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果效應丨好奇心與逆反心理是人類的天性 ![]() 好奇心是人們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或事件產生的心理狀態,而逆反心理則來源于人們渴望自由、拒絕束縛的天性。 對于被禁止的事物或事件,人們往往在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驅使下,產生強烈的興趣并充滿探究的欲望,并因此而導致“禁而不止、愈禁愈多”的后果。 這就是心理學的“禁果效應”,也叫“亞當與夏娃效應”。 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中,家長與老師都會有意或無意地使用“禁果效應”,但其導致的后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如果能了解禁果效應的發生機制,就能避免“禁果效應”中消極因素帶來的惡果,讓“禁果效應”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前進的動力,并讓孩子找到更好的前進方向。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禁果效應因其被禁止而產生“神秘感”而引發人們的強烈關注。相比人們經常接觸的事物或公開性的事件來說,這種帶有神秘感的事物或事件具有更大的誘惑力。它不僅加深了人們內心的期待,也因無法即時獲得相關信息而使人們內心形成接受空白,并對“神秘信息”產生強烈的召喚。 無論是有意造成的禁止,還是無意造成的禁止,抑或是社會因素造成的禁止,都會導致人們在無法得知與渴望得知的對抗中產生或興奮、或期待、或恐懼的心理狀態。 ![]() 現實生活中的“禁果效應”屢見不鮮,而青少年的情感教育與性教育則是損失最慘重的陣地。來度麥學苑心理關愛中心做青春期叛逆咨詢的家長們,最為頭疼的也是這方面。 首先,早戀是家長和老師極力禁止卻又是孩子們樂此不疲的對抗游戲。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們來說,身體的逐漸成熟導致他們出現情感和性的萌動;而家長和老師的明令禁止又引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但是,所有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依然在不斷地“禁止”,也因此而引發了愈加嚴重的“禁果效應”:青少年的早戀年齡越來越小,從原來的大學生到后來的高中生,再到現在的初中生甚至是小學生,其后果不可謂不嚴重。 其次,性教育是家長和老師無法回避卻又不敢承接的教育話題。 性是人類正常的生理需求,與吃喝拉撒睡一樣,不過是人類諸多生理需求中的一項而已。性與其他生理需求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它的隱私性和特殊性:隱私性是指性需求無法在公共場所進行,而特殊性則是指性需求的滿足需要年齡的限制和特定的對象。 但是,不只是青春期的孩子不了解這些,甚至很多成年人都“談性色變”。對于許多成年人來說,性是無法交流和溝通的部分,當然更不可能去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對于孩子性教育方面的需求,家庭和學校有志一同地交了白卷。 帶著對性的好奇和無知,孩子們選擇自己探索,或者求助于色情的書籍或光盤,或者因無法控制欲望而親自體驗,甚至因此犯下強奸罪。 其實,假如家長和老師能了解“禁果效應”的發生機制,就會在孩子進入青春期時給予正確的引導,而避免消極的“禁果效應”產生。 早戀與性是青春期必然要過的兩個“坎兒”,而消除孩子內心的神秘感和好奇心,才是幫助他們安然度過的最佳途徑。多掌握一些這方面的知識,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在與孩子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讓孩子懂得早戀很美好,但是,以不影響學習甚至是促進學習為前提;讓孩子明白性其實是人的正常生理需求,但是在未成年之前,要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行。 ![]() 在避開“禁果效應”消極影響的同時,善用其積極影響也是教育的重要一環。前者需要我們破壞其神秘感、去除好奇心,而后者則要求我們營造神秘感、引發好奇心。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學習是他們持續的成長力。而如果家長和老師能夠巧妙運用“禁果效應”,讓他們對學習感到神秘和好奇,就能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擁有持久的動力并實現自主學習。 凡事有利有弊。 善用“禁果效應”,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美好的青春和成功的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