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督二脈屬于“經脈”中的“奇經”,具有明確穴位,而十二經絡是經脈與絡脈的總稱,意指周身氣血運行的通道。 經絡是我們身上的一個交通網,它分布于我們全身各處,氣血沿著這個交通網運輸到全身去。一旦經絡出問題,人的氣血不能正常運行,身體就會變差。 先看看任督二脈在哪里,打通任督二脈,內力提升快,武功大有長進…… 任脈,總任諸陰,行于腹面正中線,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稱'陰脈之海'。上連乳腺下子宮,萬一不通變老翁。 督脈,行于背部正中,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為'陽脈之海'。督脈行于脊里,上行入腦,并從脊里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腎又有密切聯系。 十二經脈包括: 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 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 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也稱為'正經'。 肺經(3點至5點肺經旺)乃以肺為中心,連接胸、手、手掌、拇指的經脈。本經經穴分布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面橈側和手掌及拇指的橈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個穴位。 本經腑穴主要調理喉、胸、肺等方面的問題。 手陽明大腸經(5點到7點大腸經旺)是和肺經關系非常密切的經脈。手陽明大腸經經穴分布在上肢前外側面、肩部、鎖骨上窩、頸部、面部。起于商陽穴,止于迎香,左右各20穴。 本經腧穴主要調理頭面、五官、皮膚、腸胃等方面的問題。 足陽明胃經(7點到9點胃經旺)是有關于消化系統非常重要的經脈。足陽明胃經經穴分布在頭面部、頸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側面。起于承泣,止于厲兌,左右各45穴。 本經腧穴主要調理胃腸、頭面、目、鼻、口、齒等方面的問題。 足太陰脾經(9點至11點脾經旺)和脾臟相關,主要機能是溫暖五臟,并吸收運送胃部消化,讓養分入五臟六腑。胃和脾兩個臟腑,具有表里關系,主宰著消化和吸收的功能。 本經經穴分布在足大趾,內踝,下肢內側,腹胸部第三側線。起于隱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穴。 本經腧穴主要調理脾胃、婦科等方面的問題。 心臟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組織。心經(11點至13點心經旺)是維持心臟功能的經脈,假使有任何損害的話,機能便會降低或亢進,并呈現出各種不適的癥狀。 本經經穴分布在腋下,上肢掌側面的尺側緣和小指的橈側端。起于極泉,止于少沖,左右各9穴。 本經腧穴主要調理心、胸、神志等方面的問題。 小腸經(13點到15點小腸經旺)在消化機能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小腸經的機能衰退,會使身體不調和,并出現各種不舒服的癥狀。 本經經穴分布在指、掌尺側、上肢背側面的尺側緣,肩胛及面部。起于少澤,止于聽宮,左右各19穴。 本經腧穴主要調理頭、項、耳、目、咽喉等方面的問題。 中醫認為,膀胱是當小腸把無用的固態物和水份分開后,水份流入的主要器官。膀胱經幾乎是貫通全身的一條經脈,故此經脈發生異常時,會影響全身。 足太陽膀胱經(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經穴分布在眼眶,頭,項,背腰部的脊柱兩側,下肢后外側及小趾末端。起于睛明,止于至陰,左右各67穴。 本經腧穴主要調理頭、項、目、背、腰、下肢部等方面的問題。 在中醫里,腎臟是生殖力的源泉,即是健康、生命之源,經常艾灸腎經上的穴位,有很大的好處。 足少陰腎經(17點至19點腎經旺)經穴分布在足心,內踝后,跟腱前緣,下肢內側后緣,腹部,胸部。起于涌泉,止于俞府,左右各27穴。 本經腧穴主要調理婦科、腎、肺等方面的問題。 心包有保護心臟、使心臟機能正常運轉的功能。 手厥陰心包經(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經穴分布在乳旁,上膠掌側面中間及中指末端。起于天池,止于中沖,左右各9穴。 本經腧主要調理心、胸、胃等方面的問題。 中醫醫學則言:“司掌后天元氣之源”。腎是人“先天之氣”的發源地,而三焦乃是人出生后,將經由食物而獲得的“后天之氣”吸收體內,并讓其循環內臟的機能。 手少陽三焦經(21點到23點三焦經旺)經穴分布在無名指外側,手背,上肢外側面中間,肩部,頸部,耳翼后緣,眉毛外端。起于關沖,止于絲竹空,左右各23穴。 本經腧穴主要調理側頭、耳、目、胸脅、咽喉等方面的問題。 肝膽相照透露出肝、膽同一體的深厚關系,而膽其實更居于輔助肝機能的重要地位。 足少陽膽經(23點至1點膽經旺)經穴分布在目外眥,顳部,耳后,肩部,脅肋,下肢外側,膝外側,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竅陰,左右各44穴。 本經腧穴主要調理側頭、目、耳、咽喉等方面的問題。 在中醫里,肝擔負著維持人生命機能的重要任務。肝屬木,可稱之為人體的將軍。將軍率領著抵御外敵的軍隊,肩負排除體內外毒素的任務,是一個專司解毒的臟器。 足厥陰肝經(1點至3點肝經旺)經穴分布在足背,內踝前,脛骨內側面,大腿內側,前陰,脅肋等。起于大敦,止于期門,左右各14穴。 本經腧穴主要調理肝、婦科等方面的問題。 若您想調理身體,或想學中醫文化,尤其是穴位方面知識,可聯系檸檬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