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石種:青石,樹種:米葉冬青,盆長:70cm 1997年揚州第四屆中國盆景評比展展覽作品一等獎 在小樹培養過程中,一定要定向培養。比如:微型盆景用樹,一般從根部到分枝點平均不超過5-7厘米,樹木變化萬千,但無論怎樣變化,還是怎樣的樹形,總之平均高度在13-15厘米,粗度掌握在2-3厘米,這種比例有一定的表現力,能去掉微型盆景的“苗氣”和“嫩氣”。 直干樹的培養可以走捷徑。在扦插苗時選用直條,生根后直接上盆。培養一本多干式,扦插苗成活后上盆在基礎底部的芽點上方剪去,也可以枝條橫向栽植,把枝條直接埋在土面上,一年后接地的枝條出現生根、連根,也很有趣味。扦插苗培養微型、小型盆景,它的變化萬千,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形態(見下圖)。 ▲金葉女貞 怎樣解決小樹“不顯老”的問題。像對節白臘、小葉冬青、米葉冬青、榔榆、爬地蜈蚣、火棘等,利用它生長速度快的特點,長到一定的粗度,在冬季修剪完后,運用“大自然造就法”,借鑒古樹、老樹蒼老之態的現狀,合理化、藝術化地運用技法,加快制作培養過程,才能把微、小型盆景升華到“小老頭”樹的老辣之姿(見下圖)。 ▲爬地蜈蚣 運用技法: 1. 樹干加工,仿受病害而出現的空洞??梢杂玫窨虣C在比較呆板的基干接點部雕刻出下大上小呈不規則的三角形態,深度在干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即可,切忌選在正面。同時,結合基部祼出的根部四周選比較突出的部分進行多點蹭一下皮層,也包括干的四周。隨著蹭一下皮層,這樣干和根部的結合待愈合后是連在一起的(見下圖)。 ▲小樹雕刻過程 2. 對下底部分的枝條,撕裂出的部位出現的疤痕,它的形狀是上大下小,一般有逗號的形狀。用雕刻機從上向下做,它的大小一定要根據樹干的比例來掌握,過大失去比例,過小經過愈合后出現合并。這種做法主要是向下部撕裂的效果。隨著木質的腐朽,皮層的愈合會產生妙不可言的藝術效果(見下圖)。 ▲經過數年后的愈合過程出現的效果 3. 表現自然古樹干扭曲法。根據樹干與枝的走向,有方向性的扭曲姿態,但樹干又表現不出來,這就要根據整體的變化方向,要對樹干從底部到枝干 部進行皮層劃痕,要有深有淺,輕重一定掌握好。但是注意這種方法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不要急于求成。 4. 比較呆板的枝干,空白比較大的地方,可以用直刀剝皮法。自然界出現的物品撞擊的疤痕,形態不一,多數表現有中間大兩頭小,但要注意處理這種疤痕,上與下、大小沒有一定要求,把木質露出來即可(見下圖)。 ▲米葉冬青 5. 刷皮變色法。要輕,但也不是一次完成,像根、干、枝,都要處理。 6. 嶺南的錘擊法。最后,根據樹的綜合情況有針對性的處理。這種辦法一定要在根干接點部錘擊,但根部祼露不好的盡量不用。 以上加工方法,運用要靈活,千萬不要生搬硬套,還要注意綜合用法,每年累計,合理經營,多次加工,變化萬千。這些年來,經過實踐,無論利用什么辦法,主要表現小樹的老態蒼勁,借鑒“天然造就法”制作的作品師法自然、宛若天成(見下面9幅圖)。 ▲樹種:米葉冬青,扦插于1990年,樹高:22cm ▲樹種:米葉冬青,扦插于1990年,樹高22cm ▲樹種:米葉冬青,扦插于1990年,樹高26cm ▲樹種:米葉冬青,扦插于1990年,樹高14cm ▲樹種:米葉冬青,扦插于1990年,樹高25cm ▲樹種:對節白蠟,扦插于1993年,樹高25cm ▲樹種:榆樹,扦插于1995年,樹高:18cm ▲樹種:金葉女貞,扦插于1995年,樹高38cm ▲樹種:小葉冬青,扦插于1985年,樹高38cm 關于“小老頭”樹的稱謂,是1994年在天津第三屆展覽會上,胡榮慶大師看到我帶過去的微型盆景時問道:“你這‘小老頭樹’是在山上挖的嗎?”我說:“不是,這是我們濟南小苗扦插培養的?!焙髱熯B聲說:“好,好,好!”從此,很多朋友也同時叫起了“小老頭樹”。 ▲樹種:爬地蜈蚣,扦插于1985年,樹高390cm ▲《蓬萊仙境》 石種:靈璧石,樹種:米葉冬青,盆長:120cm 2004年第六屆盆景評比展覽作品銀獎 ▲李云龍作品《山居圖》(濟南紋石、真柏) 榮獲2015(廣州)國際盆景大會 暨亞太盆景賞石大會金獎 ![]() 1957年生,山東濟南人,現任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賞石分會理事、濟南盆景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盆景藝術大師。
圖文來源:《李云龍盆景藝術》 |
|
來自: 南柯一夢0ri2vf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