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理論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并不是將一個完整的藥物進行拆開,搞明白其中含有哪些單體、多少種有效成分,而是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中藥的治病機理,簡單說就是以外來的氣,對人體臟腑經絡之氣的失調進行干預調整,使之達到相對平衡的狀態。藥物就是人與天地進行溝通的另外一種形式,通過藥物進行信息和能量、物質的傳遞。 ·中醫藥是建立在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應用學科,只要中醫藥的根本理念存在,我們可以不斷對當代中藥進行再認識,發現新品種,甚至對常用的某些西藥用中醫理論進行解釋。 目前,中藥的科學研究幾乎都是按照西醫的路子走,大有無成分提取不準確,無小白鼠試驗不科學,無基因組測序不高大的氣勢。然而事實上,在臨床上經得起檢驗的中藥方劑,往往都是經過長期檢驗的古方,如黃連上清丸、藿香正氣水、六味地黃丸等,相較這些歷久彌新的古方來說,某些新藥的開發搞得很熱鬧,效益卻并不高。誠然,用西藥的研究方法來研究中藥并無不可,甚至是與當代人、與世界進行交流的必要方法;但是,返本還源觀察中藥產生的機理,從中醫理論角度進行當代中藥研究,更應是根本的方法,而目前這方面的工作做得實在是太少了。 天人合一 執簡馭繁 筆者認為中藥理論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并不是將一個完整的藥物進行拆開,搞明白其中含有哪些單體、多少種有效成分,而是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要將其產地的地理、氣候特點及藥物本身的生長、采摘及藥物所用的不同部位等多方面因素結合起來考慮,綜合地得到一個總體的印象,雖然這種方法看起來似乎有著很大的模糊性,但是確實是最能體現出天人合一的精神,最能在臨床上得到切實的運用。古來歷代中醫藥大家采用的都是這樣的方法,絕少見到先去分析藥物成分,然后能靈活使用中藥方劑的。 如果某種疾病的發病機理簡單明了,相關因素少,患病人群表現癥狀上的高度一致性且呈線性發展,絕少中間出現分支,是可以使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方法,使用中藥有效成分單體提取物進行治療的,是用藥物的專氣治療疾病的專氣;但事實上,很多被冠有同樣名字的疾病在每個人身上表現出高度復雜的差異性,不是專氣致病,而是兼氣為病,如看似簡單的頭痛,就會有疼痛性質、發作時間、發病部位上的各種各樣的不同,顯然我們是必須依據具體情況甄別對待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告訴我們,雖然事物表現千差萬別,但是總能在其中找到類似的共通處,完全可以用理解人的方法理解中藥,反之亦然。這樣我們就可以執簡馭繁,從紛繁的表象中提取出關鍵的性質來。 同樣,在運用中藥治療疾病時,也有這樣的原則,簡單說來就是利用藥物氣的偏差,來糾正人體氣的偏差,就是所謂的補其不足,瀉其有余,以平為期。這就必須在氣的大概念下,借助四氣五味歸經學說,將人體與天地自然聯接起來。 以“氣”為核心 理解中藥功能 “理法方藥”是對中醫學整個理論和治療體系的總結,《黃帝內經》中的三才思想,若僅僅是哲學文本的一種學說,是不可能應用到具體實踐之中的。之所以能夠成為后來中醫人的普遍認識方法,在于此思想可以從上到下,一以貫之,這有賴于中藥學的四氣五味說為其理論和實踐之間搭建了重要橋梁。宇宙本源一氣,分而成陰陽天地,天地交而萬物生,皆由氣構成。 從氣的根本上講,食物與藥物并沒有截然不同的本質區別,只是藥物之氣或者更厚,或者更薄,或者更偏,是以藥氣之偏來糾正人氣之偏,使厚者薄,薄者厚,偏者正而已。藥物就是溝通天地人三才之氣的一種媒介。 中藥的治病機理,簡單說就是以外來的氣,對人體的臟腑經絡之氣的失調進行干預調整,使之達到相對平衡的狀態。所以在中醫的眼中,藥物就是人與天地進行溝通的另外一種形式,通過藥物進行信息和能量、物質的傳遞,氣就是中國古人對信息與能量等現代概念的綜合性的概括,但是這個概念并不簡單,而是十分精密復雜,涉及天氣、地氣、歲氣、運氣等。天地之氣氤氳化物的時間和空間,直接關系到藥物療效的優劣。 汲取古人智慧 服務人類健康 中醫理論具有哲學思維特征,閃耀著古代先賢的智慧,許多中醫理論中的理念對現代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比如,《丹溪心法》提到,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術,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至今仍是治療頭痛的原則之一。 中藥研究要從古籍文獻中汲取古代先賢的智慧,以更好地為人類健康服務。理解古人用藥思路的前提是理解中醫理論的思維特點。比如,藥物歸經便是極具中醫理論特征的用藥經驗。藥物歸經是在三才相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對臨床用藥有巨大指導作用的中藥理論,是古人根據藥物的五色、五味、五行所屬,與臟腑經絡的成功結合。引經藥是藥物歸經理論中最具特色之處,其氣偏而力專,理解了引經藥,便理解了中藥的歸經理論。朱丹溪在治療時即注重引經藥的運用,引經藥之原理,仍在于藥物的四氣五味與經絡臟腑所載之氣的相投,同樣的氣會匯集到同氣構成的經絡臟腑節段上。復方之中,多種藥物雖有氣味的不同,但通過一個個相互近似的氣作為橋梁,便將整個處方中氣的信息巧妙地聯系在一起,環環相扣進行交互傳遞,可以協同發揮作用。這仍然是建立在天地人一氣的理論基礎之上的。 傳承創新 醫藥不分家 目前,中藥面臨人工栽培、轉基因化、成分萃取等威脅,中醫界相當的范圍內形成了“中醫將亡于中藥”的共識。筆者認為:中醫不能亡,中醫也不會亡;亡于中藥的說法是建立在全盤西化,完全使用西藥的研究方法基礎之上的。西醫的分析法來研究中藥,有著更精確、更方便的優勢,但實際情況變數太多,一旦言之鑿鑿地將某種單味藥,或某種成分對某種病的有效性規定成了金科玉律,那么,適應性變化的可能性就減少了,就失去了“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的靈活性。世上沒有靈丹妙藥,只有創造靈丹妙藥的人,只有不斷適應各種復雜變化的理論,不斷傳承,才能適應不同時代、不同個人。 中藥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于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或調節人體機能的藥物,并不僅僅有植物藥,同時也有礦物藥和化合藥,甚至今后也可以有生物藥、基因藥。中醫藥是建立在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應用學科,傳統文化中的“重義輕利”“平和中庸”“天人和諧”“與時偕行”等思想在中藥學中有深刻的體現,只要中醫藥的根本理念存在,我們仍舊可以基于目前的情況,不斷對當代中藥進行再認識,發現新品種,甚至對常用的某些西藥用中醫的理論進行解釋,如有人使用四氣五味、歸經功效來解釋青霉素的作用,就不失為是一條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好辦法。 傳統的中醫藥理論發源于中國哲學中,深深根植于中國古人的天人合一的傳統思維上,決不能把理論與實踐分開,所以要求醫者對藥物的產地、炮制、應用效果有全面的理解。自古,醫師就是藥師,藥師也是醫師,醫藥是不分家的,中國古代的醫藥模式中,根本不存在“廢醫存藥”或“廢藥存醫”的爭論,近代提出這種爭論的人,多是對中醫藥不甚了了的人,中醫院校不能再采用醫藥分家的培養模式,至少在高端人才的培養中必須把二者結合起來。(姜青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