雖均屬太陽病的發汗法劑,但各有其不同的適應證,若用得其反不但無益反更有害。方劑的適應證即簡稱之為方證,某方的適應證即稱之為某方證。如桂枝湯證、麻黃湯證、柴胡湯證、白虎湯證、承氣湯證等等。辨方證是六經八綱辨證的繼續,亦即辨證的尖端,中醫治病有無療效,其主要關鍵就在于方證辨證是否正確。眾所周知,農村常有以家藏秘方專治某病的醫生,雖于辨證論治毫無所知,但于其秘方的應用,確心中有數因而往往有驗。不過讀者于此必須注意,凡是有驗方劑,無論用者知與不知,若分析其主治(即方證),則均屬六經八綱的細目,這是可以斷言的。至于方證之辨,可詳見《傷寒論》各章。
    八、辨證論治的實質
    辨六經,析八綱,再辨方證,以至施行適方的治療,此即辨證論治一整套的方法體系,有如以上所述。不過這種治病方法的精神實質是什么?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基于前之六經八綱的說明,可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不論什么病,而患病人體的反應,在病位則不出于表、里、半表半里,在病情則不出于陰、陽、寒、熱、虛、實,在類型則不出于三陰三陽。驗之于臨床實踐,這都是屢經屢見的事實。以是可知,則所謂六經八綱者,實不外是患病人體一般的規律反應。中醫經方辨證即以它們為綱,中醫施治,也是通過它們而制定施治的準則。故可肯定地說,中醫的辨證論治,其主要精神,是于患病人體一般的規律反應的基礎上,講求疾病的通治方法。為了便于讀者理解,茲以太陽病為例釋之如下。
    如前所述,太陽病并不是一種個別的病,而是以脈涪頭項強痛而惡寒等一系列的證候為特征的一般的證。有如感冒、流感、肺炎、非典型肺炎、傷寒、麻疹等等,于初發病時,經常發作這樣太陽病之證,中醫即依治太陽病的發汗方法治之,則不論原發的是什么病(西醫診斷病更是如此),均可給以徹底治愈。試想,以基本不同的各種病,而竟都發作太陽病這樣相同的證,這不是患病人體一般的規律反應是什么?依治太陽病證的同一發汗方法,而能治愈各種基本不同的病,這不是于患病人體一般的規律反應的基礎上,而講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又是什‘么呢?再就方證的說明來看,對于六經八綱治則的執行,勢必遵循適應整體用藥的嚴格要求,顯而易見,則中醫的辨證論治,還具有適應整體治療的另一精神,也就是說,中醫辨證論治,雖然是于患病人體一般規律反應的基礎上,講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但同時必須在適應整體的情況下施行之。若為中醫辨證論治下一個簡明的定義,那就是:于患病人體一般的規律反應的基礎上,而適應整體,講求疾病的通治方法。眾所周知,中醫以一方常治多種病,而一種病常須多方治療,即這種治療精神的有力證明。
    對于辨證論治的精神,雖如上述,但它究竟治療疾病的實質是什么?這一本質的問題還未明確,因而也就無從知其所以有驗的道理。解答這個問題,只有弄清患病人體之何以會有六經八綱這樣一般的規律反應才行。基于唯物辯證法:“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一普遍真理,則患病人體之所以有六經八綱這樣一般的規律反應,其主要原因,當亦不是由于疾病的外在刺激,而是由于人體抗御疾病機制的內在作用。眾所周知,冬時天寒則多溺,夏時天熱則多汗。假如反其道而行之,人于夏時當不勝其熱,而于冬時將不勝其寒,此皆人體抗御外來刺激的妙機。若論疾病的侵害,則遠非天時的寒熱所能比,人體自有以抗御之,又何待言!中醫謂為正邪交爭者,意即指此,屢有不治即愈的病,均不外于正勝邪卻的結果。不過往往由于自然良能的有限,人體雖不斷斗爭,而病終不得解,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于是則正邪相拒的情況,亦隨時以證的形式反應出來。
    如所謂表證,即是人體欲借發汗的機轉,自體表以解除其病的反應。如所謂里證,即是人體欲借排便或涌吐的機轉,自消化管道以解除其病的反應。如所謂半表半里證,即是人體欲借諸臟器的功能協力,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其病的反應。此為基于人體的自然結構,勢所必然的對病斗爭的有限方式,以是則表、里、半表半里便規定了凡病不逾的病位反應。若人體的功能旺盛,則就有陽性的一類證反應于病位;若人體的功能沉衰,則就有陰性的一類證反應于病位。一句話,疾病侵入于人體,人體即應之以斗爭,疾病不除,斗爭不已,以是則六經八綱便永續無問地而見于疾病的全過程,成為凡病不逾的一般的規律反應。古人于此早就有明確的認識,以下介紹有關論說,以供參考。
        《素問-評熱病論》日:“今邪氣交爭于骨肉,而得汗出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此段大意是說,今邪氣與精氣、正氣交爭于體表的骨肉問,此原是人體欲借以發汗的機轉而解除病邪,故一般說來能得汗出者,大都是病邪卻而精氣勝。精氣來自谷氣,化生于胃,如果精氣真勝,則其人當能食。邪氣使人發熱,如果邪氣真卻,則必不復熱,若復熱,為邪氣還在,汗出,為精氣外越,今汗出而還發熱,顯系邪勝而精亡,而不得謂為邪卻而精勝也。若更不能食,則精氣斷絕而邪氣獨留,故不免于死。
    《傷寒論》第9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font>
    這一條是說,傷寒初作,則邪氣與精氣交爭于骨肉,即太陽病在表的一般病理過程。若精氣已不足拒邪于外,則退而衛于內。
    以是則體表的血弱氣盡,腠理遂不密守而開,邪乃乘虛入于半表半里,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因而胸脅苦滿,這就進入少陽病的病理階段了。正邪分爭,即正邪相拒的意思。正進邪退,病近于表則惡寒,邪進正退,病近于里則惡熱,故往來寒熱。分爭時則寒熱作,否則寒熱亦暫息,故休作有時。熱邪郁集于胸脅,故嘿嘿不欲飲食。胸脅之處,上有心肺,旁及肝脾,下接胃腸,故謂臟腑相連。邪熱激動胃腸中的水氣,則腹痛。邪高于胸脅之上,而痛在胃腸之下,故使其人欲嘔,此宜小柴胡湯主之。
    按:以上《內經·素問》一段雖是論陰陽交的死證,但與表證時,人體欲汗的抗病機制同理,尤其對或精勝或邪勝的闡述均頗精詳?!秱摗芬欢危钦f太陽病自表傳入半表半里,亦由于人體抗病機制的改變所致。古人對于疾病的體驗,達到如此精深境界,正所謂實踐出真知也。
    六經八綱的來歷既明,對照前述的治則,顯而易見,則中醫的辨證論治,恰為適應人體抗病機制的一種原因療法,其所以有驗自非偶然。為證明所言非虛,再以太陽病證為例釋之。
    如前所述,太陽病是以脈涪頭項強痛而惡寒等一系列證候為特征的,今就這些證候分析如下。
    脈?。哼@是由于淺在動脈的血液充盈所致。
    頭項強痛:因為上體部血液充盈的程度為甚,故在上的頭項體部,更感有充脹和凝滯性的疼痛。
    惡寒:體表的溫度升高,加大了與外界氣溫的差距,故覺風寒來襲的可憎。
    由于以上的證候分析,正足以說明人體已把大量體液和邪熱,驅集于上半身廣大的機體表面,欲汗出而不得汗出的一種情況。
    太陽病的治則是發汗,這不正是適應人體欲汗出的病機,而使達到汗出的原因療法嗎?由以上可看出,適應人體的抗病機制的治療,可以說是最理想的一種原因療法,即號稱進步的近代西醫,恐亦不免以為是一種理想而己。但中醫的辨證論治,其實質不是別的,而恰是這種最理想的治療方法,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瑰寶,其科學內涵應珍視和發揚。









    上面我說的風邪的問題,作個討論??梢娭倬斑@個書啊,它也說邪風在人身上似的。所以也是錯的。這在中醫的理論上,中風傷寒,我講了,不要以為真有什么風中到我們人體了、有寒在人體了。中醫啊,這句話有語病,其后是很多的不科學的說法吧。說桂枝是祛風的藥,麻黃是散寒的藥,其實是不是由風帶來的,由寒帶來的啊,沒有。即可是我們這個病由于受風而發作,它不過是個誘因而已。這個風是誘因,這個風不能呆在人身上,就像我們觸了電,觸了電有什么證侯你就治吧,不能說電還在你身上啊。沒那個事。所有研究中醫,它的規律對不對,仍然是對的,到現在也是。我們對這個太陽病,兩個類型。一個類型發熱汗出惡風脈緩,古人叫中風,我們現在叫中風也可以啊。還一個類型,就是發熱無汗,身體疼痛,甚至于不汗出而喘,這種情況,這個就叫傷寒。就這兩個類型?,F在人在臨床上這個類型還存在,這個規律是古人通過實踐發現的一個客觀存在,多年也不會變。我們治療也不會變,桂枝湯的確就是治發熱惡風汗出脈緩這一類的表證。是不是有祛風的,這個值得研究。所以我們研究中醫,這些個地方要注意的很。那么這些理論站不住腳,站不住就不要這么來認識它,我們現在應該重新認識。我認為研究中醫應該這樣,要不然,就是不好的,明明是不科學,咱們還是說那就是風,就是風邪在身上,這個藥還是驅風的。
    這個東西限于當時的科學水平,他無法認識它。惡風,中風病它是惡風,惡風就是風,風邪在身上的,傷寒的惡風和惡寒差不多,沒有汗的,古人就認為是寒。后世的溫病說夏天的酷熱也跑到身體上來了,藥治療也是祛溫祛熱。這個也值得考慮,不能說發病這東西,而且這也不是主因?,F在知道的傷寒是有病菌的,身上潛伏病菌了,因風因寒而誘發,僅僅是誘因而已,主要還是傷寒桿菌。這個地方研究中醫,古人錯了就是錯了,認為風邪,后世多了,風為陽邪,甚至腦溢血,也認為是風,也得祛風。醫學上很出了一些個偏差。這個地方,我們研究中醫呢,古人掌握的規律是對的,多少年也是對的。通過實踐,通過對規律的認識,那時候限于科學水平,他滿腦子在想,在從現象到本質,我們說的中風傷寒就是拿現象當了本質了。中風由于出汗而怕風,他就說這為風邪他就起名叫中風。傷寒就是惡寒。古人的這種說法當作術語來看呢還行,真就認為風在這呢、寒在這呢是值得研究的。我不那么認為,證侯是自然存在的,風邪的說法是值得研究的。
    今天看見胡老關于傷寒、中風的觀點確實與眾不同噢!











    張長沙
    garolee 
    上面我說的風邪的問題,作個討論??梢娭倬斑@個書啊,它也說邪風在人身上似的。所以也是錯的。這在中醫的理論上,中風傷寒,我講了,不要以為真有什么風中到我們人體了、有寒在人體了。中醫啊,這句話有語病,其后是 ...

    你說的對,風是生命的動力,有了風才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妙語,可以說風是生長的動力。但仲景之說沒有錯,錯只是后人的理解偏頗,不知桂枝湯和麻黃湯的區別在哪?可能究其原因不能怪風,和患者的稟賦有關吧,風不能單獨致病,必須夾其他的邪氣方可作亂,而后世學說紛起,只能說我們的理解不一吧,仲景沒有錯。





    huangshifu
     胡老的書我看過,他基本用原方。但有個問題——他太愛用生石膏了,我看了他書里的很多地方,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用生石膏,或者說完全沒有用生石膏的“指標”,我不知道他為何對石膏那么執著,也許如同我幾年前特別愛用生白術、生白芍、制附子等等,幾乎見到病人都覺得需要用!但實際上回過頭來,很多是主觀的思維在作祟。我甚至認為這些病例如果他不加石膏,這些患者會好得更快。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受張錫純的影響。單純用石膏能“解凝”這種觀點去看問題,有點偏。
            但除此之外,他的經方應用都很不錯,尤其是用大柴胡湯加減治療哮喘,可說有獨到的見解。讓我們感受到經方原方的威力——有時候甚至完全不需要加減,效果很不錯。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爱综合另类图片av| 女性高爱潮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a∨麻豆| 高清破外女出血AV毛片| 另类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白丝乳交内射一二三区| 伊人成伊人成综合网222|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国产精品一码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东京一本一道一二三区| 精品国产AV最大网站| 在线a亚洲老鸭窝天堂| 国产高跟黑色丝袜在线|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人妻一区二区精品| 亚洲色欲色欲WWW成人网| 成人拍拍拍无遮挡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欧美肥老太牲交大战| 下面一进一出好爽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免费| 在线涩涩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无码激情亚洲一区|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瑟| 国产资源精品中文字幕|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成年女人碰碰碰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一码在线播放|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 久久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老金 | 少妇高清一区二区免费看|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专区|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大| 国产精品 自在自线| 一区二区不卡国产精品| 久久777国产线看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