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藥物治療:對神經根的無菌性炎癥可采用鎮痛消炎藥物如扶他林、芬必得等。 (2)醫療體育:可加強背伸肌、腹肌的肌力鍛煉,使腰椎的穩定性增加,從而推遲腰椎關節退變演變的速度。打太極拳對本病有較好的作用。腰圍保護可增加腰椎的穩定性,以減輕疼痛,但應短期應用,以免發生腰肌萎縮。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骨科于崢嶸 (2)手術治療:經上述保守治療無效或效果不顯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腰椎管狹窄癥手術指征是什么? 手術指征是: (1)活動后腰及腿痛,影響生活工作,經保守治療不愈者。 (2)進行性跛行加重,或站立時間漸縮短者。 (3)神經機能出現明顯缺損者。 手術的目的是解除神經組織和血管在椎管內、神經根管內或椎間孔內所受的壓迫。常用的手術方式為椎板切除、神經根減壓術。 腰椎管側隱窩狹窄是怎么回事? 臨床中有些病例,手術前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術中并無突出的椎間盤,或只有小的突起,主要病變為椎管側方狹窄壓迫神經根,稱為側隱窩狹窄,以區別于主椎管狹窄。 側隱窩指椎管向側方延伸的狹窄間隙,主要發生在三葉形椎管,以下位兩個腰椎處最為典型。一般認為側隱窩前后徑小于3mm以下者為狹窄,5mm以上者為正常,在此之間者為相對狹窄。 那么,側隱窩為什么會狹窄呢? 先天因素可造成側隱窩狹窄,三葉形椎管側隱窩深,前后徑小,從發育上就存在著狹窄癥的因素。另一個促成狹窄的重要因素是退變。椎間盤退變纖維環膨出鈣化,椎體后上緣增生,從前方向后突入側隱窩;椎間盤狹窄后,下位椎骨的上關節突上移;峽部增生,黃韌帶肥厚鈣化,自后方突入側隱窩;退變的椎體前或后滑脫,均可促成側隱窩狹窄。 腰椎側隱窩狹窄的表現是什么,如何治療? 本病多發生在中年以上,男多于女,這可能是男性負重大,下腰椎管呈三葉草形較多,神經根周圍保留間隙小,易出現壓迫癥狀的緣故。 患者一般有較長的腰痛及腰腿痛病史,腿痛常比椎間盤突出者重,勞累或外傷可誘發疼痛,或使癥狀明顯加重。神經性間歇性跛行為進行性,跛行距離自數百步減至數十步,蹲位或坐下休息后緩解。下肢疼痛沿腰或骶神經支配區放射。 側隱窩狹窄癥是神經根受到相鄰結構的機械性壓迫,不適于保守治療。牽引只適于壓迫不重者。對已確診者應選擇手術療法,徹底解除神經根壓迫,對手術技術要精益求精,避免不必要的擴大減壓,以免影響脊柱節段間的穩定性。 腰椎間盤突出癥與腰椎管狹窄是一回事嗎? 腰椎管狹窄癥是指構成椎管的骨性組織或軟組織,由于先天性發育的原因或后天性退變的各種因素,造成的椎管、神經根管、椎間孔等任何形式的狹窄,引起馬尾神經或神經根受壓迫或刺激,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的綜合征。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表現為: (1)間歇性跛行:病人直立或行走時,下肢發生逐漸加重的疼痛、麻木、沉重感、乏力等不同的感覺,以致于不得不改變姿勢或停止行走,蹲下或休息片刻后癥狀可減輕或消失,繼續站立或行走,癥狀再次出現而被迫再次休息。因反復行走與休息,其行走的距離則逐漸縮短。在爬山、騎自行車時,可不出現間歇性跛行。 (2)下腰痛:大多數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都有下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腰痛。疼痛一般比較輕微,臥床休息則減輕或消失,腰前屈不受限制,后伸活動往往受限。 (3)神經根壓迫癥狀與體征:神經根管狹窄引起相應的神經根受壓迫或受刺激癥狀及體征。有些病人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另一些表現為持續性放射性神經根癥狀,多為酸痛、麻痛、脹痛、竄痛,疼痛的程度不同。神經根癥狀的部位與受壓神經根有關,表現為相應的神經根性分布區針刺覺減弱、痛覺異常、肌肉力量減弱及腱反射異常。 (4)馬尾神經壓迫癥:腰椎管狹窄癥可導致馬尾神經受壓迫,出現馬鞍區的癥狀與體征以及括約肌的癥狀,嚴重時可出現大小便及性生活障礙癥狀。 腰椎管狹窄癥的診斷:應根據臨床表現選擇適當的輔助檢查方法,如各種投照方法的X線平片、脊髓造影、CT掃描、CT脊髓造影、核磁共振等,以做出精確的定位、定性及定量診斷。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最大區別是:腰椎間盤突出癥一般不具備間歇性跛行,主訴與客觀檢查不符、腰部后伸受限三大癥狀,腰椎間盤突出癥屈頸試驗和直腿抬高試驗多為陽性,而腰椎管狹窄則為陰性。此外,腰椎管狹窄癥在影像學上與腰椎間盤突出癥有較明顯的區別,即腰椎管狹窄癥在CT、核磁共振、脊髓造影等檢查時均顯示椎管矢狀征小于正常,而腰椎間盤突出癥則無。二者是單獨的兩種疾病,但同時還有一定聯系,可以相伴發生,而且伴發比例相當高,這也是人們易將二者混淆的原因。因為在腰椎間盤突出癥后期,由于相應的小關節發生滑膜炎性滲出反應、關節軟骨磨損及碎裂,導致在椎體側后緣及關節突處出現增生的骨贅,繼發腰椎管狹窄癥。在兩病同時發生時,患者可同時表現兩者的癥狀及體征,臨床診斷多無困難。 |
|
來自: 1iangguenga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