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您一樣,孩子也會產生多種負面情緒,如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情緒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只要是情緒都是正常的。孩子出現負面情緒不可怕,關鍵是家長如何妥善應對。 正確認識孩子的負面情緒 打壓負面情緒,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如果不允許孩子出現負面情緒,就等于告訴他“你的情緒是壞的,我們不接受;你的感受是錯誤的,我們不允許”。可是,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感受,面對失望和挫敗肯定會傷心、難過。一味壓制或拒絕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很可能導致孩子變得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不接納負面情緒,一旦產生負面情緒就感到緊張和內疚,不敢哭又想哭。這種分裂和無助的狀態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 對于成長,負面情緒同樣珍貴 負面情緒對于孩子的成長彌足珍貴。任何強烈的情緒體驗都有助于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學習處理自己的情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少說教,不嘲笑,更不用粗暴方式對待 很多家長難以忍受孩子有負面情緒,認為這是自己教育的失敗,一看見孩子鬧情緒就煩躁不安,想盡辦法阻止孩子爆發負面情緒。家長呵斥、嘲諷的處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會誤導孩子,認為負面情緒是個壞東西,不被大人喜歡,而從內心否定它的存在。不直面它,孩子自然無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鬧情緒時,你并不需要立即喝令他收拾情緒。如果可以,盡管讓他有些時間來發發脾氣,等他安靜下來后,再慢慢了解情況,教導他如何處理不快的情緒。 引導孩子說出情緒背后的原因 孩子為什么會出現負面情緒,你如果留心觀察,就會理解孩子哭泣想要表達的情緒,發現孩子咿咿呀呀背后所要傳達的信息。 試試這么做 Step1:通過“你很生氣、很難過,是嗎?能告訴我發生了什么事嗎?”“你為什么生氣呢?說出來或許媽媽能幫幫你”等對話來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幫助孩子發現原因。 Step2:在發現讓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的原因之后,再給予適當的指點,如“媽媽相信你可以的,再試一次”“想想看,小朋友為什么不和你玩了,自己有沒有不對的地方”,讓孩子學好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你恰到好處地分析、指引,常常能令孩子化怒為喜、化憂為樂、化沮喪為振奮,讓孩子漸漸明白:哭鬧、發脾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動腦筋、想辦法或跟爸爸媽媽談心,才能品嘗到更多的快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