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揭秘」,看欲罷不能,聞所未聞的野史奇談 教育是一門學問,復雜而又深奧。但教育有其自身的規律。比如“尊重”、“興趣”、“因材施教”等。如果我們能掌握一些教育教學的規律,掌握一些心理學原理,然后,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地教育學生,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里,我們來了解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看看能給我們一點什么啟示。 “禁果效應”,在西方叫“亞當與夏娃效應”,也叫做“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越禁止的東西,越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不讓知道的東西,越想知道。這種由于禁止、掩蓋,而造成的好奇、逆反現象,就是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 “禁果”一詞來源于《圣經》。上帝先造了亞當,后來看到亞當寂寞,抽出他的一根肋骨,造出夏娃,上帝告誡他們,伊甸園里有一棵智慧樹,樹上的果子絕對不能吃。上帝的告誡困擾著他們,有一天,亞當夏娃經受不住誘惑,偷吃了禁果,二人就有了七情六欲,有了喜怒哀樂,他們被驅逐出伊甸園,被貶人間,成為人類的先祖。后來通常用偷吃“禁果”來比喻少男少女初嘗人事。從圣經故事中引申出來的好奇、叛逆現象稱之為“禁果效應”,也被稱之為“亞當與夏娃效應”。 之所以叫“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那就是因為與莎士比亞的戲劇有關。在莎翁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出身在蒙太古家族,朱麗葉出身在凱普萊特家族,兩大家族世代為仇,絕對禁止兩大家族之間通婚。然而越是反對,二人越是相愛,最后雙雙殉情的結果。 “禁果效應”與人的兩種心理有關:一種是好奇心理,一種是逆反心理。這兩者都是人類的天性。人,總是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產生好奇,而逆反是人掙脫束縛、追求自由的天性 。 “禁果效應”恰當地運用于教育教學,就會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圖)連環畫《東坡畫傳》,胡冕(繪) 案例一:蘇洵運用“禁果效應”成功教育了蘇軾和蘇轍。 蘇洵年輕的時候讀書不是很用功,很喜歡四處游山玩水。有一次,旅游回來,妻子程氏滿臉的憂戚,仔細盤問,妻子道出了原委。原來程氏看到蘇軾蘇轍一天天地長大,聰明異常,但也頑劣有加,如果教導有方,那將是棟梁之才,相反,則會禍害社會。程氏說,夫君啊,你沒出息就算了,但是兒子不能啊。程氏對兒子滿懷期望,想他們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自己想教他們讀書,但才疏學淺,無能為力。程氏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同時,程氏知道,丈夫就是一個愛四處游玩的貨,她能不對于兒子的前途憂心忡忡嗎? 程氏的一番話說到了蘇洵的心坎上,蘇洵從妻子對孩子的期望,認真管教上,看到了自己的頑劣和不足,他意識到,自己如果繼續散漫下去,將來不但自己一事無成,而且可能會讓兒子恥笑。蘇洵如夢初醒,認真謀劃起自己和家庭的未來。如何教好兩個聰明但又貪玩的兒子呢?西方有句名言: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蘇洵一思索,有了辦法。 科舉考試考的是四書五經,于是,蘇洵就故意當著小兄弟倆人的面津津有味的讀著,常常如此。只見蘇洵手不釋卷,時而端坐,時而踱步,時而頷首微笑,時而自言自語……小兄弟倆感到很好玩,很好奇。于是,就請教父親,你讀的是什么?蘇洵只是搖頭,不理他們。并且每次讀罷,就把書收藏起來,不讓他倆看。越是不讓看,小兄弟倆越是想看,蘇洵揣摩著火候到了,這一天,全家吃晚飯,他說,明天,他準備出去游玩一個月,要求蘇軾蘇轍兄弟倆好好讀書。 第二天早上,蘇軾小兄弟倆來到書房,從父親的書桌抽屜里找出父親讀的書,如獲至寶,如饑似渴的讀了起來。一個月過去了,小兄弟倆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的讀著四書五經。 蘇洵回來知道了情況后,心中暗喜。從此父子三人相互研討,互相砥礪,知識得到了突飛猛進地增長。 在“唐宋八大家”中,“三蘇”占有三席,就是在中國浩瀚綿長的文壇長河中,“三蘇”也牢牢地占有一席之地。 案例二:教師成功運用“禁果效應”進行有效教學。 六月期末復課,天氣炎熱,孩子們昏昏欲睡,在講解一道綜合習題時,教師故作玄虛的說:“同學們,這里有一道綜合性試題,本想讓你們做,可是連我都做不出來,看來你們就更不用說了。”有幾個學習好的同學說:“老師,讓我們試試這道題?”“好吧,你們試試。”老師假裝沒有辦法的樣子,把題目寫在黑板上。全班同學忙碌起來。不一會兒,有很多學生舉起了手。老師故意問道:“怎么?不會做吧?”誰知,一些同學們說:“老師,我們已經做出來了!”、“這樣做的……”于是,老師請幾位學生說出了解題的方法和思路,得出了正確的答案。老師假裝甘拜下風,說:“哎呀,你們真聰明,太厲害了!好了這后面的幾道題,你們也幫忙解決一下吧,好不好?”“好!”孩子們興趣盎然,積極性高漲。 如何利用“禁果效應”積極因素,防止其不利因素呢?這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摸索探究。 比如關于青少年性教育。我們不應該回避,更不應該談性色變。我們應該給孩子講解青春期男女的一些變化,認識男女生殖系統的不同,了解我們都是如何來到這個世界的。揭開神秘的面紗,進而因勢利導,講清青春期應該注意什么,應該做些什么。再比如,如何預防早戀問題?如何減少網絡游戲?如何遵守校紀校規、遵紀守法等?我們教育工作者也應該正確面對,把身邊的具體案例講給孩子,通過案例,幫助他們尋找原因,分析利弊,講清得失,設想后果等。 這些問題,如果我們一味地反對、阻止等,反而會增強孩子們的好奇心、獵奇心和逆反心理,孩子會更加想辦法上網、早戀、違紀違規等,使得我們失去正面教育引導的機會。孩子會長大,一切都將知曉。如其控制、阻止,不如和他們一起全面認識,分析利弊,正面引導,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教會他們自我保護、自我判斷,正確利用的能力。 *作者:李昌寶,魚羊秘史簽約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