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鐘山風景區內,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5A級旅游景區。來南京的朋友都會去中山陵,不為觀景,只為瞻仰中山先生。 中山陵入口,前來瞻仰的人每天都很多。 博愛坊,即中山陵牌坊,是墓道南端的入口處。在牌坊中門的橫楣上,鑲有石額一方,鐫刻孫中山先生的手書“博愛”二字,先生平時最喜歡將這兩個字寫以贈人,南京也因此而被譽為博愛之都。 博愛坊通往陵門,有一段松柏大道,莊嚴肅穆。 來賓走過松柏大道,登上20級花崗石臺階,到達陵門。陵門有三個拱門,中間較大,兩邊稍小。南面中間正門的上方,鑲有一方石額,上刻孫中山先生的手書“天下為公”,端莊樸實,雄邁俊逸。 碑亭,建在天下為公陵門后面第二層平臺上,內有墓碑一座,高9米,重達幾十噸,是用一塊巨大的花崗石雕琢而成。1930年03月07日,在這塊大石碑的正面自右至左豎刻三行鎏金碑文:“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 我們瞻仰的時候為今年3月,正封閉修繕,所以沒能拍到石碑及碑文。 再往后,走過很多石階到達祭堂。石階的數字是有講究的,從博愛坊到祭堂,共有石階392級,象征當時全中國的3億9千200萬人。而從碑亭到祭堂,共有石階339級,象征當時國民黨參眾二院議員為339人,寓意每人作為一個臺階,將中山先生的精神發揚光大,其中的9寓意九州大同。迎面的這一段共有290階,分為8段,象征著三民主義五權憲法。 來賓拾級而上,走向祭堂。 祭堂為中山陵主體建筑,處在山頂最高峰。祭堂三座拱門為鏤花紫銅雙扉,門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權”字樣,由張靜江書寫六個鎏金篆字,在中門上嵌孫中山先生手書“天地正氣”四個鎏金大字。 祭堂中央供奉孫中山坐像,高4.6米,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朗特斯基在法國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像,底座鐫刻六幅浮雕,是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寫照。孫中山先生身著長袍馬褂,高額廣頤,手持一本長卷,那凝視著前方的深邃目光,那凝重的身軀,給肅立于此的人們以難忘的啟迪。 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孫中山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總理遺囑》。堂后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制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孫中山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之墓”石刻。墓室一般不對外開放觀瞻。 祭堂前面東西兩側,矗立一對高大的華表,是用福建花崗石雕琢而成的。華表高12.6米,下部直徑2米,上部直徑1米。 大石階邊的兩側石座上,各置紫銅帶蓋的銅鼎一尊。華表與銅鼎,把祭堂襯托得更加宏偉壯麗,又增添了肅穆和寄托哀思的氣氛。 從祭堂回看碑亭,周邊被郁郁蔥蔥的樹木環繞。 站在祭堂門前,極目遠眺,視野開闊,一覽無余,仿佛整個南京城都在眼皮底下,孫中山先生生前親自挑選的這方墓地,是真正的風水寶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