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樹”又稱“小老頭樹”,是我們濟南盆景界同仁用近30年的時間摸索出來的一種樹木形態,以小巧老辣見長,被廣泛應用于微型盆景和山水盆景,頗受全國盆景界追捧。現將“小老樹”的培養及制作方法介紹如下,供讀者朋友們探討。 一、向大自然學習扦插苗培養“小老樹” 1985年,在梁玉慶大師的倡導下,我開始走上小苗扦插培養“小老樹”之路。在當時,主要是為了解決山水盆景的配樹問題,選用了小葉冬青、六月雪、爬地蜈蚣等,隨后又引進了米葉冬青、對節白蠟、火棘、真柏等葉片比較小的植物材料。 當時以梁玉慶、劉洪僧、李登福等為代表的一批人,對盆景認識有了一定的見解,提出到名山大川去學習,到泰山去觀摩。他們帶領協會的年輕人登上泰山之巔,觀賞大自然絢麗多姿的美麗景色,領略作為五岳之尊的泰山的雄偉氣象。五大夫松,枝、干呈360。回旋、急轉直下,懸崖峭壁上的古松咬定青山不放松和遠山之郁郁蒼蒼的松林等,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大家大飽眼福;岱廟圍墻上的古柏根干裸露、神枝沖天,象征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巨大的銀杏樹雖歷千年而挺拔雄偉;古槐、漢柏老態龍鐘、舍利飛揚,彰顯著齊魯大地的文化底蘊和風韻(如圖1)。 近30年來,在經過了長時間的探討、分析和摸索,我們最終下決心利用嶺南截干蓄枝法下功夫培養“小老樹”。把握好在修剪造型上枝條豐滿、節間緊湊的要求,主要面向微型盆景、山水盆景用樹,培養制作直干小樹和多干叢林式小樹。
二、對大自然樹木造就法的感悟
“小老樹”從小苗抓起,先從基礎培養,初期一年修剪一次。隨著日積月累,小樹剪口愈合,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用途,經過不斷地修剪來逐漸完善樹的形態。初期的小樹沒有老化程度。由于樹種的差異,如對節白蠟,它的生理特征是皮層光滑呈灰白色,培養幾年后也不會出現變化,看上去總是有些嫩氣,這就是品種的特性。怎樣對它進行改造呢?只好去觀察大自然當中的古樹自然形成的過程,并加以分析。
(一)自然界的樹木靠天生存,雨水多的年頭它生長旺盛,遇到干旱天氣它就要死亡。一般生長在懸崖峭壁上的樹木最為多見(如圖2)。尤其在一棵樹上反映出來的,有死的一部分,也有活著的,生死團抱在一起,展現出大自然中生命的頑強和一種天然的神韻。 (二)樵夫上山劈柴對樹木的損傷,比如:用斧頭劈,用力對枝條扭劈或扒皮等,還有自然災害、病蟲害造成樹枝死亡、傷殘,經過愈合傷口、多年的風雨雷電破壞等,使生存下來的古老樹木歷盡滄桑,這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妙之處。 以上分析,不論“天然造就法”與“人為劈柴法”還是廣東的“錘擊法”等,總是要想方設法完善它的樹型、樹姿和樹的老化程度。經過很長時間的“造就”,培養出“小老頭”樹,讓人們去觀賞和品鑒。只有不斷向大自然討教學習,借鑒和再現大自然對樹木的“天然造就法”,進而轉變為盆景創作的技法,才能將盆景制作好。
三、定向培養與技法上的運用
在“小老樹”的培養過程中,一定要定向培養。比如:微型盆景用樹,一般從根部到分枝點不超過5cm-7cm,樹木變化萬千,但無論怎樣變化,還是怎樣的樹型,總之整體的平均高度在13cm-15cm,粗度在2cm-3cm,這種比例有一定的表現力,能去掉微型盆景的“苗氣”和“嫩氣”。 直干樹的培養可以走捷徑。在扦插苗時選用直的,生根后直接上盆。培養一本多干式,扦插苗成活后上盆,將基部的芽點上端剪去,也可以將枝條橫向栽植,把枝條直接埋在土面上,一年后接地的枝條出現生根、連根,也很有趣味。用扦插苗培養微型、小型盆景,它的變化萬千,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形態(如圖3)。 怎樣解決小樹不老的問題?像對節白蠟、小葉冬青、米葉冬青、榔榆、爬地蜈蚣、火棘等,利用它們生長速度快的特點,長到一定的粗度,在冬季修剪完后,運用“大自然造就法”,借鑒古樹、老樹的蒼老之態,合理化、藝術化地運用技法,加快制作培養過程,才能把微、小型盆景升華到“小老頭”樹的老辣之姿(如圖4)。 運用技法:
(一)樹干加工,仿受病蟲害而出現的孔洞。可以用雕刻機在比較呆板的基干接點部雕刻出下大上小的不規則三角形,深度為干的1/3至1/2即可,切忌選在正面。同時,在干和根部四周選比較突出的部分進行多點蹭皮。隨著蹭一下皮層,這樣干和根部愈合后是連在一起的(如圖5)。 (二)對底部的枝條,撕裂出的部位所出現的疤痕,它的形狀是上大下小,一般有逗號的形狀。用雕刻機從上向下雕,一定要根據樹干的比例來掌握,過大失去比例,過小經過愈合后會出現合并。這種做法主要是向下部撕裂的效果。隨著木質的腐朽,皮層的愈合會產生妙不可言的藝術效果(如圖6)。 (三)表現自然古樹干的扭曲法。根據樹干與枝的走向,有方向性地扭曲姿態,但樹干又表現不出來,這就要依據整體的變化方向,對樹干從底部到枝干部進行皮層劃痕,要有深有淺,輕重一定要掌握好,且不要急于求成。
(四)比較呆板的枝干,空白比較大的地方,可以用直刀剝皮法。自然界出現的物體撞擊的疤痕,形態不一,多數表現為中間大兩頭小,處理這種疤痕時只需將木質露出來即可(如圖7)。 (五)刷皮變色法。要輕,但也不是一次完成,且根、干、枝都要處理。
(六)嶺南的錘擊法。要根據樹的綜合情況,有針對性地處理。這種辦法一定要在根干接合部錘擊,但根部裸露不好的盡量不用。 以上加工方法,要靈活運用,千萬不能生搬硬套。
四、為山水盆景培養專用“小老樹”的技巧
(一)扦插苗上盆時,一定要用手把根部捏緊,培土后將根部輕微地扭轉一下,為今后放養促成它的根部抱團:否則將會出現“高梁茬”根的形態,這種根部剪小后沒有毛細根,成活率低,很難用到山石上(如圖8)。 (二)山水盆景的峭壁用樹,一般要定向培養。也有緊貼石壁生長的直干樹,它在峭壁里生長出來就會自然向上挺拔,看上去很有力量。像這種造型的樹一定要重點培養。一般培養這種樹并不難,但是要用心去專門培養(如圖9)。 在瓦盆邊開一個口,這樣培養的好處就是瓦盆切口切面的厚度與山石挖空的厚度基本相同,便于“上山”使用時不用作大的調整。
(三)兩山之間或山峰的后側用樹,在視覺上是表現山峰頂上的單棵或叢林效果,有隱蔽性。但石頭的切口位置所在的地勢不一樣,有的在山峰的上邊,洞口朝上可以栽種直干小樹:有的山峰出 現峭壁,洞口朝向一側,這就得用直角小樹(如圖10)。 (四)其它。尤其在山凹里出現的高干樹,有的出現在一側或從背后扭轉到前面的專用樹等等,都要注意它的樹干部分比栽到盆子里面的樹要長,而它的著土面,也就是根部進洞穴的位置,要有一個直角。以上特定的樹品種要多,才能夠運用自如,得心應手(如圖11)。 雜木類的修剪方法:
(一)培養階段 1 扦插上盆 春季2-3月份剪取母本枝條(一年生或當年生嫩枝條),長度5cm,插入洗干凈的黃沙中,深度2,5cm,株行距3cm,置半蔭半陽且通風良好之處,每天噴水2-3次。發芽成活后置于通風向陽處,成活率可達90%以上。6-7月份取出小苗(要保持根系完整),用4寸小瓦盆栽植。這時上盆是一個很關鍵的時刻,它關系到成型后上微型盆的成活率及成功率。栽入盆中時先放一半土再將小苗放入,根系要舒展,再放一些土,用手指按住基部,另一只手拿住苗木基部旋轉,不可超過180°,再加土壓實后澆水。此法可避免亂根及根系分布不均勻。 2 換盆定植 來年春季2-3月份,根據造型的需要,在原樁基的形態上,要因材取勢。如果要作懸崖樁景,則在第一年栽苗時就應將苗根傾斜于盆的~側,主干則反方向傾斜于另一側,注意做好標記。來年換大盆,將盆的邊緣做一缺口,不可太大,要根據樹干的粗度決定。栽時將土球傾斜樹干臥在缺口上,將一主枝懸垂于盆口之下。在換盆時盆土下部耍適量施一些基肥以利生長,年內干基直徑可生長到1.5cm左右。 3 培養定型 第三年修剪枝條時要注意原定位的各種造型的形式和枝條的位置。有的枝條角度不好,可用金屬絲蟠扎校正。剪除多余枝條,注意枝條的分布及采光面。修剪后發芽點很多,4-5月份一定要摘掉又生發的無用芽,如此摘多次。不然,有些旺條長到一定的粗度,剪掉后就會留下一個大傷口,還會影響其余枝條的正常生長。 4 枝條過渡 第四個春天,小樁的干基直徑已達2cm-2.5cm,樹型的骨架已基本成型,為了更加完善樹的結構,在修剪和管理方面要更加精心。尤其在摘取多余小芽時,要更加細致。若用手指不方便,可用竹簽撥掉。 5 回縮成型 第五年換微型盆景盆。春天發芽之前將小樁從盆中取出,清理根土,把根部和枝條粗剪一遍,細心觀察后定枝和根的長短。再細心修剪(如圖12),這樣,一棵較完整或理想的微型樹樁就呈現在了你的面前。再將之栽入適宜的微型盆中。 上盆之后,將其置于半蔭的沙盤中,每天噴2-3次水,等上部枝條發芽,下部盆底孔發出根后,到6-7月份把小樁從盆景中提出。這時根系已形成團狀結構,再栽入瓦盆中細養小枝,并且找出有缺點的枝條重點培養,同時控制其余部分生長。等到形態及比例完美之后再上微型盆景盆(如圖13)。 (二)特點 1 快速成型,比例協調,自基部到小枝之間的過渡合理,根基粗壯有力。 2 形態多樣,按構思意圖,因材施藝,自然清新。 3 在微型組合盆景中效果很佳,單盆欣賞又具大樹形態。
(三)微型盆景的日常管理可根據自己的條件,因地制宜。最好建一個80cm高的平臺,上面預制一個5cm厚的邊框,做透水的底孔。然后填上細沙,把微型盆景置于沙面上。春季一天要噴三次水,一個月后盆底孔生根于沙內。因微型盆面積太小不宜施肥,此時可將肥料施于沙內,供根系吸收,要少施勤施。在夏日管理中,因氣溫高,一定要保持沙面的濕度。微型樹樁盆景可根據生長情況1-2年換一次盆土。
. |
|
來自: 昵稱16105961 > 《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