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云飛 魯迅先生曾說: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 龍舌蘭”。所謂“貴乎稀有”。明代書法家宋克和他的章草應該屬于龍舌蘭級別的。 一、人物生平 宋克(1327―1387),字仲溫,一字克溫,自號南宮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初期聞名于書壇的書法家。 宋克詩文亦名于時,與吳門文士高啟、張羽、徐賁、陳則等被譽為“十才子”。他聰慧過人,博覽群書,醉心丹青,擅長畫竹,楷、行、草書,深得鐘王書法遺意,其章草師法皇象,與宋璲、宋廣齊名,史稱“三宋”。 其傳世書跡有《李白行路難》、《七姬志》、《杜子美詩》、《定武蘭亭跋》、《劉楨公讌詩》、《形增影古詩》、《急就章》、《書孫過庭書譜》等。均為墨林所寶,翰中精品。 宋克家境富裕,他身材魁梧,俠肝義膽,樂善好施,及至成年,適逢元末動亂,欲樹功業,遂謝客學兵,挺走中原,舉旗起事,不料中道受阻,無奈溯江游金陵、會稽等名勝山川之地,歸家后乃發憤攻讀。當時張士誠占據吳地,愛慕其名想招為幕賓,被宋克謝絕。之后,其在家中辟一室,珍藏歷代法書碑帖,日游其間以自娛。據《明史·文苑傳》謂:“克杜門染翰,日費十紙,遂以善書名天下。” 二、宋克與《急就章》 宋克一生在仕途上不得志,直到晚年才得到一個陜西鳳翔府同知的小官,但是時間不長便辭官還鄉了。歸隱期間,他與楊維楨、倪瓚等交往融洽,常常以詩文互相酬唱。宋克的書法格調高古,自魏晉上溯草隸,深得鐘、王之法,擅長楷書、草書,精于章草,尤其對皇象的《急就章》頗有研究。宋克的章草,延續趙孟頫、鄧文原的風格而有進一步發展,他摻入今草和行書的寫法,筆畫流利、矯健。其真書出自鐘繇,行草具“二王”之遺意,清勁古雅。最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將章草融合到他的行草中去,而別開生面,曾師從元康里子山的入室弟子饒介學書,所傳皆“二王”草法,其草書揮灑自如,瀟灑縱橫,筆力俊峭挺拔,圓融灑脫,尤其是他的小草和章草,堪稱冠絕一代。吳寬《匏翁家藏集》評其書謂:“克書出魏晉,深得鐘王之法,故筆精墨妙,而風度翩翩可愛。 《急就章》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宋代王應麟解釋為“急就謂字之難知者,緩急可就而求焉”之意,是西漢元帝時為兒童識字編的課本。該文從漢至唐一直是社會流傳的主要識字教材,內容涉及姓名、組織、生物、禮樂、職官等各個方面,仿佛一部小的百科全書。唐代以后,蒙學教材改為《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流傳最早的《急就章》傳為皇象書,今有刻本流傳。明代楊政據葉夢得潁昌本摹刻的最為著名,因刻于松江,故名“松江本”,原石現藏松江縣博物館。此本章草和楷書各書一行,字形規范,筆力剛健,寓變化于統一,其字結體略扁,各字間均不牽連。筆劃牽絲映帶之間法度嚴謹,字字獨立內斂,整篇氣息古樸、溫厚。近人沈曾植《海日樓札叢》稱:“ 細玩此書, 筆勢全注波發,而波發純是八分筆勢,但是唐人八分,非漢人八分。”該帖對后世影響深遠,是公認的章草優秀范本之一。 《急就篇》在唐以前,因為輾轉傳寫,內容頗多訛脫。宋克所書急就章,不只一本,現存有故宮藏本和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本。故宮博物院藏本,筆勢勁健,風貌簡古,全篇精絕謹嚴,為宋克用意臨摹、兼備古法之形與神的得意作品。王世貞評價:“觀仲溫書《急就章》,結意純美,以為征誅之后,獲睹揖讓。而后偶取皇象石本閱之,大小行模及前后缺處若一,惟波撇小異耳。” 三、草書特色 宋克草書取法“二王”,得力于張旭、懷素,加上他在章草上的深厚功底,形成了富有創造性的“草書混合體”,表現出章、今、狂三草之特征。 章草行筆波磔,有隸意,用點處多,筆斷意連;字字獨立,不相連帶,多取橫勢。今草改章草的橫勢為縱勢,省簡波磔,筆勢流暢,字與字之間呼應連貫。狂草筆勢迅疾,灑脫奔放。筆畫豐富,通篇連綿,常常一氣呵成。宋克的草書風格豪放,筆勢流暢,筆畫方圓結臺,大小相間,婉轉不失鋒棱。宋克的“混合體”草書,是把章草、今草和狂草的筆法融合貫通而成。他在草書中強化波磔,與元代趙孟頫的書風拉開距離,其草書中的取妍尚姿,是元以來的時代風氣使然。在宋克的草書中,《停云館法帖>卷十所錄宋克書《鐘繇王羲之二小傳》的風格介于《唐采詩卷》和《杜甫壯游詩卷》之間,在今草中糅合了更多的章草筆法,既有今草的連綿不斷,也時見章草的波挑。宋克的草書作品現存的還有《公譙詩》(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等。這些草書風格雖不如《杜甫壯游詩卷)強烈,但其瘦勁的筆勢卻表現出豪邁淳雅的風格,頗具鮮明特色。《公誡詩》和《七言絕句》在創作形式上,以立軸表現草書的連綿跌宕,這種軸類書法作品形式在趙孟頫、楊維楨、倪瓚那里雖然也有采用,但宋克和明初草書家宋廣等人在這種形式上有了更大的發揮,明中期祝允明又有拓展,到了晚明,出現了徐渭、董其昌、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王鐸、傅山等人的巨軸草書,因而,可以這樣說,在書法形式由“手卷”到“立軸”的轉化過程中,宋克亦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四、歷史地位 宋克的書法,從淵源上說是取法魏晉的;從師承上說,則是元人的余緒。宋克最為擅長的書體是小楷、章草及狂草與章草的糅合體。他的小楷曾仿效趙孟頫,更多得益于鐘繇。清代翁方綱推許其為“有明一代小楷宋仲溫第一”。宋克以章草糅入狂草而創造了一種個性鮮明的書風,其取法來自元人,尤其是受到康里巎巎的影響。趙孟頫的書法曾出現章草、今草、楷書、行書的混合書寫,但四體的特征尚能分辨,康里巎巎的書法則已無法區別章草與今草的用筆特征。這種糅合發展到宋克更臻化境,他不僅將章草與狂草的用筆、結體完全混融無跡,而且較之康里巎巎在用筆上也更加豐富,并完全脫去了康里巎巎氣息上的局促,不僅有狂草的豪放,還有章草的生辣,宋克的章草,是歷史上將不同書體糅合的成功嘗試。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宋克所擅長的各種書體,都與隸書筆意密不可分,小楷也不例外。右圖《七姬志》(局部)是宋克小楷的代表作。筆畫粗細變化自然,外拓而不失蘊藉,書風遒麗疏朗、古樸大方,隸意猶存,深得鐘繇筆意。翁方綱甚至認為,有明一代,宋克小楷數第一。 顯而易見,無論是小楷、章草還是“混合草”,宋克一以貫之的,其實是隸意。這就不難解釋其草書何以將章草、今草和大草相糅雜,也不難理解宋克的章草何以在明初書壇大放異彩。如果說趙孟頫是元代復蘇章草的第一人,那么,宋克則可謂是元末明初章草創新中最為重要的一位。 五、一點思考 如果我們把宋克放在宏觀視野下把握,放在歷史長河中評判,宋克并不是書壇上登峰造極的人物,無論是前輩顏、柳、歐、趙,蘇、黃、米、蔡,還是后來者吳門三家等,他都難以與之相提并論。縱觀明初書壇,以“三宋、二沈”最為知名,所謂的“三宋”,是指宋克、宋遂和宋廣。客觀地講,“三宋、二沈”皆為站到歷史的制高點上,只是在當時書壇蕭條的背景下,“水落”而“石出”的結果,套用現在的話來講,他們都屬于二線書家。 元末明初,百廢待興。元末農民起義留下的創傷,新政權鞏固時的種種需求,讓朱元璋只能以休養生息為策。朱元璋提出“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譬如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妥在安養生息之”的方略。文化建設也就可想而知了。書法領域,明初既不像唐初那樣,直接接收了短命隋朝的書法大師,法度已備,也不像元初遍訪江南遺逸,移花接木。自力更生當然比拿來主義更需要時間。所以生于元、終于明的宋克,在這片空白的歷史宣紙上的書寫就有了特定的時代價值。和農業、經濟的復蘇一樣,宋克以他的豪情,進行著章草的復興。 此文轉自《書法導報》 |
|