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抱有偏見,孩子“鬧情緒”時,大人常常慌了手腳,要么氣急敗壞,要么威脅恐嚇。
一般來說,孩子在父母面前更容易表達其情緒和情感。所以父母很有必要教給孩子正面有效的情緒管理方法。 這樣,孩子對以后的生活才富有掌控感,有建設性地去解決問題。 那么,如何幫助孩子面對負面情緒呢? 面對孩子的情緒,大人首先要做的不是評價他,批評他,也不是去找引發情緒的原因,而是承認孩子此刻情緒是客觀存在的。 在孩子單純的世界里,很多家長看來都不算什么的小事都能引起他們的強烈反應。 孩子需要父母站在自己角度,感受孩子內心的情感需求。 情緒有很多種,幫助孩子表達情緒,從幫助說出他說出內在正在發生的情緒開始,如“你生氣了”“你特別委屈”“你覺得傷心”等。 簡單安慰孩子別難過作用不大,因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給情緒命名正好可以幫助孩子表達內心的復雜心情。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共情”, 是指在人與人交流中表現出的對他人設身處地理解的能力。 每個人都有共情的需要,大人都希望對方能夠理解自己,孩子也是一樣。 比如孩子難過了,父母不該第一時間去阻止,而是告訴孩子“我知道你現在肯定很難過,沒關系,難過就哭出來,媽媽會一直陪著你的。” 用同理心對待孩子, 承認孩子的負面感情如憤怒、傷心、失望的合理性。 聰明的父母,總是善于理解并接受孩子的情緒,為孩子反轉自己的視角,看看孩子的世界,會發現孩子所有的情緒都是人之常情。 大人遇到不開心的事情,也會想辦法讓自己開心起來,其實孩子也一樣。 有的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太過激烈,大人還需要教會一些正確的發泄方式,避免出現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破壞物體的情況。 處理情緒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大哭、畫畫、和自己最愛的玩具待一會等等。 每個人都有自己釋放情緒的方法,幫助孩子找到它,定會受益終生。 當孩子平靜下來后,我們應該聽聽孩子說出事情的原委,找出孩子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 針對問題的發生原因,鼓勵孩子自己開動小腦筋想辦法。這樣一來當下次遇到這種情況,孩子就能吸取經驗教訓,懂得如何處理類似事件。 孩子從中也會明白,這樣的情緒是正常的,同時也學會了以后再遇到類似問題該怎么辦。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把幾個月大的孩子和媽媽一起玩耍,然后響起陌生的音樂,一組媽媽聽到音樂做出放松的表情,一組媽媽則露出緊張恐懼的表情。 結果,看到媽媽放松的孩子也跟著放松下來,而那些看到媽媽緊張的孩子,馬上也變得不知所措。 孩子每時每刻都在觀察大人是如何表達情緒的。 家長清楚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緒,孩子很容易學到,相反,父母常常發生沖突、惡語相向、亂發脾氣,孩子也容易用相同的方式處理問題。 幫助孩子進行情緒管理,從父母自己做起。 |
|
來自: 易良義 > 《價值 圈子 職場 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